文狐网

影视杂谈

首页 > 评谈 > 影视杂谈

《画皮2》:皮相背后的解析

作者:赵云喜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5715      更新:2013-10-24

 
        1.《画皮2》是靠“妖气”的偶然成功吗

       在国产电影票房极度低迷的2012年,电影《画皮2》却在毁誉对立的状态下横空出世、“妖气冲天”,连破中国国产电影的七项记录。于是人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在人们为《画皮2》慷慨解囊的同时,也有一大批网友对《画皮2》大加攻击、口诛笔伐。于是人们不禁要问,是中国人的“仇富心理”倾泻在了电影院,还是因为《画皮2》的成功来电太偶然,人们不愿意接受?

        《画皮2》真是靠“妖气”成功的吗?《画皮2》的成功来得不应该吗?

       当然,我们难怪观众的挑剔与指责。坦率地讲,看国产电影的确具有很大的冒险性,多半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看过的影片后悔,因为观众所钟爱的名导和明星,都曾经使观众失望。今天,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许多往日的神话都破灭了:名导演曾经创造票房的辉煌业绩,但一旦背离电影的规律,背叛观众,照样遭遇门可罗雀的尴尬;明星具有票房的号召力,但更有许多明星参演的电影,仍旧是门可罗雀!我们也必须接受这样的结果:在中国电影整体上失信于观众时,观众当然有理由怀疑《画皮2》,甚至将所有票房的怨愤都倾泻到《画皮2》的头上。
       也许,《画皮2》是一个双重的收获者:既收获了沉寂已久的票房放量,也收获了沉淀已久的票房怨愤。     
       此刻,《画皮2》的总制片人庞洪并没有沉浸高票房的狂喜中,而是徜徉在微博网友的唾液中。在酒宴上,他最大的快感不是庆功的杯盏,而是端起一杯烈酒,高声朗读网友对他自己最激烈的谩骂:蓦然间他感受到了制片人在观众心目中的存在,也感受到了网友对画皮团队的新标尺。他明白,《画皮2》被关注了,总制片人被关注了。
       只不过,中国人关注一件事情或者说是接受一件事情的方式很奇特,就是喜欢用恶言恶语的方式表达,这种表达,实际是在证实自己的存在。
       这一定不是观众的错。
       因为中国的一些所谓的主流电影人、名导名演等都曾经忽略了他们的存在,许多人拍电影只是为了证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证实观众。于是,在中国的电影人与观众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信任危机”。事实上,中国观众已经走出了“导演中心制迷信”和“明星中心制迷信”,而进入对电影的本质追求。
       其实,电影并不属于导演,电影也不属于明星;并不是导演和演员成就了观众,而是观众成就了导演和演员。电影,这种发生在屏幕与观众之间的艺术,它的主角永远是观众。也就是说,名导也好,明星也好,只是一个“皮相”,却不是电影的本相。
       由宁夏电影集团作为主投资方推出电影《画皮2》,显然不能期望依靠自己的显赫门户来取信观众,它的话语权只有影片本身。也就是说,《画皮2》不能依靠影片以外的艺术血统来创造票房奇迹,而只有依靠过硬的产品和残酷的市场拼杀。从这个意义讲,《画皮2》不是在创造神话,而是在打破神话,从而逼近电影艺术的本相。
       试想,第一部《画皮》采取的是“名导+明星”的模式,而第二部的《画皮2》却采取了“非名导+明星”的模式;第一部的《画皮》创建了一个“画皮”的品牌和“东方新魔幻”的类型,第二部的《画皮2》则成就了一个新名导:乌尔善。然而,早已是名导的陈嘉上后来所执导的《画壁》与“非名导”的乌尔善执导的《画皮2》,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按照人们的“必然性思维”,颇具名望的陈嘉上导演应该打造出更高水平的《画壁》。然而,此时“偶然”就发生了,《画壁》的艺术水准一定不是陈嘉上导演的真实体现。因为此时的陈嘉上失去了一个整体团队和平台的支持。
       试想,如果一部名导或明星的作品,其质量总是太“偶然”的话,那么,观众看电影永远是一场“冒险游戏”。其实,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偶然的事情存在。“偶然”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偶然”一定会发生在定位的错位上。
       如果说《画皮》的成功带有偶然性的话,《画皮2》的成功则丝毫不带有任何偶然性。创制《画皮2》之初,“画皮团队”就认定一个基本信念:可以接受偶然性的失败,但绝不接受偶然性的成功。因为偶然的几率太低了,寄希望于偶然的成功,多半是一个悲剧性的结果。
       于是,画皮团队不相信票房神话,也不迷信任何个人的效应,而是放弃一切幻想,彻底归零,进入模块式艺术设定和市场设定的流程,进行标准化生产。今天的《画皮2》,完全是一个结构化创设、工业化创制和市场化运作的产物,而非电影贵族的随意表达。
       去年年底,画皮营销团队曾经表示:《画皮2》以5亿元票房作为基点,只是《画皮2》市场业绩的平淡表现,决非是意外的成功。若出现意外的票房惨淡,也会淡然处之,因为那纯属意外。

       2. 神秘的“影事创设”流程

       《画皮2》总体上是一个从创设到创制的过程,而“360度多维情景营销”,又是《画皮2》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画皮1》的成功可以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但要确保《画皮2》的成功,就必须从《画皮1》中找出影片成功的内在规律:价值体系的创建、视觉体系的创建以及生命样式的设定,形成独特的理念奇观、视觉奇观和生命奇观。这些要素设定,并不是以某一剧本为出发点,也不是以某一导演为出发点,而是在盘点了《画皮》所积淀的品牌资产和审美心理沉淀之后,按照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做出的“电影事件规划”。
       于是,画皮团队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创制阵列:创设(电影事件规划)+制片(CPU)+导演+演员+营销团队的五力架构。在此机制基础上形成的“制片人中心制”,有一种奇特的运行逻辑:“电影事件规划”是电影的初始点,观众是电影事件的归属点。神秘的“影事创设”是凌驾于其他要素之前的,虽然编导、制片等主创人员一起参与创设,但创设本身是超越各自的角色定位的,因为影事创设只对电影事件负责,即只对观众负责。这样一来,就规避了因为任何主创个人偏好所形成的定位偏差与错位。
      “影事创设”的核心,是影片的“价值设定”环节,这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作为精神产品的电影艺术,对生命本质和社会群体心理的研判,是艺术品成功的根本。而所有艺术作品的成功,都是因为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社会的“敏感神经”,偶然只是相对于作者的,而在社会的内在机理上,从来都没有偶然的事情发生。遥想当年,《信天游》、《潇洒走一回》等歌曲的走红,那是刚刚走出禁锢的中国人的集体情绪;《一无所有》则是中国人走出贫穷、渴望财富的自嘲式的生命宣言……乃至今日,《失恋33天》的成功,则是中国巨大失恋群体的心理投射:从年少的失恋阶层到满头白发的失恋阶层,从显性的失恋阶层到隐性的失恋阶层,加上每年数以千万人计的离婚新军,中国的失恋队伍已超过2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失恋33天》的成功决非偶然。
       4年前的《画皮》,因为巧妙地碰触了当时中国人的“小三情结”,因此释放了2.3亿元的票房佳绩;而在今天,“小三命题”已不复存在,“小三命题”根本不会引发公众的情绪反馈,所以必须抛弃原先的定位,寻找新的价值诉求点。因之,《画皮2》就借助于“皮相”和“心相”,通过人界与妖界、人性与妖性对换、演绎,激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认识的惊喜,从而形成了独特生命奇观的张力。《画皮2》并不试图诠释生命,而是通过浓烈的色彩和现代寓言的模式来展现生命的样式,并不乞求观众认同什么,而是希望激发人们对生命本相的思索。
       总体上,“价值奇观”是电影作为群体审美活动的核心内容,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通过观众群体之间的心理共振而形成一种精神仪式,从而激发心灵的强大感;“视觉奇观”则是电影本身的核心优势,也是电影异于电视的根本优势,电影的视觉壮观在电视上是无法实现的;“人性奇观”更是电影艺术根本的归属点,因为人们在群体环境中,更能够通过角色的生命样式反观自我的生命,更具有带入性和体验性。《画皮2》通过发掘人的“妖性”和妖的“人性”,形成了奇特的人性奇观,进而引发了人们对自我生命的觉悟。

       3.立体的电影元素构建

      “影事创设”是整个电影作品的灵魂,而元素构建则是一部电影作品内在的支撑体系。
       尽管《画皮2》只有区区1500万元美金的投入规模,与好莱坞大片的投资规模根本不成比例,但是,我们完全无法回避观众采用好莱坞的标准来要求《画皮2》,我们也完全无法回避与好莱坞大片的正面竞争。
       所以,在“创设”《画皮2》的过程中,核心创设团队采取错位竞争的策略,既努力汲取好莱坞的电影技术手段,又注重张扬东方的美学元素。
       事实上,被中国观众极度宠爱的卡梅隆导演,他的巨大成功,也是建立在努力汲取中国文化元素的基础之上的。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卡梅隆就显现出了“反资本主义化、反霸权化”的理念诉求,《阿凡达》直接汲取了不少的中国元素,而未来的《阿凡达2》,更是东方文化的极致体现。
       在技术方面,我们与好莱坞相差甚远,但在文化资源方面,我们的优势则遥遥领先。所以,画皮团队在影事创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努力吸取好莱坞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就是努力张扬东方文化元素。因此,就引进了日本的视觉设计和韩国的特技团队,逐步丰满“东方新魔幻”类型电影的内涵。
       需要留意的是,画皮团队所追求的是“东方文化”,而非狭义的“中国文化”。在历史上,东方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文化生态圈,而“中国文化”又是这个文化生态圈的主轴。一些观众看到片子中有日本元素和韩国元素,就立即指责《画皮2》抄袭日本元素,其实这种指责并不妥帖,因为更多的日本元素、韩国元素原本是从中国抄袭的。相比之下,西方“造梦工厂”过于地工业化、技术化,而逊于对人性奇观的发掘,而“东方新魔幻”则是人性化的“造梦”模式,更注重创建“人性奇观”。可以想象,“东方新魔幻”类型电影未来的发展,当然需要动用更多的东方元素,才能形成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乌尔善导演具有极高的视觉创制能力,他加盟《画皮2》可以说是画皮团队的神交。乌尔善在《画皮2》中,通过极端的导演意志,使得东方元素获得好莱坞式的视觉阐释,人们在《画皮2》可以明显感受到影片对视觉美学的强烈追求。这也是无论观众对《画皮2》或褒或贬却一直认同视觉效果的原因。可以说,乌尔善的所谓“重口味”,也就是他能够巧妙地利用“唯美”来掩饰“恐怖”,用“重彩”来粉饰“平淡”的能力,而他的广告制作功底,又使他能够极精准地在与观众短兵相接的博弈中,迅速掌握主动。相信在乌尔善未来的电影作品中,定会有更好的视觉表现。
       细心的人会发现,《画皮2》有着极为微妙的综合元素构建:你可以感受到好莱坞风格的制作元素,可以若隐若现地看到日本文化的“凄厉之美”与歌舞伎的浮世媚俗,也可以隐约感受到类“人体彩绘”的时尚元素,甚至“Lesbian”情结的暗喻等等。这些潜在的元素,会给审美追求多元化的不同观众群更多的审美共振支点。
       同时,《画皮2》“狡猾地”游走于悲剧效应和喜剧效应之间,巧妙地“照顾”了不同观众群的口味,避免过于极端化的艺术追求对不同类型观众所形成的隔阂。而时尚元素与商业元素的总动员,也是《画皮2》获取市场业绩的基础条件。
       在角色方面,《画皮2》保留了《画皮》原班人马的铁三角:周迅、赵薇和陈坤,同时又匹配了极具人气号召力的冯绍峰、杨幂和费翔。前者拥有成熟的“铁杆粉丝”队伍,后者则拥有最大的人气动员能力,而费翔更是跨代际的超级偶像,可以带来中老年阶层的观众群。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画皮2》核心创设队伍中的艺术总监和营销总监杨真鉴同属一人,这就很自然地解决了中国电影界长期以来所存在的“艺术主导论”和“商业主导论”之争,使得影片中的艺术元素与商业元素融为一体,使得影事创设的艺术设定与商业设定同步进行,这也是《画皮2》成功的重要因素。

       4.创制标准

      “影事创设”形成了画皮团队以策划为先导的经营理念,而以制片人为中心的“全程创制管理”又成为影片成功的关键保障体系。
      《画皮2》并不是由导演为中心形成的电影项目,而是由画皮团队在完成“影事创设”之后,才寻找合适的导演的。金牌监制陈国富,依靠独特的艺术直觉确认乌尔善,因为当时他根本没有确认乌尔善的硬道理;而艺术总监杨真鉴则是完全出于一次技术判断:他看过乌尔善尚未完成的影片《刀见笑》的后台文件后,发现乌尔善对电影创制流程的控制能力,已经精确到了毫秒级。这种极致的画面控制能力,给了杨真鉴一个强烈的信号:安全!所以在画皮组确认聘请乌尔善执导《画皮2》时,乌尔善本人甚至还在怀疑对方的草率。至此,一个过亿元投入的大片,就这样交给一位在当时尚未成名的新锐导演。
       今天我们看到的《画皮2》,验证了画皮组当初的判断,乌尔善这种精确到帧的影像控制能力,完成了电影视觉奇观的初期设定。1800多个镜头,超过1200个的精细化画面特技和视觉处理,诠释了“全程创制”模式的成功。
       当然,《画皮2》并没有创建标准,而是提出了标准:一部电影可以意外地失败,但决不可意外地成功,因为意外成功通常是对观众资源的透支。电影是艺术品,但也是工业品,“影事创设”不仅要规划影片的艺术标准,也要规划影片的技术标准,我们无法决定观众的喜好,但我们最大的努力,就是观众在走出影院的时候,不会觉得后悔。

         5.360度营销团队支持

       电影营销是所有类型的市场营销中最残酷的一种,动辄上亿元的投资,而进入市场时,在首映的当天即可决出胜负。不像一般的工业品,上半年卖不好下半年还可以接着卖,高价卖不出仍可以低价卖。电影营销只有一次性的机会,且只有一天的决胜时机。因此,电影营销需要心理素质最好的人来做。
       为了削弱电影营销的残酷性,画皮营销团队创建了“360度多维情景营销模式”:其一,营销的策略优势,预置在初期的“创设”过程中;其二,构建立体多维的营销平台,消除消息孤岛;其三,严格把握电影事件设计的流程,尤其是控制观众审美情绪的发展变化。到影院观看电影,只是完成电影审美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而作为“影事”现象的《画皮2》,早在3个月前就上映了。画皮营销团队,在营造观众审美的心理流程方面,极为老道娴熟。在横向架构上,采取了“三屏合一”的视觉封杀,锁定了观众的视域;在纵向架构上,有条不紊地推出视觉影像,培育了足够的市场张力。也就是说,《画皮2》的整合营销的场外情绪节点把握良好。
       银幕前的博弈,实际发生在银幕之外。导演的主要任务,主要是在银幕前与观众的博弈;而制片人却要解决投资规划、资源集聚与管理、摄制与后期以及市场营销的全部问题。总体上,以制片人为核心的总体团队,这也许是躲在导演身后的另类“导演”,因为制片人要导演整个电影事件。
       《画皮2》有多少缺陷和不足?若有一亿个观众,就有理由提出一亿条批评。而每一个批评,都是真诚的观众用门票购买的话语机会,也是《画皮2》真正支持者。令人欣喜的是,网友批评的规格越来越高,乃至屡屡以好莱坞大片为标杆。这就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所在。
       《画皮2》没有创造神话,而是打破了神话,有助于中国电影的本质回归;《画皮2》没有创建标准,但却呼唤出了电影创制的安全性机制;《画皮2》没有创建范式,但却为中国类型电影的成熟,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