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美术品读

首页 > 评谈 > 美术品读

刘小明:腹有丹青气自华

作者:刘迪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5281      更新:2014-08-01

       如果说书法之于民族,是一种以广博精深的文化符号百代流变的“国粹”,那么,就个体而言,书法更多体现出一种陶冶情性、恣意挥洒的审美趣味。
       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从化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刘小明痴迷书法,十年如一,耕耘不断,自成一家。他始终坚信,追求书法,如投石问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谈及与书法的结缘,刘小明喜欢借用徐志摩的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仿佛只是时光荏苒中的惊鸿一瞥,整个人便不由自主的陷入一片狂热的迷恋与追寻之中。
       或许是生不逢时,亦或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刘小明涉足书法之初,恰遇“共和国文艺的黑夜”——文革时期。在那些黯淡无光的日子里,只有高、大、全“八部样板”才是文艺的正宗,其他许多艺术门类的作品,包括名画名帖都被贴上了“封、资、俢”的标签,予以查封取缔。沐浴在阳光下的崭新一代,几乎难以想象竟会有如此荒唐的岁月,曾经无情地将一个人的梦想低入尘埃。
       在暗夜中踽踽独行的刘小明,缺乏正规的书法培训,除了父亲的稍作指点,便只能依靠一本那时的热销书《毛泽东诗词手迹》和两本从废品回收站捡来的《颜真卿字帖》、《柳公权字帖》临摹自学、寻幽探秘。
       没有宣纸,就用废旧报纸代替;没有学习交流的机会,就略施“小技”,驻足在铺天盖地的大字报栏下,寻觅那些功底厚重的好字,用脑子记,用手指临,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或许因为处在“对书法艺术极度压抑”的外部环境和“对书法艺术极度痴迷”的内在追求的夹缝中,他倍加珍惜练笔的时光,几乎达到“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境地。“苦心人,天不负”,他的作品逐渐崭露头角,周围的掌声也逐渐多起来。心中的块垒一旦放下,恣意汪洋的快感便油然而生,站在黑夜尽头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阳光照在流溪河上


       随着“文革风暴”的过去,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文艺欣赏与创作开始解禁复苏。当时,广州市很多书法名家,如黎雄才、麦华三、唐大禧、李醒滔等,积极响应国家“文艺下乡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走进基层,举办书画展览和创作培训班。刘小明有幸参与其中,不但欣赏到不少烫着时代烙印的精品力作,而且旁听并参加了颇高规格的培训班。
       艺术家们以数十年墨池尽染、秃笔成丘的实践经验让刘小明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书法之美。徜徉在书法的世界中,他努力觅取书法要旨,了解诸家书体、风格以及流派的衍变,通过解析结构,意会笔法,参悟书法的精神与书法家的风骨。
       与此同时。受大师们推荐经典、鉴赏作品的熏陶,他的艺术审美能力也逐步提高。可以说,自此刘小明的书法道路豁然拓宽了,黑夜的余悸已经过去,阳光肆无忌惮地照在他不再稚嫩却依然天真的脸上,赐予他不断突破、涅槃重生的力量。
       罗曼罗兰说:“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礼物,因为每个创伤都标志着你的前行。”在经历了黑夜的洗礼,当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的作品终于云开月明,大放异彩。
       他的书法作品获中国书画家协会举办的2008“奥运杯”暨全国第七届“庐山杯”书画大赛金奖;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七届名家大展,并被授予“百年奥运优秀艺术家”荣誉称号;书法作品入选广州市文联(十区两市)迎亚运书法、美术、摄影大赛廵回联展;书法作品在《书画家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全国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并被部队、党政机关及海外友人收藏。他本人的艺术简历及作品,被从化市国家档案馆收编入《本土艺术家档案》。
 

生活在别处的风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研习书法的漫长岁月里,刘小明常以此言自勉。从起初专研颜真卿、柳公权两体,到后来转学“二王”( 王羲之、王献之);乃至于更广泛地集练欧阳询、米芾、田英章、杨再春、周慧珺等古今名家诸体书帖。他贯通古今,自成一格,完成了书法创作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
       书法之美,无外乎虚实两端。用笔、结构和章法等有形可见之“实”,神采,气韵和意境等无迹可寻的“虚”,两者浑然天成,则自有佳作。由于书体不同,作者风格各异,书法不存在“替代”二字,亦无“盖棺定论”的标准和真理,多见仁见智,各有短长。
       对于刘小明而言,或许是受“学人志士下笔自有磊落胸襟,书如其人,多指行草”这句名言的“诱惑和感染”,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刘小明唯对行草书体情有独钟。
       字如其人,他希望在循规蹈矩的生活之外开辟一处风景,那里有吟啸徐行、青眼相加、幽篁鸣琴、曲觞流水,自由放达如行草的心无形役;人如其字,他的书法始终执着于一种“字字凝练生趣,笔笔力透鋒健,枯之不燥,浓之不滞,起笔藏而不露,收笔无垂不收”的境界,一如他温润处事、耿介为人的性格。
       除了对磊落胸襟的追求,刘小明对行草的钟情也和自身的性情密切相关,他为人比较“下里巴人”,追求“雅俗共赏”,不愿“曲高和寡”。行草以其书写流畅便捷,易于释读和适度抒情广为大众所共鸣,自然也就成了他的笔端挚爱。如此,倒别有一番“我看行草多妩媚。料行草看我因如是”的谐趣了。
       于广延的书法艺术而言,个体不过是艺术殿堂中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然而作为一个坚持书法艺术传承的实践者,刘小明却足以倍感自豪与快慰,因为书法为他创造了“别处的风景”,在这个弥足珍贵的沿途,笔下云烟任挥洒,腹有丹青气自华。

上一篇:绘画与读书
下一篇:慧眼心赏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