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宋代风云与人物

作者:陈明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803      更新:2017-02-18

 
       先秦诸子的姿采,汉唐盛世的风华,明清历史的变局,成为了中国历史值得关注的时代。但在中国历史的滔滔长河中,虽然宋朝积弱,战败失去半壁江山,赔偿了多少银两布匹;可发展关键时刻却在宋朝,贵族政治衰微,君主专权代兴,王安石新法使人民地位变化,官吏任用由贵族九品中正制开放为科举制,商品交易改实物经济为使用铜钱与纸币,文化转贵族文学为庶民文学……
       宋朝皇帝历代重文轻武,抵御外敌显得势力不足。马上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又通过杯酒释兵权,实现了向文官治国的转变。赵匡胤在位时大宋皇朝的强盛,宋朝的如此重文轻武和儒家教化,开创了宋朝文化事业鼎盛的开端,又专门建立了言官制度,皇帝对不同意见,或任之,或只是贬外地当官,或免职,而没有杀戮。在这时期宋朝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因此就有了很多诗人词人,写出了传之千古甚至含沙射影的愤恨张狂之诗词。从此,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同时宋朝也是最贯彻儒家思想的朝代,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赵匡胤开创的宋朝实在是很伟大,在其后宋太宗赵光义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但却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并屡次未能打败契丹,因此宋的统一是不能和汉唐相比的。赵光义宽厚仁慈,爱护人民,体恤下士,平生无所爱好,就是喜欢读书。 相继任用了很多学士大儒,可谓守成的英主。及其子宋真宗赵恒以及后代都是遵循了赵匡胤开明和宽容的以及推崇儒家的政策。宋真宗大败辽国后,却签下了赏赐失败者财物的盟约,其要旨就是厌恶战争也不愿意生灵涂炭。至此宋朝专心于文化建设,而不再武力扩张。这对于几方都是中华民族来说,也是历史的幸事。宋真宗赵恒之子宋仁宗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赵祯首次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而开了四书的先河。他碰到疑难案例都从轻发落,史称“终仁宗之世,疑狱一从于轻”(明.郑瑄《昨非庵日纂》)。他不兴文字狱,对读书人比较宽容。仁宗在位42年,死时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熙宁三年,宋神宗要改变宋太祖以来的旧法,升任王安石为宰相,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大力推行变法,实行均输法、市易法、免行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将兵法等,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继续新法的宋哲宗逝世后,其弟宋徽宗在政治上不是大有为的英主,但诗词、书画无不冠绝古今,是个大有慧根的人,他降旨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填词作诗,留下千古风流。
       宋朝文化事业鼎盛是不可否认的,欧阳修、三苏、范仲淹、曾巩、王安石、周敦颐、辛弃疾、陆游……数不胜数的知识分子将文化事业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欧阳修,因革新派范仲淹事指责谏官遭贬;他的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不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诗意深沉地表达了诗人迁谪远方的落寞心情及自我宽解之意。此后,欧阳修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老翁一人,自称“六一居士”,欧阳修留给给世人的诗文寄情山水,以景抒怀,平易流畅、委婉曲折。
       王安石变法15年,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被两次罢相,从此闲居江宁府。王安石写下不少诗词,离开金陵,他写下“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绪。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反映了他无法报国的遗憾心情。宋哲宗元佑元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他感叹“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司马光,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在政治上守旧,竭力反对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长期辞官退居。但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主持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的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了从周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丰富的历史事实。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长,《通鉴》编成后,洛阳存放的未用残稿就堆满了两间屋子,可见他为此书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啊!《通鉴》内容以总结历史统治者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为主,他的名字和这部著作一起永远留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上。
       主张北伐收复中原九州的陆游对朝廷的主和决定失望至极,到后来家破国残,陆游所有悲叹化为诗酒,留下近万首诗歌,使人读后有泪如倾,“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悲愤之情下的一颗忧国爱国之心呼之欲出。“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无论身居何处,陆游始终“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全国笼罩在苟安求和的气氛之下,他仍有杀敌救国的决心。 陆游一生为家与国奔波不停,“行尽天涯千万里,却从邻父学春耕”,到老了才回家种田,但又感叹“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闻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对国家如此痴情者,可谓少有。正是“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谁还记得“戊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令宵垂泪痕!”家与国的梦一再受挫,陆游放纵自我,自号“放翁”,回家读书舞剑、种田种菜,为农民送医送药。在慢慢消沉的岁月中,虽然年近八十,陆游始终忘不了北伐收复中原的决心:“国仇末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年老的他还有“铁骑无声 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的豪情万丈。在将死的时候作《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宗旨的范仲淹,为官期间,凡事从远大处着眼,他不但坐以文章知识议政论政,而且起而大行,身体力为。在兴修水利时受到不同政见的官绅强烈反对,范仲淹以理服人,道“与其蹉跎岁月,不如劳民一时,以免百年水患”。范仲淹负责人事工作时实行人事改革,曾对骈枝机冗滥机构进行大幅度裁减,一笔勾消。使很多人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在政治上攻击范仲淹,引发官场“朋党”之争,范仲淹则表示,君子朋结为善,于国家无害,禁之无谓。但是皇帝最怕朋党相争,威胁到他的政治生涯,范仲淹却全身而退。范仲淹的政治生涯中,他一直在外做官,虽然很少有机会亲近皇帝,却有很大的影响力。范仲淹的政治观给后人很大的启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道尽其为人处事之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反对新法,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他在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枫落吴江冷。”他的词开豪放一派,文汪洋恣肆,诗清新豪健,部分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苏轼半生落拓,回归田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还租了一块东坡地耕作,自号东坡居士。经历了人生的大风大浪,苏轼没有颓丧,乐天的性格令他更加豪迈多情而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水调歌头》成为传世之作。
       就连南宋初抗金名将岳飞也写下“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词为岳飞在戎马征战中所作,表现其一身忠义满腔热血之爱国激情,对敌人的无比痛恨,报仇雪耻的迫切心情以及收复中原失地的坚定意志,忠愤之气,动人心魄,满怀愤慨的爱国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千载后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岳飞屡破金军,以恢复中原为已任,一生转战沙场,屡建功勋,使金人闻风丧胆。绍兴十一年大败金兀术,进军至朱仙镇,大河南北闻风响应。当岳飞正要乘胜前进,收复北方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采用秦桧奸计,一日之内发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岳飞感叹“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至临安,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岳飞生活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时代,所作诗文,充满抗金复国的坚强决心和激烈昂扬之感情,历来为人所珍视。
       在宋朝,还有词风婉约的女词人李清照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词家之冠”周邦彦那“梅雨霁,暑风和,高柳乱蝉多。小园台榭远池波,鱼戏动新荷。薄纱厨,轻羽扇,枕冷簟凉深院。此时情绪此时天,无事小神仙。”等; “苏门四学士”的苏轼弟子秦观那“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柳永那“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的感慨等…… 这些宋代诗词人的大作,堪称千古绝唱。
       宋的时代是困厄的,政治局势是令人哀伤的,权力意志弥漫在空气中,但人间毕竟仍有正气、理性、感情与温暖,这虽无力扭转整个时代的风气,改正历史的航道,但历史黑暗中闪烁的这些火花,这些有希望的人物,这些挣扎与努力,这些诗文与歌声,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