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论易安词的审美价值

作者:陈明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728      更新:2015-11-18

  
       政和四年 (1114年) 新秋,赵明诚题“易安居士三十一岁之照”,云:“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政和甲午新秋,德父题于归来堂。”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女词人。易安词以朴实真切的语言表现真实情感,创造了优美奇丽的艺术境界,和她同代的王灼说:“若本朝妇女,当推词采第一”,“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清代李调元说易安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易安词在群芳吐艳的宋代词苑中,是一枝具有美的魅力的奇芭,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所谓审美价值,指的是审美对象所具有的能满足审美主体审美感觉的属性。对于文学作品之一的词来说,也就是能引起读者美感的各种因素。本文拟从内容、形式、语言方面,对易安词的审美价值,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芬馨神骏”的内容美

       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首先表现在内容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中所闻“意在笔先”,就是强调内容的作用。所以黄庭坚说:“欲得妙于笔,当得妙于心。”
       内容美,用鲁迅的话说,乃是意美,就是要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以期“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易安词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首先就是由于李清照把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溶注于艺术形象中,引起人们的美感。徐悲鸿说:“凡美,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人深,意浅者动人浅。”可见,艺术作品的感染力来自意象、情感方面表现了内容美。
       生长在封建社会的李清照,思想、才能、抱负不能在社会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被困囿于深闺之中。但是,她却敢于在词中发出了大胆而率直的心灵的呼喊。她描写了自己的爱情生活,歌唱自己与丈夫相思别离的真挚之情,披露爱情相思的精神生活和心理,从客观上说来,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这首词写于新婚不久。当时丈夫赵明诚“负笈远游”,而“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词中“独上兰舟”,只能在“西楼”等待过雁传送“云中锦书”。上片用含而不露的笔调抒写自己的情思,而下片却改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索性打开感情的匣门,任其自由奔放:“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多么热烈、纯真的爱情之歌啊!
在《醉花阴》中,李清照借花抒写情怀: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因对丈夫的朝朝思念而“消魂”,消瘦甚于菊花,直言不玮,使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封建时代一位深闺少妇之口。
       确实,李清照如此大胆地流露自己对爱情的向往,不管她主观上有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但客观上却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曾高度赞扬她“词采第一”的王灼,指责她的词是“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然而,由于李清照敢于直抒真挚之情,塑造了动人的思妇形象,表现了纯洁美好的心灵,寄托了“写真情”的美学追求,这正是她闺情词的可取之处和思想价值。
      李清照热爱生活,喜爱投身大自然,她把对生活的强烈的爱和美好理想寄寓在词章中,展现了一个向往自由,性格活泼的自我形象。如《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眇,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早归。
       在词中,李清照把自己对自然喜爱的主观意识赋予客观境物,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山光水色”说成要“与人亲”,把沙鸥白鹭说成对人也有感情。虽然是晚秋“红稀香少”,却没有半点悲秋的情调。湖、山、莲、花、草、鸥、鹭等构成了美的艺术境界,充满了青春、朝气和活力,表现了李清照对故乡山水的深情。
       又如如梦令》(曾记溪亭日暮),写一个游湖忘返的少女,由于“争渡”惊起了沙滩的水鸥,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少女形象,表现了词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当然,在李清照的词中,这类热爱生活,表现欢快的词是少数,更多的是带着感伤情绪的,即使南渡以前写的词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封建制度极大地束缚了了她。在寂寞的深闺中,自然会从花的稠谢,秋的落叶中,感到自己青春易逝,牵引起无限眷恋春光的感情:从与丈夫、亲人的离别,牵引起不尽的相思和离愁。那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心灵,生动的艺术形象,也给人们丰富的美感,并从艺术形象中认识封建女子的悲剧命运。
      “靖康之难”使李清照从“深闺别院”走向“飘流遂与流人伍”(《上韩尚书》)。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李清照从“深闺别院”走向“漂流遂与流人伍”(《上韩尚书》)。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李清照从生活之源获得了新的艺术生命,她的后期词增添了社会意义和时代内容,在抒发个人不幸的同时,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强烈的今昔之比,写下了不少怀念乡土,思恋故国,批评时政的词篇。如《清平乐》中写道: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前两句唉叹过早衰老,流落在“海角天涯”。“看取晚来风势”寓政治气候于自然气候之中,以晚来北风比喻金人的疯狂进攻。通过细致的外形描写和内心刻划,表现兵荒马乱中逃难者的形象,其中滲透了一个孀妇的寂寞和悲哀,读来让人具体地看到那个动乱年代的一个横断面。李清照在颠沛流离中,历尽艰辛,一身承受国破家亡的双重痛苦。她在《武陵春》中写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前两句词既反映了个人的遭遇,也概括了国家命运的变化,后两句用一只小小的“蚱蜢舟”来装载自己国亡、家破、夫死的几重深“愁”。舟轻愁重,把自己内心深处不可明言的抽象的愁绪,化成可以触摸的形象。李清照的“愁”之所以如此深重,是因为这个“愁”已不是太平时期伤春悲秋的闲愁,而是由国家的破碎,身世的飘零,孀居的寂寞,晚景的凄凉凝成的。她的代表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粡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通过描写短暂的秋日黄昏的感受,抒发了她饱经国破家亡的离乱,忧患的哀愁。首句一连用了十四个叠字,层层递进,一下子点化了整首词愁情伤感的格调:进一步铺叙了触引词人内心情感的外界事物,变幻不定的气候,萧瑟的晚风,似曾相识的过雁,点点滴滴敲打着窗户黄昏细雨。词人倚窗听雨,不禁怅然若失,过雁传的不是深情的“云中锦书”,而是北方失败的伤心消息。昔日同摘花的人,又在离乱中失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声长叹,欲言无语。透过这种愁情,使人看到她蕴含于个人情怀中的更深切的国破家亡的感情。美以真为前提,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易安词以真挚的感情给人以美感。
       李清照的词,还常通过深沉的乡思反映她爱国忧国的情思。“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但腐败的南宋统治者却奉行投降路线,在颠沛流离中,她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写下了最能代表她的爱国思想的词作《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日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鬓霜鬓,怕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话。
       这是一首抚今忆昔的慢词。在这亡国暂安的元宵节仍如此繁华,女友们坐着“香车宝马”来相召,但李清照从忆夫之痛到跳出个人哀愁,从眼前“融和天气”想到“次第岂无风雨”,似说自然界,实质上却指政治形势,仍对暂时安定的形势感到忧虑,而“谢他酒朋诗侣”。无心作粉饰太平盛世的诗词,却回忆起故国“ 中州盛日”。通过抚今忆昔,表达对旧家园的怀念,在感情上是与广大人民的爱国思想相通的。在半壁山河的南宋,那些表现抗击侵略者和爱国思想的作品,最能表达人民的愿望。李清照的这部分词篇,表现了爱国情思,体现了内容上的尽善尽美。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人的痛苦,或者描写本人的幸福:任何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易安词有如此大的魅力,正是在于她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扎在现实社会的土壤里。几百年来,人们能从她欢乐和痛苦中认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在她的灵魂中认识自己的灵魂,唤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只有象李清照这样有和谐丰富的内容的词,才不会使人产生无病呻吟,空洞无物的腻感,向往纯洁爱情的人会从中得到真挚情感的陶醉,遭受磨难的爱国者能从中得到爱国情思的感染。沈植评论易安词时说:“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赏者赏其神骏。”李清照的词,正是以深邃的内容而使之具有美的魅力。

       “人工天巧”的形式美

       深刻的内容要靠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一篇作品,首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外在美的物质形式。只有美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现美的内容去吸引读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指出:“只有在作品中体现了真实的思想,而其形式又完全适合于思想时,才是有艺术性的。”易安词能深深打动人心,也由于有着较完美的艺术形式。
       易安词有着多种艺术手法,其中大量采用了白描。她的词作,不以浓笔艳墨取胜,常常通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的勾勒,使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一词,写了一个少女独坐深闺,面对轻烟袅袅的香炉,思绪联翩。外边正是柳枝吐绿,春意盎然,女伴们走出闺门斗百草,她却从早至晚足不出户,静坐着看“黄昏疏雨湿秋千”。往日喜爱玩耍的秋千竟空搁着任细雨飘洒。伤春的少女被刻画得神情毕现。又如《点绛唇》中用“见有人来,划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把一个天真少女刻画得惟妙惟肖。《减字木兰花》中用“买得一枝欲放”,“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把一个新妇在丈夫面前的妖媚姿态刻划得清新活泼。又如《醉花阴》中: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锁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塑造了一位思妇形象。在“薄雾浓云”的沉闷空气中,独对空帏,怅然若失。独自对酒赏菊,感到孤清冷落。词人由远而近。最后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一特写镜头,深刻地表现了思妇这时的情怀。一个“瘦”字,不但传达了黄花高洁的风韵,又把思妇的精神风貌真切地勾勒出来。李清照不用华丽雕琢的词句,只用淡墨白描,就生动传神地刻划了少女伤春之心,思妇怀夫之情,玩秋千的天真少女,戴春花的妖媚少妇。这种白描笔法,无造作之态,无斧凿之痕,达到一种自然的、朴素的美的境界。
       李清照在词中常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她把海棠、黄花、梅花等花卉拟人化。在《如梦令》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把雨后的海棠比作怀愁的思妇。“肥”与“瘦”既写了客观上花叶的外形,又写出了主观上红颜易老的思妇感触。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黄花比思妇,表现了思妇深沉真挚的爱情。李清照十分善于把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信手拈来,抒情写人,显得清新自然。
       易安词意境幽美深远。她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熔于一体,在词中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细腻地传达出人物的内心奥秘。王维国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属于美学范畴,是抒情性艺术作品某种艺术特性的标志。在易安词创造境界的方法有“景中见情”和“即景生情”两种。如《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词人通过对梅花冰清玉洁的描写和在雪天里给大自然带来春信的赞扬,以及月夜邀梅共饮的幻想,把词人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逐渐流露出来。这种“景中见情”的境界,隐蔽含蓄,有“言外之味,弦外之音”,有巨大艺术力量。《碟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写送别姐妹时,看到连绵不断的山峰,冷雨敲窗的“孤馆”,因而“方寸乱”,产生痛苦之情。这种“即景生情”的手法,感染力很强。易安词通过各种手段,塑造了各种不同的境界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凄婉,《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悲凉,《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的疏淡,《念奴娇》(萧条庭院)的开宕,《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的深沉,《浣溪纱》(淡荡春光寒食天)的恬静等,令人目不胜收。
       易安词具有含蓄、委婉之美。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诗的含蓄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是字面不涉及本题,正意却流露于字里行间。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萧》(香冷金貌)极为婉转曲折,耐人寻味。这首词开头写懒散心情,没有说出懒散的原因,而是绕了一个大弯后,才在下片隐隐约约地告诉读者,这是因为丈夫离去而憔悴。可她还不直说,反说不是因为“病酒”,也不是因为“悲秋”。她不直说无人理解她的离愁,反说只有楼前水能怜惜她。她的“新瘦”、“新愁”虽无明说,但其意在言外。前人说她“宛转见离情别意。思致巧成。”信然。
       易安词的风格是多样的。李清照被誉为“婉约之宗”,自己也曾声明“词别是一家”。但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南宋,进步作家站在爱国立场上,抒发爱国的慷慨激昂之情,豪放词风大振。时代和生活的剧变,使李清照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限制,在一些词作中,以豪放的笔触抒发理想志向,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以磅礴的气势,展现海上航行的宏伟、壮美,并以神奇的梦景,寄托了美好的理想。同时,在颠沛流离中兴叹“路长日暮”之叹,抒发自己对才能的自信和怀才不遇的愤慨。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清人黄了翁说:“此似不甚经意之作,却深成大雅,无一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这种奔放驰骋,意境开阔的词,与苏轼的豪放词无异,表明她是个有多样化艺术风格的卓越词人。
       艺术形式是审美价值的集中而凝炼的表现。美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前人评价易安词的“人工天巧,可称绝唱”。李清照知识渊博,经历丰富,对词有独到的美学见解,并在实践中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词并不过分浓烈,却会使你感到美的微醉:她的词并不十分激昂,却会使你从内心感到颤动。易安词是醇美的酒。

       “浅俗清新”的语言美

       高尔基说过:“要使一切文学著作无愧于艺术品的称号,就必须赋予它以完美的语言形式。”语言的一切文学作品的要素,对于中国古典诗词尤为重要,诗词篇幅短小,更需要完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前人评价说:“李易安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她吸取了口语和书面语的长处,经过反复锤炼和惊心琢磨,创造了一种明白显浅、个性化、口语化而又富于文采的语言,发展了词中本色。语言美是李清照词审美价值重要部分。
       易安词语言通俗自然,善用口语。她不但善于运用传统的文学语言,而且又善于从市井口语中提炼语言入词,且驾驭口语技巧绝熟,既浅近又不庸俗,既工丽又不深晦。在词家中独具一格。难怪易安词距今八百年之久,仍易为今人所明了,如: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穷。(《孤雁儿》)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后人对易安体这种通俗性和口语化大为赞赏,就连大词家辛弃疾也仿李易安体的口语作词。
       李清照善于自铸新语,而且造语新巧,没有雕琢痕迹,保持自然和美的本色。她创造了很多形象化的佳句。如“绿肥红瘦”、“宠柳娇花”等,十分形象。李清照又善于溶铸前人诗文入句。宋代范仲淹《御街行》词中有此几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迴避。”与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虽然同是写“愁”绪,但李清照却是信手拈来,把它溶铸入词,而且融化开来,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更显得真挚动人,细腻自然。两相对照,个性鲜明。范仲淹俨然是一位士大夫的口吻,李清照却纯然是新婚妇的心声。
       易安词和美动人,富于音乐美。这是易安词在语言上的独到之处。易安词深得歌词之妙,唱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如《声声慢》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十四个叠字,分别属于唇音、舌音和齿音。李清照特意运用这种吞咽抽泣的音调描写忧郁的心情,渲染出孤寂凄清的气氛。前人评价说:“此词最得咽字诀,清真不及也。”李清照连用这十四个叠字,将它们重重叠叠连用在一起。由舒徐转入急促,形成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吐字响亮的音韵美。
       李清照在语言上的成就,代表了宋代文人词在语言方面的探索。她能用明白如话的词语,表达其生动自然的构思。故前人评价易安“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李清照用美的艺术形式,揭示生活中蕴藏的美。她求真、爱善、向美,用独特的艺术风格给走向狭窄之路的词带来了新生。李清照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的瑰宝。在今天,我们研究其审美价值,是在于运用美的规律去创造美,去创造我们时代自己的美,新的美。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