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马致远散曲小令的意象根源

作者:郭翔臣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204      更新:2015-07-23
----兼论元代文人的无奈及意外收获

文/郭翔臣(子翊)

《双调.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一生沉沦下僚,仕途极不得意。他将全部才情投入了杂剧和散曲创作,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他位列“元曲四大家”。他的杂剧有《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泰华山陈抟高卧》等15种。其中多与神仙类有关,故又称“马神仙”。散曲130首,超过了其余三大家的总和,被赞誉为“曲状元”!他的作品有两种情绪一直不停地交叉、不停地扭动:一种是对于“恨无上天梯”的渴望,另一种是对于“困煞中原一布衣”的绝望。
可以说,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生活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

一.何谓散曲?散曲的意象

散曲,同诗和词相类,是诗词的延续,同样是韵文文学,是一种古代格律诗歌的体裁。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
我对秋天的理解
秋是即将收获的沉甸甸的季节。秋是菊黄枫红、晴空一鹤、飘然而上的季节。秋是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的季节。秋是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的季节。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秋却是在今天北京人心目中,最美丽的季节。秋在诗人心中永远是敞开心扉、倾诉心魇的题目。在不同阶层的人眼里,在不同心境人的灵魂深处,对于秋有不同的感受和解读。秋诗的意象也就被赋予了许多千差万别的经典之语。
马致远的散曲小令[天净沙·秋思] 被元人周德清誉之“秋思之祖”,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赞其是“小令之最佳者,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其他喜爱东篱者又冠以了“百代”二字,成为“百代秋思之祖”。

东篱作品之多,散曲语言之冷瘦、孤寒、清竣、寂寞的意境,无庸置疑地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这首小令对于初读者具有极大的冲击力
对初读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的人来说,相信作品对每一个人的冲击力应该是不小的,都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十二种意象组成的秋思、秋旅、秋羁的意境确是一绝。
我曾经以一首 [骤雨打新荷] 记幼读秋思,来回忆初读这篇奇文时的感受:
枯叶虬藤,傍苍干老树,几噪昏鸦。临桥溪浅,绕几处篱笆。废垒残旗破幌,耽瘦体弊车羸马。山映照,褰延苦旅,化外思家。
(幺) 当年幼小惊诧,问何人简洁,将画描纱?萧条落寞,思绪步烟霞。亦想亲临傍晚,踱河边些许轻沙。今仍记,眼望斜阳,几诵天涯。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确实点到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即人们对于戏曲的编撰、对于历史的叙述。对于景色的状描,对于事件的勾勒,无一不带有浓郁的个人感情色彩,
就诗人、作家来说,其生活阅历、居住环境、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朋友雅俗无不对其作品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总带有个人的或呻吟、或欢笑、或惆怅在其中。

二、元代统治者颠覆了中华传统儒家文人的跻身之道

对元代文人一个具有整体普遍意义的因素是:元代统治者颠覆了中华传统儒家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跻身之道,说得普通一点:“学成文武艺,原是贷于帝王家”的原动力被销蚀殆尽。但是文人们仍然顽强地保留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守则。在极其狭窄的人生道路上硬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蒙古统治者建立统一的元帝国政权后,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带有浓重种族歧视的民族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具体又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农六工七倡八优九儒十丐十个等级。很长时间里取消了科举考试制度,即使后来根据参与政权汉儒们的建议实行了科举取士的政策,也是时停时续,对汉族知识分子仍是有许多不利限制的。
但是元代统治者又没有实行文化专制,没有出现象后来清代以降文字狱的残酷。
没有实行宗教改变,(这个可能因元代统治者的内斗而错开了。而是采取汉儒们的建议,仍然使用历代实行的治理制度和文化习惯。而且由于元帝国疆域恒宽,又重视商业发展,中外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商人及马可波罗等文化使者将外国文化因素传入了中国。与过去传统的重农抑商、崇义黜利的治国方针完全不同。工商业的发达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也形成了小市民阶层,形成杂剧和散曲的广大观众和读者。
元代文人的落寞 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从来是社会的骄子,现在落得只比乞丐略高一格,使他们感到无比失落。元代初期废除了科举考试,使大批读书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他们又不甘心才能被埋没,不愿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也是为了生活所迫,有一个谋生之路,便进入了一直存在于民间的编写说书唱戏的文学杂剧团体,于是便有了繁花似锦的表演形式的文学艺术——元代戏剧。他们之间也自发组成了一些互相切磋文学文字、比较优长劣短的社会团体。于是便有了繁荣的散曲作品问世——书面形式的文学艺术,戏曲和散曲共同点缀了元曲大花园。
综观这个群体,他们的遭际不同,散曲作品的特色也是不一样的。元代文人本身具有与其他朝代非同一般的多元化的心态:
其中,有因为废止了科举、对于前程产生幻灭后,放浪不羁的浪子心态;有大智若愚的智者心态;有与世无争的隐士心态;有顽强叛逆的斗士心态;有痛不欲生的苦恼者心态;有寻求慰籍的梦中人心态。正因为如此,无论是戏剧还是散曲都呈现出并非千篇一律的景观。是五彩纷呈的。
与民间下层人物的亲密接触使散曲的语言通俗化、风趣化、平民化,故此被后人定义为“俗文学”。
元散曲始盛阶段的伟大的戏剧家、散曲家关汉卿流连于勾栏瓦舍,他的60余首散曲作品大多与儿女情长有关。就连有名的“铜豌豆”也是与世俗势力叫板的战斗檄文:“只除是阎王亲自唤,鬼神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表现了绝不妥协的精神。
曾经遭遇战火,遭遇过国破家散亲人死绝的重创、从死人堆里被元好问带回家乡的白朴在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从“白发故人稀”的悲剧人生中感受生命的短促,采取了“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且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的处世态度。
乔吉南下求仕的理想落空,于是放浪江湖,结交之人多为官僚士大夫及风尘名妓,“笑谈便是编修院,批风抹月四十年。”成了他的写照。
门头沟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域文化造就了马致远这一奇才
马致远表字东篱,“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是陶渊明的名句,说明了他仰慕陶渊明,愿意效仿陶渊明,也说明了他居所的周边环境。除了[天净沙·秋思]外,还有许多可资佐证,比如:
[四块玉·恬适] 绿水边,青山侧,二顷良田一区宅。闲身跳出红尘外,紫蟹肥,黄菊开,归去来。
[清江引] 东篱本是风月主,晚结园林趣。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马致远所生活居住的地方,位于北京西部的门头沟,元明以来人们都把门头沟称做“都城西部的天然屏障”。元代地域恒宽,向西可以一直到达欧洲,所以在当时这里更是京畿的咽喉要道。
几年来,在与北京一些诗社诗人曲家的交往中有所耳闻,我写这篇文章时还没有到过门头沟,但早就对这个“京畿古道”在头脑里构思了个清晰的图景:
境内应当是高山峻岭连绵起伏气势磅礴。这里应当有绵延不绝的森林、有蜿蜒曲折的古道、有清澈见底的秋溪、有恬淡闲适的村庄、有倦鸟飞归的傍晚、有来往于晋陕内蒙甚至青海新疆的客商。
至于古代,应该有被流放的囚徒与解差、有遭贬谪的官宦与眷属、有信使来往的飞马、有供歇息的驿站、有快速反应到疆场的部队、有横戈倚马的兵士、有向朝廷进献的金银珠宝驮队、也有被俘虏归案的叛臣逆侯。
在此处,千百年来应当上演了无数不为人知的生离死别。
也许曲人自己也是这些无穷画卷中的一幅。所有这些都为曲家的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遐想空间和意象词汇。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何等的贴切,安排的如此简洁、精练、深邃、恰到好处。
马致远个人经历也融入到了作品的意象之中
曲家马致远是典型的封建文人,在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年代,饱含才华而不为所用,他的悲愤之情在元代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用严肃的态度对待散曲,创作记录了人生感慨,发泄了牢骚不平,代表了元代文人飘泊流离、仕途无望的惆怅和叹息。
[拨不断]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结论:幻灭感增加了观看世界的独特视角,同时创作出感动后人的佳作。这说明了对于人生的得失,是应当从辩证的观点去体味、去思索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生活艰辛,程途困苦未必不是好事,酸甜苦辣都应该尝一尝。喜怒哀乐才能出作品,一味的甜蜜,一路的顺利相反会使人惰怠、使人停滞。元代文人的无奈其实是灿烂文明接续创新的导火线。
借今天这个机会我讲一下自己这些年来在学习诗词、散曲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山西是曲的故乡,元代四大家有三个是山西人:关汉卿、白朴、郑光祖。
山西又是“当代散曲”的发祥地。仅仅平阳(现在临汾)就有平阳七仙。
什么是诗?谁能够成为诗人?
《辞海》对诗歌的解释是:“文学的一大形势。它要求高度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对诗的定义
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诗是最高的艺术体裁”。
我国著名的诗人艾青称诗为“文学的文学”,“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诗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都是社会生活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里的艺术反映,都来源于客观。
诗人是指:“具有诗的爱好与专长,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是“理性”、“宽容”、“达观”、“细腻”、“豪放”、“和谐”、“敏锐”、“先锋”者的统称。
作为一个诗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诗人必须是一个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人。
2、诗人必须具备独特的天赋和才华。
3、你光有天赋和才华还不行,还必须对诗有极大的兴趣及持久的爱好。
4、有诗的激情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诗人。
5、学诗、写诗不能光是就诗学诗,诗中求诗。应该着眼点放到诗以外的广大生活和知识领域。
6、光读万卷书还不行 要多多背诵好诗
7、光背诵诗还是不行的,要行万里路。
8、光行万里路也还是不够的,要交万人杰
9、所以说,要积极参加到诗词学会、诗社里来,要通过网络结交诗友,坚持听每月的《文源讲坛》
10、学诗要着眼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2015.7.19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