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亲情悠悠

首页 > 散文 > 亲情悠悠

大地上桃李芬芳

作者:刘迪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2505      更新:2015-06-25


引子


        我的拙作《大河之魂----冼星海和他的非常岁月》首发式的第三天一早,我突然高烧近40度。我的恩师、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鸣,好友王泽宁陪伴我上了120急救车。往医院途中,我感觉全身发凉,轻飘飘的。我对李院长说:“如果我不行了,为我盖一面鲁院的校旗吧,我是鲁院的孩子。”此刻此时,父亲的身影浮现在眼前。
       与父亲的战争从来没有消停过。
       小学二年级,由于窃了一包住在我家的乡干部的"合作"牌香烟与小伙伴一块分享,父亲把我捆绑在学校的国旗下示众。那时我想,我真的如母亲所说是路边捡回来的吗?
       小学升初中我以好成绩考上省重点中学----信丰中学,但仍会常常会因为考试没考好,父亲让我与哥哥在烈日下干农活。
       中考时父亲要我考中师,我偏偏考了高中。
       高考填报志愿我选政法专业,父亲却让我学了建筑经济。胳膊扛不过大腿,我曾经以为,这是我一生的错误。
       年少时,女同学给我的信件,我自以为藏得很隐密,结果父亲还是发现了,被批斗得死去活来。
       后来年纪大了由于未婚一直被父母唠叨,去年春节父亲还发信息说:“孩子,不要让父亲死不瞑目。”收到信息时我正驾着车,伴着苏芮深沉忧伤的歌声,不争气的泪水,从赣州流到广州。
         回望与父亲四十年的战争,我的心像大海的波涛,起伏着,翻滚着……
 

1


       有人说父爱是山,我说父亲是树。我的父亲在他的桃李园里辛勤地耕耘了一辈子。
       当了十六年小学校长,父亲曾经教过中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俄语等科目,是一个对学生严厉而慈爱,乐于、善于教学的中小学老师。
         “十年江湖夜雨灯。”这个十六年对于父亲来说,是残酷而深刻的。十年动乱犹如一场场地震,多少人的精神家园遭受破坏,心灵因此而贫血。父亲在这“轰轰烈烈”的“文革”期间高中毕业了,在那“文化”被扼杀和毁灭的年代里,大学停招了,父亲的大学梦也成了泡影,他喊着“伟人”的口号,却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家乡,每天“修理地球”。让父亲感到痛心的是满肚子学问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父亲感到前途茫茫的时候,1969年的阳春三月,当时是大队干部的祖父对父亲说:“大队决定让你当民办教师了,让你这一肚子将要发霉的文化,派上点用场……”
         父亲是江西省重点中学的毕业生,是我信丰中学校友。他爱读书在家乡是出了名的,大队革委会主任怕父亲不愿当教师,亲自找上门,他对父亲说:“让你当小学民办教师也许委屈你了,然而目前能叫你干啥?原来是要让你开拖拉机的,但我们想到,开拖拉机不是你干的活儿,我觉得还是让你教书好……”
       父亲想:荀子曾经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许多世界知名的学者、教授尚且被赶出校门到“五七”干校里劳动,或者到偏僻的农村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每天起早摸黑地下田劳动,还要忍受精神折磨……何况我一个高中生呢?能够当一个民办教师已很不错了。既然命运安排我当教师,我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我要自己设计并建筑自己的人生舞台……
       不再沉论于往日的痛楚里,不再横亘于世俗的棋盘里。顺利和挫折,成功和失败,将会跟随人生,交替出现在行程里。做好准备吧,以笑脸迎接磨难。
       就这样,父亲从一个不幸的沼泽爬上了一个阳光的山坡上。命运也许就是这样,当你经历种种的考验对它痛心疾首时,它又让你感到是那么的欣慰。
 

2


       在流行读书无用论的年代,读书前途茫茫。然而,父亲却坚持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他不但鼓励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连星期六和星期日也辅导学生。那时老师补课不但不能收补课费,而且还有被指责为走“白专道路”的危险,然而父亲一心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指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辛勤的耕耘,必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那学期的抽考,父亲班里的学生成绩在公社名列前茅。父亲非常高兴,从此更加刻苦钻研教学并积极辅导学生。
       父亲犹如雪松挺立在山崖,任凭风刀霜剑,仍焕发着青春的容颜;任凭风狂雨暴,仍昂扬着坚定的信念。任其云舒云卷,心里悠然悠哉;任其花开花落,心里永远是春天。
         20世纪70年代,那时念初中、小学的学费虽然只是两三元钱,然而也有许多学生交不起的。在他的学生当中,有失去父亲的,有失去母亲的,也有父母双亡的,有的虽然有父母,但不是时常患病,就是卧床不起,哪来缴学费的钱呢!当时,学校实行班主任收费包干制,父亲只好从自己十几元的民办教师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垫上。
         1976年1月,春节将至,学校也要放寒假了。校长得知父亲为学生垫支了一百多元学费,不止一次地催父亲去收缴,他对父亲说:“你得想办法把学生拖欠的学费收回来,要不,春节你买鞭炮、给孩子压岁钱恐怕都不成了。”那时春节是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的,如果哪个家庭孩子既没有压岁钱和也没有钱买鞭炮放的话,这个家庭一定是非常倒霉的。父亲听了校长的话,就按学生的家长地址下乡去找。
        隆冬,一路上刮着呼啸的寒风,衣衫单薄的父亲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在颤抖中来到一条岔路前,父亲正不知道往哪里走,抬头看见前面有一个衣襟褴褛的女人,父亲正待问路,却发现她正是欠学费的学生家长,那女人一愣,也认出父亲了,惊叫一声:“老师你……”
         “我,我,我……”父亲欲言又止,那位母亲也明白父亲是“来收学费的”,便对父亲说:“老师啊!我知道你的心思,几年来我的三个孩子在你教的班级里读书,因为家穷没有钱缴学费,听人说都是你用工资给代缴了。今天我刚好从老母亲家借到几块准备过年用的钱,先还给您吧……”她一面说,一面用左手揉眼睛,右手伸入衣袋里摸出五张一元面额的钞票,叠在一起……。她眼里噙着泪水,父亲看她面黄肌瘦的样子,再看她穿着补了不止上十个补钉的衣服……心想:可怜的人啊,她丈夫前几年去世了,撒下她和四个孩子。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又很少,还欠下几百元超支款,哪有钱来交孩子的学杂费呢!父亲伸出去接钱的手缩了回来……
         父亲说:“你先用它过年吧,学费的事以后再说。”说完父亲就转身离开了,他再没有去任何一家学生家收学费,这个年,总会有法子过去的。父亲暗暗地想。
       那年寒假,父亲没有收到一元应收的学费,还是校长主动借给父亲二十元钱才勉勉强强过了一个年。
       这以后父亲年年有为那些同学代交学费,至今仍未收回分文……
       父亲如一支蜡烛,只知道燃烧,为他人驱赶黑暗,带来光明,他在四季的田野播下善良和仁爱的种子,他终将会在丰收的日子里收获累累硕果。
 

3


       父亲不仅疼爱自己的孩子,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疼爱。正如孔子说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他的教学生涯中,他勤恳热心,给他们智慧,给他们勇气,塑造他们的心灵,塑造他们的人格。
       有人说过:“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会来照耀着他。”父亲教书的第一年,就获得教学区和辅导站的表扬。1970年2月,父亲被评为公社的“五好教师”。从此,他更加酷爱教书育人的繁琐工作,以“蜡烛的精神”来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我曾以诗歌深情地讴歌父亲在教育岗位上的辛勤耕耘:
       小路依旧,数十年匆匆步履蹒跚
       带走的是一头白发半世平凡
       却带不走深深的挂牵
       一壶清茶,饮尽半生沧桑
       几摞书卷,浓缩多少眷恋
       深夜无眠只为一双双求知的眼
       痴情地想着兑现那最初的誓言
       任由青春在平淡中悄然褪色
       粉笔和黑板撑起一片蓝蓝的天
       蓝天下,孩子们勇往直前
       向着明天。向着太阳
       向着更深远的另一个远方
       远处,又是桃李芬芳
       在我的心目中,父亲先是一个好老师,然后才是好父亲。父亲对自己的职业呕心沥血,书写了他一生平凡而灿烂的历史。他用平凡叠起了伟大,用卑微筑起了崇高。在父亲心里,“在干净的欣赏者眼里,无私、纯洁、高尚的心灵,才是真正美丽的!”因为父亲明白,“教育就是尊重知识,开发智力……”父亲用这样崇高的精神来影响和教育我们。
       父亲高举着一面旗帜,带着他的学生、带着他的孩子向前走,不管世道艰辛,江湖险恶;任凭风云变幻,潮起潮落。父亲除了教育圈内的同事,不大善于与外人交往,即使是当了领导,也不擅长走上层路线,所以父亲常说“我别的都不会,只会踏踏实实地工作。”
       20世纪70年代中旬的招工和上大学,都是由大队和公社干部推荐的。许多人都在明里暗中拉关系、走后门,父亲也想跳出农门,也想实现他未曾实现的大学梦。他两手空空去找干部,干部白他一眼,说:“你不够条件。”更糟的是,干部们对父亲有成见。他们说父亲有傲气,摆知识分子的架子,还说要警惕父亲“篡党夺权”……原来,由于父亲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和群众对他的评价颇高,相传上级准备提拔父亲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也许是命运让父亲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许是命运对父亲有了特别的垂青,不久父亲很快就入了党,并被公社党委定为大队书记的接任人。然而,谁也无法想象的父亲,却骨子里倔强的如一头牛。无论谁怎么劝说,父亲哪里都不去。他不愿意离开教育战线,不肯上任。父亲把一生最热爱的情感给予了教育,他无法割舍这份用尽他最青春和美好时光的工作。父亲还想在教育上走得更远,他还有更多的想法和理想。就在我们都不是很理解父亲时,1980年,父亲以超过录取分数线77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一家师范院校,开始了他人生的继续深造。
       父亲根植于大地上的故乡,默默无闻地站在时光里,经历风,沐着雨,迎着生活的阳光。
 

4


      在父亲生命的旅程里,他最大的牵挂就是对子女的教育。父亲在对我们的生活照顾上来说是一位慈父,而在我们学习、工作上的要求来说,又是一个特别严厉的老师。如果我们兄妹三人有谁稍稍懈怠一点,或者说了一句“不思进取”的话,父亲就会狠狠地教训我们。小时候贪玩的我,因此没少挨父亲的鞭子。
         鞭子在那个时候是一种成长的记忆,更是一种学习的鞭策。
       清楚记得,我当年还是一个小学四、五年级学生的时候,在父亲的辅导和严厉的鞭子督促下,每天夜里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孜孜不倦地学完了初中的数学课程……小学升初中时,我终于从一间乡村小学考上了省重点中学,数学成绩全县第一名。当年年少的自己并不是太理解了父亲,常常对父亲的鞭子教育耿耿于怀,然而,在为人子四十个春秋后,我才真真切切地读懂了父亲。
       人世间,人是为爱恋而活着的,是为牵挂而活着的。父亲膝下的三个儿女,是他和母亲全部的慰藉和寄托,他用老师加上父亲的质朴智慧,编织着理想的翅膀,编织着幸福的憧憬和希望,那官方的话来说,是要把我们兄妹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工作了十六年之久的校长岗位退下来之后,父亲仍然没有停止对生活与人生的思考,而是把他积年的思考形成文字。
       父亲16岁开始在《星火》等报刊发表作品。从教后,他潜心研读了古今中外的教育专著,观察了解当地教育教学现状,冷静思考当今当地教育问题,先后写下了大量的教育随想和论文,分别在《中国基础教育论文集》、《中小学校长》、《中国未来教育》等刊物,并有不少论文获得国家级奖项。父亲还在《广州青年报》、《赣南日报》、《作文与做人》、《新作文》、《文学天地》等报刊共发表一百多篇诗文。他的报告文学《西江河畔的师魂赞歌》还获得全国首届师德征文大赛一等奖,诗歌《放歌生活》、《早晨》分别获得第五届全国“走进新时代”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一、二等奖。
         我是品读父亲的文章成长的,父亲习惯用文字和子女交流。几年前,父亲的散文集《岸花冰心》也由广州出版社出版了。文集中的很多篇章,是父亲写给孩子们的箴言。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父亲的心中依然固守着一块陶渊明式的净土。
       岁月如风。这股风从父亲的心灵深处吹来,从故乡的西江河畔吹来,穿越荆棘,穿越凡尘,穿越世俗,去追寻人间的真善美。如果说生命是思想之花,如果说生命是智慧之果,那么父亲就是开启我心智的书,一本厚重的、深沉的书。这本书,汇聚了他一生的思考和磨砺;这本书,讲述了一位从教数十年为人师者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无论是对针砭时弊,还是对人生的思考与观照,无论是对亲情和爱情的理解,还是对自然与社会的洞察,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欣欣向荣的气息。那白描式的刻画,富有哲理的语言,崇高的理想,每阅读一次,我都会有新的领悟,新的启迪。
       正如父亲所说:“人在阳光下,都能看到鲜花和绿叶。人在阴影里却难见光辉和灿烂。当你的心境被阴影笼罩的时候,你千万别被阴影所纷扰。一定要挣脱它,飞越它。”激扬的文字让落寞的心得到共鸣与抚慰,即使在平静中,孤独的人也感到众人簇拥的幸福。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但愿父亲文学之树常青!
 

后记


       很多时候,细细阅读父亲,我会莫名的感动。父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上平凡地活着。他饱尝了生活的世态与炎凉,也品足了人间的喜怒与哀乐。有多少酸楚的记忆,就有多少美丽的时光。父亲其实又不只是平凡那么简单,他一点点积累的平凡之光,却呈现了最不平凡的生命。
       父亲是一棵大地上的树,他种植在故乡与泥土的天空里,他种植在一个平凡而不平淡的远方,这是一个令人无数次念想的远方,我们暂且把它称作理想。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