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桥联村_家国情怀_文狐网

故乡桥联村

黄东方|8170次浏览|个人主页

      在绵延约66公里长的粤赣古驿道之上,有一个古色古香、充满神奇色彩而又芬芳四溢的乡村,它就是当今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的桥联村。

      桥联村是粤赣古驿道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民谚“先有桥头墟,后有河源城”中“桥头墟”遗址的所在地。这个古墟集市,据传始建于秦末汉初时期,距今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前两年的春节,我回到故乡,再一次参观了这个旧址。透过杂草丛生的残存鹅卵石路面,我仿佛听见清朝光绪年间此地“打铁店”中传出的清脆、厚重而有节奏的金属碰撞之声;虽然当时的布店、水货店、饼店、药铺、盐米铺、裁缝店、客栈和饭店等商铺早已荡然无存,但我仿佛感受到这些古商铺中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集市景象。人们穿着长袍马褂和旗袍,游走于商铺之间,讨价还价,在买卖外阜商品和本地特产中度过时光。他们完成了商品交易之后,就会从这里出发,朝着古驿道的两端继续奔忙。我移步到紧挨着“桥头墟”的崇德高级小学旧址,依稀听见民国初年飘来的朗朗读书声。解放后,在此旧址上建成的寨下小学分校,也是我的母校。我在这里度过了整个小学阶段。我清楚地记得,我在这里戴上“红领巾”,成为“红小兵”;在这里和高年级同学一起揭批“四人帮”的“滔天罪行”;在这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劳动,包括开荒植树,摘油茶,肩挑土杂肥,种地,上山砍柴等等;在这里学写字,学唱革命歌曲,将“决心书”贴在墙报上;尤其是早上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声音,以及上课和下课的钟声,更是在校时每日的必听之音。由于时代变迁,在国家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许多村民移居到周边的城市生活,导致这个学校目前被废弃,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

       在距离“桥头墟”西南方几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单孔古桥。它采用花岗岩石砌筑而成,桥长23.1米,宽3.9米。在古驿道中,这座被命名为“桥头墟桥”的建筑物,往北连接龙川、和平、江西,往南可通往南湖、惠州和广州。它与“桥头墟”一起,构成了古驿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座桥坚固异常,在历次山洪暴发之后依然屹立不倒。它也是陪伴我度过少年时光的一个好去处。在夏季,我和小伙伴们会经常在桥下的深潭里面游泳和嬉戏。在深潭的上下游,通常都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河鲜,其中包括成群结队的鱼虾、螃蟹、石螺、泥鳅、蛙类等。曾几何时,这些河鲜已成为桥联村老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孔桥下的小河两岸,是成片的稻田、甘蔗地、菜地和竹子林。正是这些天然基质相对肥沃的田地,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桥联村人。而这里的西瓜种植地,也是名闻遐迩的“双江状元西瓜节”的西瓜原产地之一。古桥所跨越的小河两岸以及附近小山岗中星罗棋布着许多板栗树,其果实早已成为桥联村中几乎每家每户都常备的著名小吃和土产。

       除了“桥头墟”、崇德小学和古孔桥之外,古驿道上桥联村的古朴之处还体现在一小段位于本村“桥背岗”附近、由鹅卵石铺设而成的“石缺路”和一座由三块条状花岗石构成的“隔田小桥”。这个含有小桥的路段并不是古驿道的主路,而是当时周边村民前往古驿道的岔路。此外还有“桥头屋椎山”附近的一座茶亭以及金塘小组屋村附近的一座茶摊。茶亭和茶摊都是当时的古驿道周边供客商和行人歇脚、避雨和叙话的配套设施,目前仅有墙脚幸存。

       在我看来,上述的各处古迹都已经长满了青苔,同时也长满了随时光飘散的历史印记。

       另一方面,桥联村也是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地方。在 “桥头墟桥”不远处的金塘小组屋村后面的小山之上,生长着不计其数的山稔子树。在这些山稔子树之间,伫立着一些巨大的黑色石头。在其中的一块巨石之上,有一个酷似人体脚印的浅坑。据桥联村的一些老人介绍,这个石头脚印是神仙踩过之后留下来的,俗称“神仙迹”。原来,在古时候,桥联村所在的区域是一片穷山恶水之地,旱灾和水灾时有发生,加上统治当局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地的土地神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上报天庭。天庭的玉皇大帝知悉这种情况之后,派遣一位神通广大的神仙,下凡来到桥联村,专门负责拯救村里面苦难深重的老百姓。这位神仙为了不泄露天机,低调地行走在乡村的路面与山水之间,尽可能不留下痕迹在人间。尽管这样,老百姓还是从各类蛛丝马迹中得知了神仙下凡的事实。例如,在小孩子或者耕牛生病之时,老百姓住房的门口总会出现一把草药。小孩子或者耕牛喝了这把草药煮成的水之后,就能痊愈;当孤寡老人无米下锅面临饥荒之时,其门口总能发现一些食物,解其燃眉之急;旱灾时,有人发现神仙在挥动衣袖降雨;水灾时,则有人看见神仙踩在地上,踏出河流,疏通洪水。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桥联村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据说,这位神仙在圆满完成任务之后,在回天庭的路上,不小心在金塘小组屋村后面小山的一块石头上留下了一个脚印。为了纪念和感谢这位救苦救难的神仙,当地老百姓将这个脚印所在的地方,命名为“神仙迹”。

       这个传说是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述而得知的,而老人们也是在其小时候听年长的人们口口相传而记住的;这样一直传下来,也不知道传了多少代了。在民间,虽然传说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说法中存在着不同的版本,但有两处内容是相同的,就是那个石头脚印,以及“神仙迹”的名字。

       还有,在“桥头墟”以东大约三公里之处,有一个西塘山。在此山的半山腰,屹立着一块黑色巨石,被称作“鸡牙石”。与“神仙迹”的不同之处,在于此巨石的表面会不断地涌出小股清泉。据村中老人们介绍,如果牲畜和家禽得了瘟疫,或者是村民出现肚子痛情况,那么让其饮用“鸡牙石”取来的泉水之后,就会痊愈。而如果采用相应的中草药,再用该泉水煎煮,则可治疗人类的各种疑难杂症。可惜具体药方今已失传,无法考证。另据说,这个也是在金塘小组屋村后小山中留下“神仙迹”的同一位神仙在临走前特定安排好的,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救苦救难而再尽神力,造福桥联村和周边的世代村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历史走进公元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此框架范围之内,现任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指出,以“中国古驿道”为载体,助力振兴乡村,精准扶贫,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提升文化自信。桥联村是粤赣古驿道之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正好借此政策契机,积极配合各级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措施:修复古迹,开发旅游资源;在原有西瓜和板栗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既有药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金银花种植业;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

       我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重游“桥头墟”和古孔桥,寄托怀古幽思之时,能看见游人如织,店铺林立的热闹场景;当我们端坐在重修的茶亭和茶滩之中,品着金银花茶、吃着西瓜和板栗之时,能听见导游在向外地游客饶有趣味地讲述“神仙迹”和“鸡牙石”的故事。

       我相信,粤赣古驿道上这个神奇而古朴的桥联村,一定会旧貌换新颜,散发出新时代所特有的芬芳!村干部和全体村民也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奋进。

       最后,我想用一首仿古律诗来结束本文:

 

                      七律·桥联村 

 

 驿道当年旺又长,境迁时过被丢荒;
 喜迎政策春天至,静待原墟旅客忙;
 瓜果飘香传市镇,游人闻讯赏风光;
 重修古迹财源广,展望村民奔小康。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