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_家国情怀_文狐网

德国人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

昔月|9995次浏览|个人主页

       我是个素食主义者和环保义工。首先得申明,我的觉悟并不高,当义工是受洋夫的影响!他天生就是个助人为乐的洋雷锋,又是法兰克福本地人,每当看到地面上有垃圾,他就会俯身捡起扔到垃圾桶内。既然法兰克福垃圾处理公司招收义工,我们小区每个月第一个星期六搞义务劳动两个小时,那么我和他就主动参加了,夫唱妇随么,一晃坚持了八九年!

       还值得一提的是,德国人跟我们不太一样。咱们做好事儿一般不留名,而他们却要名正言顺。有的人捡塑料瓶为了换钱,有 的人捡垃圾是政府分派的任务,而我们则属于为环保自愿尽义务的人群。那么,当这样的义工最好在FES(法兰克福垃圾处理公司)注册,以便承担相应的分担区,还能分享一年一次的表彰和参观活动。我和洋夫一共参加了六次聚会,得到了七张表彰证书。2018年末,FES在著名的老歌剧院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垃圾材料服饰展。

       德国人是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呢?主要两方面,一是生活垃圾严格分类,二是有先进的环保机械设备。

 

      首先,生活垃圾要分类

 

       1904年,德国人就开始实施城市垃圾分类了,迄今已有115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垃圾分类、并卓有成效的国家,垃圾回收利用率全球排名第一。2016年,居民生活垃圾中被回收和利用的垃圾占67.1%。下面就以法兰克福为例,看看德国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

 

       1、四种不同垃圾桶

 

       这四种垃圾桶,就立在居民楼和独立房的前后左右,有大号和小号之分,统一规格,方便往垃圾车里倾倒。黄盖的用作塑料包装垃圾,绿盖的用作回收废纸,棕盖的用来盛装生物垃圾,灰盖的用来倾倒剩余垃圾。

       具体怎么分类有小册子或书籍杂志,所有家庭都得认真对待。每个到德国留学或工作的外国人,首先得学会如何分类生活垃圾。

   

       2、废弃玻璃瓶和塑料瓶的回收

 

       居民区内,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蓝色旧瓶双面联体桶,上面带有三个圆孔,是用来收集废弃的玻璃瓶和罐头瓶的,需要专门的吊车倾倒。玻璃瓶盖要单扔,还要按白、棕、绿三色分别扔进圆孔。得记住时间,早七点前和晚十九点后不行,有噪音影响居民生活。

       2003年,德国对一次性饮料瓶子实现了押金制,现在各大超市里都设有塑料瓶和易拉罐回收机。只要瓶子上印有回收标志,你买的时候就交了押金,喝完后的空瓶子要到大超市的回收机里检验一下,吐出的押金小票可抵购物款或兑换现金,塑料瓶每个0.25欧,易拉罐0.10欧。如果没有回收标志,那么塑料瓶就该扔到黄色垃圾箱里,玻璃瓶扔到蓝色大桶里。

 

       3、旧衣鞋帽收集箱

 

       这种箱子摆放在居民小区的各个角落,有好几家回收单位。如鞋子必须成双绑好,衣物和床上用品也要洗好叠好。

 

       4、特殊垃圾分类

 

       a、大件垃圾,电器类、木质类、地毯床垫等要分别堆放。

       b、装修垃圾,绝不可以随便堆放。如请装修工人,他们会把垃圾打扫干净,用车带走;如自己装修,要租用大铁槽,再运到指定地点。

       c、有害物质,即油漆、溶解剂之类,要看垃圾公司的杂志,放到指定地点,有专门的流动车运送。

       d、电池,比较特殊,由超市统一回收。

 

       其次,先进的环保机械设备

 

       如:河里打捞机械、让河水一直保持干净;打理树枝,把锯下的树枝立即搅碎,然后“吐”到地里做肥料。法兰克福垃圾处理公司有30多种不同的环保车辆。

       2015年6月,我随德国中餐协会一团华人,到北威州的克莱菲尔德(Krefeld)参观当地著名的垃圾处理厂。该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污水处理,一部分是垃圾处理。两部分有机结合,互为对方提供原料或动力,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沼气代替燃油焚烧垃圾,焚烧垃圾所产生的电力供给污水处理,多余的电力则供给用户。周边的垃圾根本不够用,还要从其它国家进口。

       当然,德国还有其它许多环保措施。如,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小学生要上垃圾分类课;超市里早就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了,消费量最多的面包都用纸包装;积极推广电动车,2030年将完全停售燃油车;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如建人工岛、鸟笼、蜂巢、昆虫宾馆、青蛙保护带等等。

       另外,德国大约10%的人吃素(约800万),像我这样纯素的人已有1%(约80万),已经算是吃素大国了。吃素本事就是环保,因为它能有效地减少碳足迹,甚至比减少机动车出行还重要!我的《两乡情苑》里有两篇文章叙说了吃素的好处,一是《可歌可泣的牛》,二是《我食我素》。

       总体来说,德国的环境治理比我们要早得多、力度大。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后的德国在经济复苏时,也遇到过严重的污染问题。我家附近有个郝斯特工业园,是德国非常著名的化工区,我家先生曾住在园区边。他告诉我,当时的美因河水很臭,经常看到死鱼漂在河面,不少人都戴着口罩上班。但到了七十年代,西德政府开始重视起来,出台了德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实施环境问责制,生态环境渐渐好转。再看看现在的美因河吧,仍静静地穿过工业园,但非常清净,没有一点儿异味,两岸的禽鸟特别多。

       虽然德国的环境治理走在了世界前列,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生活垃圾中仍有30%以上不能回收和利用,缺德的大有人在。尤其绿化带里隐藏着各种垃圾,机械无法清除,环卫工人又少,这就需要我们义工了。随着移民和难民的增加,常听到有人抱怨,德国城市的卫生状况不如从前了,有的街面还不如我们大城市干净呢!

       我年年回来,明显地感到到国内的人文景观越来越漂亮,车速、网速、建设速度都高于德国,乃至全球,但生态环境很差,尤其大城市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水质也不行。女儿家曾在武昌江边,我站在长江岸边,看着翻滚的脏水浮想联翩!

       这次回来很高兴,听说上海市强制实行垃圾分类了!那天在一小区办事儿时,被人塞进一张广告,撇一眼竟是《武汉市生活垃圾分类操作指导》,顿时来了兴趣,便认真地翻阅起来!我也看到,武汉市民为了迎接今年十月召开的第七届世界军运会,正全方位地为创建一个干净整洁的对外形象而努力着。

       期待我的祖国,在经济总量猛增的情况下,制定更多的环境保护法规。向德国那样从孩子抓起,把垃圾分类推广到每个社区、每个家庭、每个城市,乃至每个乡村,从政府强制到人人自觉。我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我们的生态环境将会大大改善,到处青山绿水,百姓安居乐业。

评论信息

  • 匿名(2019-07-18 13:36:24)

    同在地球村,同是地球人。德国人能做到的,我们应该也能做得到。保护环境,拉圾分类,势在必行,功在千秋。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向昔月夫妇学习,为让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尽我们每个人的一点微薄之力。昔月:做得好!我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