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中的社会理解和跨文化沟通(宋逸瑾)_非虚构_文狐网

语言中的社会理解和跨文化沟通(宋逸瑾)

宋逸瑾|62次浏览|个人主页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相互影响:国内高考日语的普及和民营日语高中的发展日本政府对外国人才的广泛接纳,日语教育被受到更多关注。近日被问到我30年前学习这门课程的背景,我谈了感想:我们通过观察日语学习者的各种场景(在日残留孤儿培训机构,日本语学校,大学留学生课程,跨国家庭中的对话等),提供日语教育方法论,毕业后直接挂钩的职业范围较窄,但可能是一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学科,至少对提高自身日语水平和真正融入日本社会是有帮助的。随即我谈起了Jiří V. Neustupný教授。

 

我在1998年前期和后期分别修习了Jiří V. Neustupný教授的日本语教育方法论a”日本语教育方法论b”两个科目,共获得4个学分,教授都仁慈地给我打了“优”。作为日本语教育学的奠基人之一的Jiří V. Neustupný教授又是我的专业指导教官村冈英裕教授和社会言语学指导教官黄老师(村冈教授的夫人)的导师,因此他既是师祖又是老师。

 

Neustupný教授是二战后首位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的捷克留学生(1960年留学东京大学文学部),也是二十世纪首位日本国立大学文学部的正教授,他被文部科学大臣授予“国际交流功劳者”,2013年再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旭日章的授予标准是“对国家公共有功劳者中,有引人瞩目的显著功绩内容”。

 

Neustupný教授夫人Reiko1999年撰文描述丈夫将语言学(音韵论)拓展至语言管理(语言管理、交际管理与社会文化管理),由一名擅长多国语言的语言学家变身为社会语言学家跨国文化交流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又将自己的身份重新切换回了语言学家。夫人对他的这种身份变化称之为双重人格,因为语言管理理论也关注交际现象和社会文化(包括社会经济)现象。

去年我见到了一些为日本半导体事业做贡献的华人朋友,有的因语言不够用而深感孤独,有的要靠留学生出身的夫人的翻译才能外出办事,有的看病不得不找客户陪诊。他们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是很优秀的技术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自尊心。我深感日本在大量引进外国人才的阶段,亟待解决更多外国人才的社会融入问题。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