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惊喜也很荣幸收到玉兰作家赠送的《追忆如歌年华》一书。因为与玉兰有缘,便与《追忆如歌年华》也有份。拿起书,突然感觉一幅知青画面跃入我眼前:当年一批火热的青年白天在田间地头和小溪山涧,扛着锄头、背着犁耙、拿着镰刀、牵牛放羊;晚上活跃在农场自娱自乐、在昏暗的油灯下看书、在月光下思念亲人。
《追忆如歌年华》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的小说,也是一首知青时代的赞歌,也可以说是一部悲和喜交叉复杂剧本,更是时代的非凡和风华给留下历史的印记。小说以感慨岁月流逝拉开了序幕,以回忆知青的现实故事为主线,歌颂时代的真善美,披露邪恶,以故事揭开社会的真相,最后在花甲年华之际回归芳华的心态,以追逐幸福美好快乐生活落下帷幕。我发现知青那代人从未老,也永远不会老去,看!他们头上的白发,不就是云净天空的一朵朵美丽无瑕的白云,散发着透亮的万丈光芒吗?他们脸上刻着的道道岁月伤痕,不就是他们生命印记的深度验证吗?他们笑脸上展开的皱纹,不就是依旧芳华绽放吗?神奇!我怎么感觉她们就是越来越年轻,越来越生动。因为我婆婆是当年知青,我对知青的生活有所了解,所以我对知青有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我对《追忆如歌年华》非同感想。
此书总二十三章的内容,每一章衔接过渡自然,故事都具有重点和细节描写,人物的塑造鲜明,刻画巧妙。此书开端和结尾呼应,以“我们这代人老了”开头,点出了他们对岁月不饶人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对人生的感叹。但是他们经过了人生的是是非非、风风雨雨,又童心未泯回归到芳华,寻求到生命的质量,散发出璀璨的星光,展现他们生命的真彩,活出生命的永恒。
作者以追忆知青现实性的典型为主旋律展开叙述。他们从理想希望、彷徨悲观、失落失望、痛苦无奈、顺应自然、回归淡然、珍惜生命、快乐生活、享受当下、留下印记等,方方面面阐述了芳华岁月。以知青的团队生活、工作变化为焦点,团结力量彼此之间互帮互助支撑着受到的打击和精神思想,传承着他们爱的生命延伸和对抗邪恶的正义感精神。
他们从城市到农村,有田间地头自由奔放和自娱自乐的生活,也有学做农活的压力和背井离乡生活不适的艰难困苦,但是他们更多的是艰苦中的快乐美好和青春的火热。他们以大队百姓和他们打成一片生活中反映真善美的事物,以及隐藏在面具下,为个人私利暴露出来的虚伪和丑陋嘴脸。
村支书女儿赵杏南是农村新思想女性的典型,她为了逃脱农村向往城市生活,放弃了读书,在强烈对世俗观念的抗议下终于插入到了知青的圈子里,从而打乱了知青生活圈的常规,也增添了一个新的活力和美好,同时也扩展了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复杂性,她的介入,在知青圈子里多了一个农村新思想的活跃人物,同时也折射出知青团队中的纯粹和单纯,赵杏南的加入就如把清纯的水加入了一些杂质,搅扰着水的质变,又如知青团和百姓的平衡安顿牌,平衡安顿着两边冲动和躁动带来的冲突,平衡着利益关系和活剂,也是矛盾的催化剂,也体现了农村青年追求自己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与世俗对抗,反射出了为了个人利益背后隐藏着的心理动态。赵杏南为了能到城里永不放弃追求不爱自己的知青——袁自朝,在她的努力下虽然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但是成就了自己走进城,犹如狸猫换太子,这太子也换得太巧妙了,她的爱情经历也为知青的下一代埋下伏笔,虽然他们两个最终没有走在一起,但是没想到他们的孩子因为爱情走在了一起,填补了她们当年的“阴差阳错”。原来替换是一种无形无声的交换,只是迟早问题,上天自然会在不同时间段弥补归还付出奉献的人。知青们在农村当年的生活如风火轮一样风风火火,也如孙悟空一样十八变,热热闹闹,快快乐乐,当然快乐单纯中有烦恼和复杂的矛盾,而今他们留恋的是那火一般热烈的美好岁月,感伤着似水流年,然而他们又回归童心,点燃了生命的热忱找到了生活的纯粹、热情和真情。
知青们从农村再回到城里。作者以回到城市知青的生活、工作、家庭为主调,进行人物塑造和事件描写,以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矛盾逐步推进达到内容的高潮。在各种利益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看到人性本质特点,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展开,鲜活的典型人物,在利益面前展现人心、人性,有留下时代真善美的美好故事,也有为了个人物质利益下的虚伪和无情刻薄以及丧失人性的恶毒行为。说明人物是时代背景下考量的产物,人性在利益面前才会摘除面具,也是在利益面前最能看出真实面目的。
《追忆如歌年华》书中有揭示几千年遗留下来锢锁的思想,残余的顽固结痂,也有呈现改革初期人们还不能接受新体制改革,旧思想受到了新思想的冲击产生的社会矛盾,以及在体制过渡期的不适应性反射出来的彷徨,还有只顾不断的索取,不懂感恩的吸血鬼似的人物群体的描绘。如重男轻女传统观念思想下婆婆对媳妇的冷眼,弃女婴受到的悲惨遭遇,让人揪心心痛,反映当时妇女忍痛割爱的无奈和旧思想的无知和残忍,以及新思想力量的弱小。善良的女性犯了什么错受到如此的命运不公?楚建军的男女平等思想和正义征服了愚昧,赵杏南婆婆因为重男轻女欺负赵杏南,法盲欺软怕硬,宁宁和涂燕为赵杏南解决了巨大问题,震慑了她重男轻女要求儿子离婚的婆婆。可见遗留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对新思想青年巨大的毒害和伤害,以及对先行思想女性的障碍,揭露了新一代男女青年要求的男女平等和封建思想重男轻女之间的尖锐矛盾,客观上来说这种尖锐的矛盾也提高了妇女的一定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妇女的思想。
善良的知青余然和坚持正义的郝建社,两个青年相识相爱成婚到孩子出生在家庭琐事的一地鸡毛,以及双方家族兄弟姐妹利益下的丑态,余然家的内部矛盾,哥哥的好吃懒做和窝囊以及嫂子的彪悍,带给家庭鸡飞狗跳,房子、孩子、工作压力历练了她温柔中的锋芒和刚强。作者以余然婆婆家的房子问题产生的家族内部矛盾为典型,揭露了社会中的不孝子女,他们一些为了个人物质利益,不但对父母没有养育之情和感恩之心,还一个个如“吸血鬼”一样,而且猜忌防备冤枉最善良之人——余然夫妇,直接撕开了隐藏在龟壳下一个个伪装的面具,揭开了利益之下一个个的丑陋狰狞面孔。还好的是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作者以典型反映现实社会中老人得不到子女的感恩和孝顺,而且兄弟姐妹尔虞我诈,互相推卸,体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和对不懂感恩孝敬为老人遗产争夺的啃老一族子女的轻视,对那些为了个人物质利益没有人道主义和违背良心的深刻揭露和愤怒谴责,也是作者大声呼吁社会孝道和良知的一个途径。
宁宁在生命的转折中,给宁宁收获了知识的能量和一个美丽爱情的插曲,也给宁宁一个善良和理性的考验。宁宁和海东方读大学时的深厚情感,夏雨雪无理地对我误解拆散了她们的感情,她让步夏雨雪,让海东方选择事业前途,单纯的宁宁在夏雨雪无形的威逼下写了保证书“从此不与海东方来往”。就这样海东方成了宁宁梦境中的期盼和幻觉。海东方的出现,增添了宁宁青春的美好幸福和残忍的浪漫,但也让宁宁生命中有了期待的希望,最后梦幻成了宁宁的晚年美好爱情现实。可谓完美!
书中的涂燕活泼个性给本书增添了生动性和持久的生命活力。
余然夫妻面临下岗压力,余然嫂子冲着有四个哥哥的男权欺凌余家;姚主任和曲厂长夫妻关系,曲厂长的家庭和涂燕的家庭悲剧;都是反映出时代背景下现实的家庭典型的问题。村支书儿子的霸凌,安逸姐姐为了妹妹读书的学费,被法盲强暴带给自己的人生遭遇悲剧,刻画出的人物的丑恶,法盲的失去人性、毫无人道主义的恶劣行为写照,这些都是体现出作者对愚昧无知的讽刺,对那些野兽般恶劣的野蛮行径伤害摧残女性心灵、心理、肉体的可气可恨,更是作者对社会的强烈呼吁和呐喊——社会需要真正的男女平等。
欢子因为怕被世俗的嘲笑,不敢接受安逸姐姐,放弃曾经最深爱的欢子姐姐,涂燕家庭遭遇,下岗生活被逼等,这些既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受旧思想束缚带来的可悲可泣和焦虑无奈,也更展现了体制改革下,中国人民为了打破陈旧思想和追求正义的胜利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精神,以及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勇于挑战、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和顽强的意志力和坚定决心。
老局长和“小芳”的相识相恋相爱的惊喜、惊心、惊讶,反映出青春和老年生活是紧紧相连的,也是城市和农村之间鱼水相融密切的联系。
宁宁的人生驾航即将快到彼岸的时候,给了宁宁生命重重的一击,没想到击破了那面梦境,梦幻变成清晰,击出了压抑的火花,激活了梦中的爱情。原来要让宁宁收获那份期待已久的陈年而新欢的爱情,然而要先给宁宁一个致命的一击,要击醒她的头脑,让宁宁掉转到新的码头再靠岸,因为那当年甲板上的卫士依然在那里隐身等候,那军舰依然高高扬帆在平静和汹涌澎湃的浪涛中远航。
是呀!“青春如歌,芳华如诗”。知青们步入花甲之年找到了生活的真谛,他们的生活依然青春般热烈,每一次的相聚都会自然回归到芳华的单纯、热情、热闹、开心、快乐,而且他们在笑声中多了一首岁月的歌和诗。唱回了他们美丽的芳华,唱响他们的美好生活,歌声永远回荡在田间地头;在他们沧桑中多了一首生命不朽的诗,抒写他们的履历,倾诉他们的人生经受与遭遇,抒发他们丰厚的阅历,展现他们的资历,抒情祖国大好河山,书写人生真谛。他们的生命绽放得如此淋漓尽致。
他们为中华民族传承了精神文化的力量源泉,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遗产,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行。知青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