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编辑秦锦丽纪实作品《躬行大地》出版_文狐头条_文狐网

文狐头条

文狐网编辑秦锦丽纪实作品《躬行大地》出版

56536次浏览(07-21)

 

       新闻纪实作品集《躬行大地》近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秦锦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传记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作家高研班学员。

   《躬行大地》分上下编,上编是自然资源重大新闻实践,下编是地质专家、典型人物访谈录。全书记录了自然资源人、地质人在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以及海岛滩涂、戈壁荒野、高山险谷开展土地整治、地质找矿、地质灾害抢险及治理的生动实践。反映了自然资源人、地质人在恶劣环境、险重任务、生死考验面前,担当使命、顽强拼搏、忘我牺牲,用自己的智慧、专业技术和创新工作,为国家寻找紧缺性战略资源、构筑国家经济发展基石、保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的崇高境界和奉献精神。具有重现场、重故事、重人物内心挖掘的鲜明特征,是歌咏基层单位、反映一线自然资源人的非虚构作品,具真实性、趣味性、可读性。

       秦锦丽是自然资源行业的资深新闻记者,也是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的知名作家。她深爱自己的职业,深爱自然资源行业,三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奔走于城市、荒野、戈壁、高原,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散文家的细腻、女性的独特视角追踪地质新闻事件,记录自然资源人的奋斗史。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局长梁育才为该书作了题为《保持人民情怀,不负伟大时代》的序言。现将序言和后记一并编发,以飨读者。 

 

 保持人民情怀,不负伟大时代

文/梁育才

 

       秦锦丽将自己采写的新闻及纪实作品优中选精,结集成书,取名为《躬行大地》,嘱我作序,我欣然接受。因为书中的主要篇幅记录了甘肃自然资源系统干部职工牢记初心使命、攻坚克难奋斗、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我深为书中所记录的人和事所感动。

       秦锦丽是甘肃地矿人熟悉的新闻记者,也是全国自然资源系统的知名作家。她出生于陕西吴堡,成长于黄河岸边。职业的关系,她常常奔跑在新闻一线。作为女同志,她不怕吃苦,跑野外,上矿山,入灾区,甘肃北山、祁连山、西秦岭、阿尔金山等地质勘查区,甘南大水金矿、早子沟金矿,陇南厂坝、洛坝、郭家沟铅锌矿,陇东黄土高原缺水区,甘南舟曲、武都等山洪泥石流灾区,都曾留下她的足迹和身影,她不仅是自然资源新闻事件的记录者、见证者,也是自然资源事业的实践者和思考者。从她的散文集《月亮没有爬上来》《月满乡心》,到报告文学《大地作证》、纪实文学《永远的月牙泉》、科普作品《高原寻宝一—甘南金矿》,再到眼前的《躬行大地》,皆可看出,她已把生命融进了西北大地,情感融进了山、水、矿、田等自然之中了。

      著名诗人常江写道:“我不愿和荒凉在一起/于是,我永远和荒凉在一起/荒凉不愿和我在一起/于是,荒凉永远和我在一起。”前不久,发生在云南哀牢山的四位野外地质工作者遇难事件,牵动了亿万人的心。善良的人们,似乎第一次听说野外地质工作如此艰苦、如此危险。而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却总是薪火传承、矢志不渝,用忠诚和信念、聪明和智慧、勤劳和汗水、青春和年华铸就了一座座的精神丰碑。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应该获得全社会的尊敬,他们的努力和成果,值得大书特写。秦锦丽的《躬行大地》,正是这样一部由众多故事集成的顽强拼搏、温情动人的自然资源人物传。

       好的新闻作品,如春风化雨,总有着动人的力量。我一直认为,在自然资源领域尤其是地质行业,最优秀的新闻往往来自于基层一线,最动人的故事常常植根于山野之间。秦锦丽三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奔走于城市、荒野、戈壁、高原,以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散文家的细腻、女性的独特视角追踪地质新闻事件,探索自然资源人的奋斗史。这些新闻作品采访深入、题材广泛、内容鲜活、文风清新,既讲述自然资源人在地质调查、找矿勘探、土地整治、寻找水源、地质灾害防治中的感人故事,也反映自然资源系统改革发展面临的历史考验……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不时流露出理性的思索。

     《躬行大地》分上下两册和“触摸土地”“叩问山石”等10个板块,其中诸多篇章是近十多年来甘肃地质矿产勘查重大项目、重大成果的纪实或追踪。其中的人物,有老当益壮的前辈,有坚忍不拔的中坚力量,更有蓬勃兴起的地质新秀,老中青三代人奋战在地勘战线上,构成无私无畏的地勘图景。看到这些文字和照片,那熟悉的旋律便在耳边响起: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

       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

       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

       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

        ……

       甘肃地质构造复杂、资源禀赋优越、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干旱缺水、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既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基地,也是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保障资源、能源、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自然资源领域及地质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使命。我相信《躬行大地》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图片,都会像《勘探队员之歌》中的音符一样,激励新时代的自然资源人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解决资源、环境、生态和空间问题上做出新的贡献。我还相信,许多人会在书中找到往昔的自己,找到那些生死相依的同伴队友。

       我期待秦锦丽及更多她的同行准确把握时代新课题、党和政府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盼,用真情走进基层,用镜头捕捉精彩,用笔触讴歌时代,写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优秀新闻作品,为自然资源人立言、立传,保持人民情怀, 讲好国土故事,传播自然声音,不负伟大时代。

      是为序。

      2021年12月

 

后 记

文/秦锦丽

 

       爱上记者职业,与一次“出走”有关。

       那是高考结束的第二天,十载寒窗呼然关闭,我们像放了气的皮球趴在地上,再也蹦跶不起来,甚至话都懒得说,只想找个安静角落饱饱地睡它几天。奈何无此角落。同学青儿约我“出去透透气”。两个黄毛丫头既没钱亦无胆,能去哪里?黄河对岸的山西军渡镇,便是十七岁最容易出走的“外面世界”。

       我们一早出发,过黄河大桥,穿烟火街巷,直奔河滩。军渡的黄河滩比陕西这边宽大得多,温热的沙子白细如面,绵软舒适。轻柔的河风,清凉湿润。远离市井嚣声,河滩天地独辟。欣喜没有比此岸更宁静的家,没有比河滩更宽展的床。我们把自己扔在天然席梦思床上,安危入眠。仿佛过了几个世纪,一觉醒来,已是午后,身体每上细胞从紧张状态中晒舒展,大脑被格式化一次,两厢对视,宛如换了人间。

       我们逆流而上,蹭着河边的乱石堆漫无目的地翻腾穿行。河水坚实高亢,带着一身豪气。时有触礁,哗然爆起一声惊涛,撞起一片浪花,厮磨片刻,尔后分道扬镳,各奔前路。

       在灰褐色的石山中,我们发现了一条隐约小路,盘旋而上,带向一户山间人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这一家孤立半山,为何?坐石山,顶石山,吃什么喝什么?

       走,我们去讨水喝,看个究竟。踩着乱石擦滑而至,石塄、石墙、石院、石窑。只是矮矮的院墙中间的小豁口上,柴扉紧闭,铁丝圈成的锁扣上,一把小锁堂而皇之吊着,虎虎地把我们挡在门外。常听大人言,锁子锁子,锁君子不锁小人。既锁就不可翻墙而入。人有闲时,心无他念。两人便靠墙而坐,等待柴扉开。不承想,坐到太阳渐衰,石山变灰,仍不见主人暮归。带着“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遗憾,我们起身下山。跌跌撞撞走几步,又回头揣测,是住个孤寡老人?或是一户超生游击队?还是一对逃婚男女?就在转身的瞬间,我口出狂言:将来我要做一名记者,走遍千家万户!

        随口聊发少年狂,孰料后来真的不偏不倚学了新闻,做起了编辑记者,从广播电台到报社,一路乐此不疲。

       1996年9月我入职甘肃地质矿产报社。虽然之前已在地矿二中教学四年,但感觉调入报社才像真正步入地质行业。干起地质新闻,才慢慢掀开“甘肃地质”冰山一角。这是缔造了白银、金昌、嘉峪关三座城市的行业,这是发掘甘肃资源大省家底的行业,漫漫70载光阴里,甘肃地质工作者先后发现并探明了资源储量世界排名第三的金川铜镍矿、国内第二大铅锌矿——西成铅锌矿田和白银厂铜矿、镜铁山铁矿、大水金矿、敦煌钒矿、塔尔沟钨矿、早子沟金矿、大桥金矿、安南坝锰矿、卡瓦铁矿、小柳沟钨钼矿床、武山温泉钼矿、礼县李坝金矿、瓜州新金厂金矿、白银厂深部富铜矿以及陇东特大型煤田等一大批矿产资源……

       文科生进这个行业,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架势,新奇、胆怯、惶恐。正如大学校园里不可小觑一个提菜袋子的老者一样,在这个行业,不可小觑一个穿戴朴素、一脸风尘的人,没准她是一个“教高”,或是“金锤”或“银锤”或“铜锤”(找矿成果奖)获得者,没准她曾是女机长、女技术能手。他们有“千里眼”,能洞测地下的水山里的矿;他们自带X光,能辨识金银铜铁锌;他们不知寒暑、不惧风雪,穿戈壁、攀山峰、越沙漠、趟冰河,山河大地,四海为家。见识常人不见的景,吞咽常人不吃的苦。口袋里上山装着馒头,下山揣着石头。他们貌不惊人,却脑洞超人。追逐他们的身影,我,一个新闻职业人,像一只火烈鸟,每一个细胞都是红色的,很快爱上地质行业,爱上自然资源新闻工作。

       出野外、上矿山、去土地整治现场、进滑坡泥石流灾区,常常模糊了性别。大水、早子沟金矿,厂坝、洛坝、郭家沟铅锌矿,陇东黄土高原干旱缺水区,天水娘娘坝、甘南舟曲、陇南武都等山洪泥石流灾区,马鬃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西秦岭,甚至西藏海拔4300多米的地质勘查区……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学习,一次挑战,甚或一次灵魂洗涤。不曾忘记镜铁山勘探者唐福兴李沛勉夫妇当年在北大河畔地窝子结婚,阴暗、潮湿致使李姨得了妇科病,因勘探会战紧张顾不得出山治疗耽误病情,造成终身不育,晚年给我讲述时说“选择地质今生无悔”的坚毅表情;不曾忘记省地矿局四勘院老高工王志恒和赵恩厚退而不休又干20年、年近80依然背着地质包偷着出野外的豪情;不曾忘记调查雅江大峡谷的年轻地质队员鞋子穿帮脚磨破、一路走一路流血,拾牧羊人鞋子穿的尴尬;忘不了冬天去北山钻探工地采访,陪我的一位领导其独子两年前刚参加工作就猝死于旷野,他在同样的野外场景见到一群80、90后时,内心凄苦却固作镇静的隐忍;忘不了有良矿业权人在大雪封山、车辆无法通行下,带领人员拄着棍子、操着铁锨上山按时为民工发放工资的守信;更忘不了与同事在马鬃山红柳疙瘩钛铁矿勘查区采访时,与山东钻工们在帐篷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声唱《勘探队员之歌》的欢乐……

       在现场中感知,在采访中收获,在书写中成长。地质及国土新闻工作实践,锻炼了我的敬业精神和意志力,开拓了视野,拓展了思想维度、思考深度、写作广度。写作由新闻到散文,再到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参与了国土资源部重点宣传项目《先行颂》《一级响应》《大地作证》等大型报告文学的创作。先后加入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甘肃省作协,中国作协,还被作协推荐到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学习,让生命浸染了更多文学色彩、人文情怀。2020年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聘为特聘作家,2021年被中国自然资源作协推选为50名领军作家之一。

       至今,我已被甘肃省地矿局党委推荐、中国自然(原国土)资源报社考察聘为该报驻甘记者12年。平台扩大,义务和责任也增多,随时可能接到北京编辑的约稿电话或报社采访任务,我从未推诿,全力完成。三次被报社表彰为优秀记者,四次通报表扬。先后荣获全国国土行业及省级新闻奖十几项,冰心散文奖等文学奖多项。获得甘肃省地矿局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2019年记者节,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荣誉证书。当从领导手中接过红通通的证书时,暖流涌动,感慨万千。当年黄河岸边石头人家那扇柴扉背后的诱惑,使我30年初心不改,坚守新闻一线,行走东西南北,走进一个又一个单位,叩开一扇又一扇心门,探访、感受了不同单位不同专业自然人的奋斗与收获、艰辛与泪水、耕耘与硕果。

       两年前,同行的朋友说,你出过散文集、报告文学集、长篇纪实作品,何不把新闻作品结集出版。这既是你个人三十年新闻实践的成果,也是甘肃地质、国土资源管理行业一个时代的记录,具有现实意义。

       听从这一建议,我着手开始选稿、复印、摘编,过程艰苦又繁琐,工作忙起来,一放小半年。断断续续历时两年,边选边删,边删边补,反反复复,斟来酌去,最终成为眼前的模样。

       在此,感谢我所在的自然资源行业和深爱着的地质事业。感谢我所采访和遇见的国土人、地质人。感谢尊敬的侯云生老领导为封面题字,感谢尊敬的梁育才局长在百忙之中欣然为书作序,感谢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鼓励支持,感谢中国自然资源报社、甘肃地矿科技信息中心同仁的帮助,感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刘伯崇为书稿把关,感谢高级工程师藤汉仁等帮助校稿。书稿进入三审三校、调整封面之际,疫情突然笼罩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姜一惠、蒲梦雅老师在紧张抗疫和居家办公的不便中,与我一次次网上沟通,一遍遍美化版式,令我心生敬意和感动,祝福她们平安快乐。天水中核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良生、照排廖英为此书的印刷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深表谢意。

       我愿与我所写的人和事,彼此见证,一路同行。他们在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以及海岛滩涂、戈壁荒野、高山险谷坚守信念躬行,我在他们的故事和事迹中执笔躬行。我愿每一位读者,和我一样被主人公身上的光芒照耀和温暖。

       2021年12月 

 

 

秦锦丽,笔名牧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传记文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聘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四届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自然资源报》记者,《甘肃自然资源报》主任编辑,出版散文集《月亮没有爬上来》《月满乡心》、报告文学《大地作证》(合)《永远的月牙泉》(合)、科普作品《高原寻宝》(合)。曾获冰心散文奖、中华宝石文学奖、黄河文学奖、全国行业及省级新闻奖等多项,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和年度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