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温泉_山水田园_文狐网

再读温泉

孙晓荔|27893次浏览|个人主页

 

 

       我们是在一个夏日多雨的早晨踏上通往曹溪寺的栈道的。从我们所住的温泉宾馆疗养中心到达曹溪寺,不到2公里路,但因为雨势的不断增加,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不小的烦恼,凤姚和黄老师穿着便捷的衣裤和旅游鞋,我的喇叭裤可就麻烦很多,一路提着裤管、打着伞沿着栈道爬行。栈道的地板和扶手均是木质的,经过雨水的冲洗,散发着天然的清香,湿漉漉的,但一点都不滑,反而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木质栈道与漫山遍野葱翠的绿融为一体,十分和谐。
       上午的清凉细雨,把温泉小镇的青山绿水绵绵密密地罩住了,如黛的远山山顶,乌云密布。省工会和温泉疗养中心负责同志本来安排集体行动,但考虑此次参加疗养的同志大多是中年人,所以就放弃了这次安排。我们仨属于比较呆不住房间的人,于是结伴而行,雨中登山。
       早年我在安宁市委宣传部担任宣传科长的时候,每次到温泉镇,几乎都是带着工作来的,每次都无心欣赏这些美景,感觉就是家常便饭般司空见惯。然而十多年过去,当我重新置身已经变得十分干净整洁、现代化的温泉小镇,新奇感、新鲜感油然而生,尤其是我们下榻的温泉宾馆会议中心,现代化的设施、错落有致的绿色植物、清澈碧蓝的游泳池、明镜般的一眼眼温泉泡池……从前破败不堪的街道景象被现代化的宾馆取而代之,让我格外欣喜!唯独不变的是穿过小镇的螳螂川,它缓缓地流动着,看起来河水很深,浩浩汤汤、沉默向东流去,无言诉说着小镇的岁月流年、风雨变迁以及前世今生。
       我特别向往曹溪寺的晨钟暮鼓,每次仰首,都带着虔诚的心情。我的虔诚,更多是因为曹溪寺厚重的千年历史。古寺位于龙山东麓,建于宋代大理国时期,依然保留着千年前的建筑风格。寺南有珍珠泉,北接“三潮圣水”,坐西向东,俯瞰螳螂川,与“天下第一汤”相望。
       我向往曹溪寺的晨钟暮鼓,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它诞生于宋代。宋代是我国诗词达到最高峰值的鼎盛时代,诗词继唐朝之后再度呈现出瑰丽的文化奇观,而当时西方正处于中世纪,受宗教神学的束缚,文学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仅有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显现出一点艺术的生机。而宋词井喷似的发展中,涌现了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柳永、晏殊等大批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人,他们精美的词作,令时光为之停留和驻足,令后人仅能望其项背而叹服。曹溪寺,与他们同龄,每一天的晨钟暮鼓,都带着历史惊艳而神秘的色彩,诉说着千年的传奇。
      下榻宾馆的每个宁静的夜晚,我都会屏息静听,想寻找一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感觉。千年前唐代诗人张继在苏州城西阊门5公里外的枫桥镇,穿过枫桥古镇的石板路小巷,或是站在枫桥桥头,抬眼即可见碧瓦黄墙的寒山寺,那寺院也是坐落在绿树丛中,院内苍松翠柏,曲径通幽。而千年之后,我在“天下第一汤”温泉宾馆,仰首2公里处,同样依稀可见苍翠青山中的曹溪寺。钟声响起,悠扬的余音在心中、在邈远的时空中袅袅回荡……
       雨势越来越大,栈道的一侧,是满山遍野茂盛的绿;另一侧则接近公路,间隔两米左右的绿化带。满山的绿叶沐浴着细雨,在清凉的风中跳起了欢快的舞蹈,高大的桂花树在天地之间使劲地香着,似乎要用浓醇的香,把世界都融化了。啁啾的小鸟、呢喃的燕子,衔着这浓香,上下翻飞,沉醉其中。
       在曹溪寺,我特别想看到传说中的昙树和梅树,但由于雨势越来越大,我们只是沿着湿漉漉的石阶一直往上走,草草游览大雄宝殿、后殿、钟鼓楼等。俯首抬眉之间,古寺的历史涛声随着淅沥的雨声淹没而来,虽然没有观赏到寺南的珍珠泉和寺北的“三潮圣水”,没能与昙树和梅树点头致意,更没看到“月照佛胸”的奇特景观,但此刻,我在潮汐般的雨声中已经看到了、听到了,我在潮汐般的雨声中沿着历史的隧道穿行着,风儿阵阵袭来,细雨扑面,大地一片苍茫……
       傍晚时分,乌云渐渐散开,远山透着些许夕阳的光芒,云雾在山峦之间盘旋萦绕,仙气倏然腾起,如梦如幻。在这个小镇,你能感受到现代的气息,但小镇的底色永远是一片一片浓浓淡淡、旺盛的绿,月季、玫瑰等鲜花更是开得惊艳,惊艳到让人心跳加速。白天新的建筑在建的噪音,随着夜幕的降临消退之后,小镇宁静得让人心痛,甚至让人有点不安;小镇的地面干净得让人不忍心用脚走过,生怕弄脏了这如洗的丝滑。螳螂川穿过这里,河水太深,始终沉默无语,默默地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室友张凤姚脚勤,带着我们沿着螳螂川畔一直往南面走,她说头一天就发现一个“奇观”,带我们领略一番。果然,在螳螂川畔的数十公尺长的环云崖上,历代文人韵士的摩岩石刻扑面而来,再次向我们讲述着岁月的传奇故事。据了解,这些题于崖上的石刻有160余幅,书体行、草、隶、篆等具齐。由悬崖绝壁、溶洞群落、飞来怪石组成,200多米长的崖壁上镌刻着明清以来各时期文人墨客、绅士名流、书法名家游温泉所题的诗词书画和隽语佳句。碑铭共160多幅,行、草、隶、篆书体笔力遒劲,气势磅礴。相传清代云南状元袁嘉谷少时顽皮好玩。一日,与父亲出游,卧于一石上小憩,其父久唤不醒。有船夫言,该石名曰“梦石”。遂将其抱至相邻一石块——“醒石”上,袁嘉谷始出梦境,口称要中状元。之后,他安心读书,最终金榜题名,成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在温泉,这两块传说中的“醒石”和“梦石”仍安卧于此。摩崖石刻题刻以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右副度御使巡抚云南的何孟春所题“听泉”为最早,次为杨慎的“不可不饮”,此二人题刻,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认为皆系真迹。
       透着时光厚重深邃气息的碑刻长廊,是历史的回音壁,也是岁月的折射。我们和碑刻之间,此刻隔着潺潺流水,但我依稀听到了数百年前文人墨客走过这里的跫音,听见他们深深的慨叹。写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明代学者杨慎,千里迢迢来到温泉,为这片土地的神奇美丽赞叹不已。我不知道彼时他骑马几天一路劳顿来到这里,这青山碧绿,这水之梦幻,恰到好处的温度就如仙汤、如甘醇美酒,使杨慎情思袅袅、灵感喷发、诗笔激荡,遂题写了浓墨重彩的“天下第一汤”,从此云南温泉驰名中外!
      余秋雨是这样论述书法的:“世界上只有一个民族,几千年仅用黑色,勾画她的最高美学曲线。”岁月把几百年来的“美学曲线”,镌刻在温泉奇山秀水间的环云崖上,把历史的跫音和底色镌刻在这片热土的灵魂之中,使奇山更奇,秀水更秀!那涓涓温泉流淌的,是这片热土的脉动和心跳,是那样滚烫而温存……
       夜幕降临,螳螂川上灯火灿然,阔别十多年后我再细读小镇,感觉到了那温泉之水搏动的不仅是丝滑和舒心,更多的是十多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沧桑巨变的速度和魄力,取得的辉煌业绩尽收眼底!
       在小吃街附近的广场上,激越的音乐中,欢乐的人们跳起了节奏明快的广场舞,歌唱着日新月异的新生活。小吃街上,处处是喜笑颜开、幸福溢于言表的人们,我们也被深深感化了,愿意久居这里,当一个和他们一样无比幸福的百姓。
       在螳螂川畔,我默默伫立着、聆听着,涛涛江水静静流淌,悠悠地讲述着关于这片热土前世今生的故事。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