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泛红土地_47.  白书记赞同队办企业  铸犁铧小厂红红火火_纪实·历史_文狐网

花泛红土地

47. 白书记赞同队办企业 铸犁铧小厂红红火火

返回章节列表

 

白书记赞同队办企业

铸犁铧小厂红红火火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主大队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

 

       民主有个犁铧厂,

       县委书记曾夸奖。

       民主有个党支部,

       关心百姓饱与暖。

 

       1961年上半年,民主大队办起了犁铧铸造厂。厂址建立在樟屋屋场东南边。

        犁铧厂是在县委书记白怀瑾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

       那还是在1960年冬(国家正处在三年困难期间),县里为尽快度过困难,召开了三级干部大会。县委书记白怀瑾在会上号召全县人民开荒种粮,实行自种自收自救。

       会议结束后,父亲向白书记说了自己大队想办犁铧铸造厂的设想,以壮大集体经济,扶助贫下中农,照顾军属烈属,更大效率地利用农闲时闲散劳动力,既能发展经济,又能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白书记十分赞同父亲的想法,他鼓励父亲有想法放手去做,有需要组织会大力支持,他也会联系县银行,争取让银行为犁铧厂提供无息贷款。

       在白书记的扶持下,不到半年犁铧铸造厂就办了起来。铸造师傅是从南康县请来的。四个身强力壮的本大队社员是工厂最早的工人。熔炉、风箱是从外地买来的,犁铧模子是由师傅亲手做的。小厂的负责人郭赐先也是位共产党员,他身先士卒,事事亲力亲为,冲在最先,大家也都很敬重他。

       铸造犁铧的主材料是生铁,生铁由县供销社供给(各公社供销社收购的废铁交到县供销社)。其次是木炭。木炭都由所属生产队供给。自从犁铧厂建成之后,每年冬季生产队派出社员上山烧木炭(经县林业部门许可),都会把最优质上等的木炭先给犁铧铸造厂留着,剩下的再挨个分给社员家用。社员们对此也都很自觉,从没有人抱怨过半句。

       铸造厂所生产的犁铧由县供销社统购,然后再由全县各公社供销社统一销售。

       铸造犁铧对体力的要求很高,冬天外边天气寒冷,庄稼汉不惜力,在炼炉房又暖和,大家倒没觉得有多累。但一到夏天,天气炎热,那个时候没有空调,风扇都很稀有,炉膛温度极高,别说干活,人一进去就被蒸得满头大汗,更何况铸造工人不仅要长久地待在高温的环境中,还要用力拉风箱鼓风。拉风箱是一项十分耗费体力的劳动,因为要把铁水融化需要很大的风箱,才够风力将生铁熔化为铁水,而把铁水倒入高高的铸造模子里也很费力。工人们一个个挥汗如雨。正是由于这项工作的辛苦与危险,大队给他们的工资也比生产队社员高一些。生产队社员劳动一天平均四角到五角,铸造工人劳动一天固定八角。铸造师傅则按月付工资,每月三十六元,每月有三天假期。

       犁铧厂工人的口粮由大队供给。大队向生产队征用了十亩水田,在生产队里挑选了五名社员组成“农科站",负责水稻新品种试种,保证五名社员和犁铧厂工人的口粮的供给。犁铧厂的工人工作十分辛苦,他们的口粮比一般社员相对高一些,年口粮定在600斤左右。每到夏收夏种时,就让犁铧厂工人在农科站帮忙,和大家一起吃大锅饭,这样也可以节省一些口粮。

       一年后,在铸造师傅的悉心教导下,工人们大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铸造技术,学会了铸造,师傅就去另一家工厂工作了。师傅离开的前一天,工人都很不舍,那么久的朝夕相处,大家早已亲如一家,他们凑了些口粮,为师傅做了一桌丰盛的谢师宴。宴会虽然简单,但氛围却很热烈,父亲代表党支部和全大队社员,对师傅表示感谢。临行时,父亲还特意让会计多开了一个月工资给师傅(三十六元)。父亲说:“六六三十六,祝师傅年年大顺,事事大顺!”

       犁铧厂的运营出乎意料的好,第一年的收入除了还清了银行贷款外,还有盈利。从第二年开始,除去成本(购买废铁和木炭开支)和工资,纯收入在一千六百元上下。这些钱一部分用作大队公积金、公益金,一部分用来给大队干部发工资,剩下那部分就用于扶助一些贫困户和军烈属。

       1966年冬,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犁铧厂停止了生产。

       1969年春,犁铧厂被“造反派”批斗,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设备也被当作“忠品”献给了公社(当时叫送忠)。

       有人看不惯“造反派”们的做法,偷偷在犁铧铸造厂墙上写了一首打油诗:

 

       莫说一个小工厂,

       铸造犁铧把钱赚。

       干部一向为百姓,

       纸票从不进私囊。

       军属烈属受照顾,

       贫困家庭得援款。

       十里内外都知晓,

       民主有个好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