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侯,穿越千年来看你_第六章  “簋”说的是“真话”_纪实·历史_文狐网

宜侯,穿越千年来看你

第六章 “簋”说的是“真话”

返回章节列表

 

 “簋”说的是“真话”


       在东乡方言中,人们喜欢对不能听信或者听懂的话称作“鬼话”,对不认识的字称作“鬼画符”。在那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人们看到的“宜侯夨簋” (以下简称“簋”)身上的那些“鬼画符”到底有几个意思,福贵当然不知道,聂家长子也不知道,东乡人应该都不知道。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感谢那不寻常的一锄头。

       正是因为那一锄头让“簋”在东乡惊艳问世,才使得东乡乃至镇江从此理直气壮地跻身于“吴文化发源地之一”的行列,才使得宜地后人探寻东乡始祖的隐秘旧事成为可能。人们禁不住追问,3000多年前,东乡这个最早叫“宜”的地方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尘封往事?

       因此,“簋”的本身以及“簋”内底上那些排列井然有序的铭文,让各路史学和考古大咖们异常兴奋。如同当年司马迁在《史记•吴世家》中所表露出的 “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 感慨一样,上世纪80年代,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在他的《宜侯夨簋与吴国》也欣然写到,“这件簋有铭文十二行,存一百一十八字,是建国初最早出现的长篇金文……宜侯夨簋的价值为更多的人所认识……”。补充说明一下,铭文实有120余字,可识别的达到118个字,实属罕见。

       资料显示,自1954年的那个夏日以后,原本籍籍无名的东乡一下子成了考古界的新宠。一时间,国内专家学者纷纷对“簋”的铭文撰文解读,先后有陈邦福、陈梦家、郭沫若、岑仲勉、谭戒甫、唐兰、陈直、马承源、刘启益、黄盛璋、李学勤、董楚平、曹锦炎等等,甚至还有日本学者参与了考释。考释可谓是各抒己见,杂说纷呈。这其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镇江本土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的身影,比如曾任镇江博物馆馆长的陆九皋先生,就曾数度撰文论述。

       应该说,铭文上可辨析的118个字是有理由令人兴奋的。不仅仅是字数之多,更在于它内容的丰富和详实让史学界为之震撼。因为,在1954年前,在所有已经出土的商、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上,或者是铭文字数很多,但所判定的作器时代却稍晚,比如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或者是铭文字数极少,且内容单一,如司母方鼎;或者是铭文字数也有不少,所反映的内容也较丰富,但因为彝器流落在国外,而得见者仅是极少数学者比如周公之子被封在郉地的“郉侯簋”等等。当然,这其中,1952年重见天日的大盂鼎是个例外,尽管字数很多,且其书法成就更为难得,但因为鼎的主人是一名在王室做事的公卿而不是一方诸侯,所记内容也略显单薄。所以,相比较而言,“簋”上金文内容的丰富确实是弥足珍贵。

       可以说,郭沫若先生和唐兰先生的铭文解读具有标杆性的意义。源于 上金文的难写难读,两位大咖标注的文字我无法复贴在这篇文章中。而且,当时的“簋”在东乡出现还只是孤品,尚未有后来沿江山脉上一系列土墩墓古墓群的发现,因此,郭沫若和唐兰先生对一些关键内容的解释颇多歧义也在情理之中。以我的能力,完全无法认定谁的解读更为贴切。

       那么,不妨,暂且用李学勤先生所释读的“簋”的铭文吧,顺便说明,百度条目也是收录的这个版本。

       惟四月辰在丁未,王省武王(说明,武左边有王偏旁)、成王伐商图,遂省东或(国)图。王卜于宜□土南□。王令虞侯夨曰:□侯於宜。锡□鬯一卣、商瓒一□,彤弓一,彤矢百,旅弓十,旅矢千。锡土:厥川三百……,厥……百又……,厥宅邑三十又五,〔厥〕……百又□。锡在宜王人〔十〕又七裏。锡奠七伯,厥〔庐〕〔千〕又五十夫。锡宜庶人六百又……六夫。宜侯大扬王休,作虞公父丁尊彝。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

       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王(在太庙)察看了武王、成王伐商的军事地图,又看了周朝东方属国的行政地图。周王对宜地进行了占卜。然后,他面向南方,命令当时已经分封在“虞地” 的诸侯 “夨”说:“把你迁徙到宜地。我赐给你可以用来进行国家祭祀的美酒,象征诸侯国爵位的玉佩,富有征伐权限的弓矢武器,还有富饶的山川土地,以及必须听你指挥和奴役的异地贵族、当地贵族和土著人。具体如下:醇厚的美酒一提卣、象征诸侯国爵位的裸玉一枚;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箭矢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矢一千支。赐给你土地,包括山川三百(注1)、田地几百亩、小的都城35座。赐给你大量可供差遣的人,包括:住在宜地的周王朝嫡系贵族(注2:郭沫若先生考证为商人遗留下来的贵族,我认同这个观点,以后会有专文论述,此处不赘述);住在宜地王幾郊外的7个贵族大家庭,还有依附于他们的数量可观的奴隶;(注3)赐给你在宜地几千的奴隶。”(注4)(说明:注1,注3,注4三处,迄今为止,各家所释,都尚未有明确的数量词)。因此,被改封到宜地的宜侯夨,为了感激和纪念周王的这次徙封所给予的隆重封赐,也为了不忘自己的父亲虞公,顺带颂扬一下一直以来辅佐周王室的家族美德,特地铸造了这件宝器以作纪念。

       应该说,宜侯夨簋文字的最初解读,只是撩开东乡“宜”地的神秘面纱的开始。那么,“簋”上的这些字,到底说的是一段什么样的前尘往事,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宜侯,西周嫡长子太伯后裔徙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