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物语中的人格救赎_文学漫笔_文狐网

浮世物语中的人格救赎

刘迪生|38021次浏览|个人主页

 

 

【法】拉布吕耶尔 | 著

梁守锵 | 译

 

        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也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更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法国文坛怪杰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以纵横捭阖的视野与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法国巨细无遗的市井百态、人性善恶。法国路易十四王朝光环下的支离破碎、繁荣下的弊病丛生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展露无遗。

       作为一部倾尽作者毕生心血、不断修订增补完善的沥血之作,《品格论》无愧于“法国文学中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名著”的美名。这是一部辞藻丰富、变化繁多、哲理深邃、技巧圆熟的讽世性散文集,全书由箴言录式的短章和勾勒某些典型人物肖像的特写两种文体组成,承继并发展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源远流长的经典文学社会观念,成为十七世纪法国封建古典主义文学向民主启蒙主义文学转变的开启之作。

       拉式思想语丝——

       “我们向外界追求自己的幸福。我们明知一些人是拍马专家,明知他们伪善、不公、充满妒忌、任性和偏见,却还在他们的看法中追求自己的幸福,多么荒谬!”

      “嘲讽往往是才智贫乏的表现。因为‘才智贫乏’,因为‘有办法’,因此就以伤害他人自尊为利器。”

      “一起幻想,同他们聊天,或者什么都不同他们聊,想到他们,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只要是同他们呆在一起,这就足够了。”

      “奉承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总是不够高。”

      “成功之路有两条:靠自己的努力或靠他人的愚蠢。”

      “不幸起因于不能承受孤独。”

       这些箴言体高度概括、精炼而又深刻,充分表现了古典主义语言明朗清晰、简练精确的文风。而肖像部分则往往以真人真事为蓝本,但不用真实姓名。作者只用寥寥几笔,刻画出一种典型品格的典型人物,从而形象地批评某种时弊或某种“品格”,一针见血,发人深省。

      《品格论》是一部浮世物语式的散文集,拉布吕耶尔希望通过他的作品,能够振奋人心,消除颓靡,帮人类重新找寻一个自我重生的坐标。他着眼于“浮世”中的大千世界,用细致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十七世纪法国社会的人物风俗画;同时,他也试图以“物语”式的笔法解剖社会、洞穿人心。他以坦率和讽刺的语言描写他所观察的社会与人物,他对贵族、宗教异端和拜金主义者的讥讽与批判尤其严厉。他身处时代洪流之中,作品中充满了对所处时代的道德说教与辛辣讽刺,然而他并不止步于此,他的眼光与思想却超越了时代的局限,实质上成为对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的严厉批评与人格救赎。

       在大浪淘沙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多次变革,无论是社会运作形态还是社会组织机构,乃至于社会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前人无法预知的改变。然而无论社会如何沧海桑田,人类心灵深处的普遍弱点却从未改变,人性中的伪善矫饰、阿谀奉承、高谈阔论、粗鄙、贪婪、无耻、不识时务、愚蠢、凶蛮、迷信、猜疑、虚荣、吝啬、吹嘘、骄傲、恐惧、诽谤,依然像毒瘤一样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自我完善。人类相处的基本模式也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精神产品、个人长处、城市、家产、习俗、时尚、大人物、讲经传道、无神论等方面依然是影响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拉布吕耶尔作为一名道德文学家,其作品能够穿越历史尘寰,影响当代社会的根本原因。

     《品格论》用明白晓畅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理性主义的见解,对社会人性的诠释,全书用极大的篇幅刻画人物品格,褒贬道德优劣,一面反对现实生活众多不道德的物事,一面提出他心目中理性主义的理想人物形象与品格。拉布吕耶尔以一种道德圣人的姿态,站在俯仰世间百态的高度,充当了人性评定者与道德救赎者的角色。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关于社会救赎方式的争论从未停止,罂粟与菩萨是人类最早、最直观的信仰,他们具有内在的同构性——都能让人产生迷醉并获得满足。前者是物质层面的醉生梦死,后者是心理层面的精神胜利,他们以终结者的姿态让人直接绕过不堪入目的暗淡现实,在“布满灰尘和牛粪的路上突然望见远处的雪山”,然而这种救赎是不完整的,或将人类的普遍痛苦抛诸脑后,或将救赎的希望寄托于未知的世界。

       在道德学家拉布吕耶尔的眼中,这样的救赎是自我的、狭隘的、不负责任的,救赎社会的唯一途径应该是在道德层面上提升人类的尊严与底线,通过对人类瑕疵的摒弃和对高尚道德的尊崇达到救赎人性、救赎社会的功效。他的作品希望藉助道德的力量剖解社会,振奋人心,拯救一个时代的道德,挽回一个时代的颓势。

       当今中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各种不良风气的涌入与蔓延,因为时代精英们的示范效应,社会道德出现普遍滑坡,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仇官仇富等不良的社会思潮愈演愈烈,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性的完善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这样的历史坐标系下,道德救赎日益成为社会呼吁的中心话题,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以其救赎时代颓废的姿态,格言式发人深省的表达方式,深邃而独立特行的见解以及对肖像人物道德品格的褒贬而具有了某些指导道德回归与社会进步的特殊意义。

       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怀着这种崇高而未实现的理想,认真解读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结合时代的缺点与痼疾,或许会对我们的社会与个人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教益。

     “有三件事人类都要经历:出生、生活和死亡。他们出生时无知无觉,死到临头,痛不欲生,活着的时候却又怠慢了人生。”

       品读拉布吕耶尔的《品格论》,希望我们都不会在活着的时候怠慢了我们的人生。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