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探破了僰人悬棺之谜_山水田园_文狐网

我探破了僰人悬棺之谜

李双|5603次浏览|个人主页

       四川省珙县洛表乡麻糖坝,是我国古代僰人悬棺的集中地,现存悬棺一百六十具。离此不远的曹营乡苏麻塆,也有僰人悬棺六十具。各悬棺离地面分别约三十米至二百多米。悬置方式一是在峭壁上凿深孔插木桩,悬棺于木桩上;或悬棺于与木桩相连的铁链上。二是在峭壁上凿穴悬棺。三是依山就势,于天然缝隙置棺。所有棺木,都裸露于外。据考证,僰人之悬棺最早已达七百年,最晚也有四百年。查史料得知,僰人这支少数民族,均于明朝万历年间,被统治者斩尽杀绝了。

       现在留下两道谜,一,棺木是怎么悬到千仞峭壁上的?二,为什么要悬?当代的一批批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以及这家那家,还有什么教授,经过深入勘察和研究,纷纷公布了自己的错误“成果”:有说是先在岩下搭脚手架,然后悬置棺木的;有说是由上而下,用绳子垂吊,然后悬置棺木的;有说是依附岩边的大树登高,然后悬置棺木的。因为这些“成果”彼此矛盾,所以至今没有定论。至于为什么要悬,专家们还在召开马拉松会议慢慢地研究。

       这件事闹腾了许多年。虽然我是个急性子,却一直不说话,目的就是,想看看他们倒底会闹出个什么名堂。但始终没有闹出什么新名堂。有时候,专家专家,专门蒙大家!教授教授,等于叫兽!面对这种情况,我就顾不得给专家教授留面子,不得不说话了。急性子的耐心是非常有限的。

       我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所有专家的一万句。因为,我亲眼看见,工匠们,是怎样把棺木悬到峭壁上去的;不是在梦中,而是在现实之中。只不过我看见的,不是古代的僰人,而是当代的黔人。

       2004年,2005年,2006年,我多次到达黔人悬棺的所在地,混进寻常百姓家,入乡随俗,每天只吃两顿包谷饭,睡觉则一丝不挂,暗暗展现人体美。遇到哪位老乡不幸“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了,便去观看“攀岩师”登高悬置棺木(据说没有真正死人,只是纯粹的表演)。

       届时,大师兄(小儿麻痹症患者,双脚如胳膊粗细)率领二师兄和三师兄,以及小师妹,有的背遗体,有的背拆散的棺木,有的背工具、木桩(长近两米,宽窄近二十厘米),一律徒手攀岩,直达由“神师”指定的位置。

       这个位置离地面有时是几十米,有时是几百米;不在缓坡上,而在绝壁上,否则哪里用得着“攀岩师”呢!绝壁上悬着千百年堆积下来的几百具棺木(死人头部朝东),有的已经破损,有的甚至腐朽得仅剩下木板了。

       四人上了绝壁,立刻分工合作。先凿孔打桩,然后拼接并固定棺木,继而安置遗体。大功告成了,仍然徒手下到地面。

       这,就是21世纪黔人悬棺的全过程。我认定,古代的僰人悬棺,也是这么个路数。那些专家,只是他那个领域的专家,不是悬棺的专家。悬棺的专家,是“攀岩师”(当地有名的“攀岩师”只有两位),和他的徒弟。

       据我调查,高悬棺木的原因是:棺木和遗体风干后保存时间长;不易遭到破坏。逐渐形成风俗了

        还有几点最后交代——黔人悬棺的地域,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格凸乡的格凸河畔。“攀岩师”的姓名叫罗发科(已退居二线,只当高级顾问),是攀岩绝技的的第六代传人。他的两个儿子,学有所长,都在深圳担任“蜘蛛人”。两兄弟赚了钱,在格凸河畔修建了两幢现代风格的楼房。罗发科有四个徒弟,即大师兄黄小宝,二师兄王凤忠(罗的外侄),三师兄王小国(王凤忠的弟弟),小师妹罗萍(罗的女儿)。

        另,大约在2007年,全国攀岩精英赛在格凸河畔举行,冠军是黄小宝。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