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尉笔记:红星照耀下的战士_家国情怀_文狐网

中尉笔记:红星照耀下的战士

艾平|6410次浏览|个人主页

 
——宋昌同志的光辉道路


       认识宋昌局长是在2008年市安全生产会议上,那时他已临近退休年纪,鬓发有些许银丝,人很精神,说话幽趣,开初由于陌生,我没有接话茬往下聊。
        会议间隙,大家结伴去了鲁山画眉谷游览,在河瀑的喧哗中,他要我帮他照个相, 接着,他走上一块兀石点头示意——在瀑布溅起的梨花般的曼舞里,我按下相机快门,记录一个个画面,存储记忆。 换过相机,给我拍完照,我们一行溯流而上,这就算认识了,民间有不说话不算认识说辞。
       宋昌老师曾在解放军三十八军服役十四个年头,转业后在平顶山市卫生局又干了二十八年,在他的荣誉薄上留着一大堆奖项,既有医疗系统的奖章,又有省政府的绶带,既有患者奉送的锦旗,还有受捐助儿童的手写信件,这些足以让他躺在上面享用了,但如果这样那就不是军人宋昌了。
       2010年10月,他从正县级调研员位置上退下来后,没有船泊码头车停站,而是沉淀知识积累,把业余爱好拿到正业审视,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临帖,醉心书法,用几年功夫拿到了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证书,并与书友们一道为弘扬民族文化奔走呼号,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美誉加冕给他很恰当。
       大美潜质迸发于喧哗之后的沉寂,要么在沉寂中灭迹,要么在沉寂里升腾,如火焰般燃烧自己,重吐生命的光华。我钦佩于宋昌老师这种牛劲,像猎手一样灵动,像战士一样冲锋,没有顾盼没有等待,耳边唯有长空军号声声。
       追溯历史的足迹,是为了铭记她的光芒;踏寻一个老战士的道路,只为平凡世界涂一抹秋红,而平凡世界里发生的故事,犹如朵朵花蕾缀满日子的每一页,有温度有味道。
 

1


       1950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宋昌生于宝丰县马街区草庙陈村一户农家。村子位于伏牛山余脉的东麓,东距县城约七公里,南面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土石山,山脚有条小河清流淌淌,间或有搭石作桥,载渡村民走向远方。
       斯地盛产铝矾土,宋家与同村人一样,靠种地、熬碱维持生活,挣扎在温饱线下。在父亲宋文字和母亲段玉的引导下,幼年的宋昌开始触摸墨香气息,用树枝在地上划出字样,或手沾草木灰在木板上写连环画里人物名字,家庭启蒙教育给了他读书欲望。
      东庙小学开有语文和数学课,到了学龄期,父亲把他送去接受课堂教育。学校里的课桌由庙里的石碑摆成,到了冬季凉意浸人,尤其孩子们的手臂经常贴到碑面,一双小手冻得冰凉冰凉,有时手僵得连笔都握不住。
       学校有一台留声机,是个意外。学生们上完课,老师把留声机搬到院里放上唱盘,用摇把上满发条,再放上拐把机头,随即唱针划着旋转的唱盘发出美妙的豫剧曲调,在好奇心作祟的年纪里,这一刻是最美的光阴。有时候老师担心孩子们回家晚不妥,就赶他们离校,岂知有的学生变着法儿蹭,要么走几步回头望望,仿佛被一根牵魂的线拽着脚跟儿。
       宋昌入学次年,大跃进运动开始了,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为了响应大炼钢铁号召,陈村家家户户的铁锅、锅铲、勺子、门锁、门环等,都拿到炼铁炉上化掉,村民则吃上了大食堂。那年,村上强壮劳力都到鲁山辛集公社付岭村南挖干渠去了。
       宋昌的母亲段玉被支派到付岭村为修渠民工做饭,父亲宋文字的差事是赶牛车给工地上送东西。说起他的父亲,还得从这位辞官还民者的一段遭际谈起。
       1954年冬天,好大一场雪。临近年关,雪还没有停止的意思,在邓县探亲的宋文字惦念家人,决定冒雪回陈村。回乡路上费尽了周折,他才在南阳搭上回宝丰的客车,孰知那辆老掉牙的客车一路上故障不断,走走停停,连司机都烦心得要死,不停地抱怨鬼天气。
       宋文字从宝丰站下车后,徒步回到家里夜已深,整个身子像冰雕一样,僵得几乎不能动弹。一家老小见人回来,先是喜出望外,接着赶紧为他生火取暖,递上热汤暖身子。随后的几个月里,宋文字一直腰痛腿痛得下不了床,调治了半年时间,症状方有好转。这期间,他考虑到自己躺在床上几成废人,已不能继续为党和群众工作,于是,在歉疚中做出决定,毅然辞去了副乡长职务。
       抱憾终生,是一个人心里永远的苦,但失去小我而于集体有利,小我依然不小,即使做百姓一样被看好。
       宋昌得知父亲要运粮食到付岭村,拽着大人衣襟闹着要去看娘,父亲抚着他的头叮嘱说,到了工地上莫要淘气。坐上父亲驶的牛车迤逦而行,一路上颠颠簸簸,车轱辘吱吱咛咛的摩擦声伴着吆喝牲口的鞭响,压碎路上的坎坷。
       宋文字去世于1982年11月24日,终年56岁。这一年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他没有等到仓廪实的日子,也是宋昌心中一个痛——父亲拖着病躯赶车的姿势和母亲皴裂出血的双手,凝固在一个儿子的瞳仁间,不会褪色,不会折损。
       1958年,陈村红薯大丰收,因于炼钢铁、修水利而错过秋收,致使一部分红薯留到地里烂掉,这其实是个预兆。当美好愿景往相反方向演变时,必然裸露出败绩的苗头,唐如不以为意,接下来的悲剧就不可避免了。
       是年春,青黄不接当儿牛没草料,宋昌的爷爷宋同兴为了不让生产队的牛饿死,用带黑斑的红薯皮喂牛,结果两头牛中毒死掉,若上纲上线的话,是不得了的事儿。大队开会批斗宋同兴,大队支书因同宋家有亲戚关系,狠狠批了他一顿后,之后,叫他滚出会场反省,因而使其避免了一顿暴打。
       次年,宋同兴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殁于病累交困,时年只有52岁。从这一年起,连续三年自然灾害,把民生推到穷苦崖头。接着,陈村不断有人车到来,把库存的玉米、红薯干全部拉走,不知去向。开初,全村老少靠吃糠咽菜裹腹,后来演变为吃光了红薯秧、榆树皮、麦秸、观音土......拉不下屎来,村民们就用棍子互相掏粪便。
       历史的钟声犹响耳际,或然在警示,或然在启迪,餐桌上的一粒一粟都可能成为救命的护符,我们没有理由没有资格不珍惜。宋昌心中的悲凉莫过于爷爷的离去,每逢到田间干活,他都禁不住瞥一眼老坟,想起爷爷背着他下地的情景,想起在他五岁时患腿疼病的事儿......
       初春一天,宋昌突然感觉右小腿肚剧烈疼痛,病源诊断不清,寻药问医不见效果,是爷爷同二爷宋同才用荆条筐把他抬到了县医院,医生做抽血化验时,尚在懵懂年纪的他不知就里,只觉得耳边那咔嚓一声响,痛点在耳垂上。
       回村第二天,爷爷请来民间名医邓松作诊,邓先生叫小宋昌趴在舅爷腿上查看,见患部肿胀化脓,遂在其腿上切了一刀,放出大量脓血后,用棉纸卷成捻蘸上药塞进切口,促其愈合。之后,症状日渐消失,半年后恢复了正常走势。
       到西火山高小读书当年,宋昌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孩子的表现欲是这个年龄段的性格走向,无私催生无畏,无畏演绎出英雄的史诗,把桂冠加冕给他们,再恰当不过。
       1965年春,在栽红薯时令干旱缺水,生产队有限的几口水井水位下降,在井口上无法灌满水桶,宋昌知道后,主动下到井底用瓢舀水把桶灌满,再由井上人提桶上去。完成任务以后,他蹬着井壁石缝上攀,在接近井口时,不料脚滑脱下来,人一下子掉到了井底。
       一位叫保申的叔叔,慌忙下井把他救了上来。看着落汤鸡一样的自己,宋昌皱皱眉,用手摸了一把磕破皮的膝盖,冲众人做个鬼脸儿,帮家人干农活去了。
       每当宋昌老师忆起这段乡村生活,便会感慨良久,说,如果自己不穿上军装,也许会在村小学教一辈子书。是啊,山区的孩子们太需要老师了,他们更应该得到知识,以知识来改变命运!但祖国的召唤义不容辞,唯有拿起枪来保卫胜利果实,才能让更多的孩子们有读书的机会,过上更好的生活。
 

2

 

       1969年2月22日,宋昌由宝丰县人武部批准入伍,几天后,他与同期入伍新兵坐上闷罐火车北上,于3月2日凌晨到达河北省定县火车站,然后排队徒步走到定县油棉厂——38军114师炮兵团指挥连驻地,接受紧张有节奏的新兵训练,在这儿他结识了鲁山籍老兵徐本锋。
       徐本锋早他一年入伍,人很家常,是通讯班的摩拖员,兼管邮差,对新兵呵护有加,不仅教大家如何做人处事,还手把手教针线缝补活,在取消免费军邮三角戳后的一段时间里,新兵投寄信件,他仍免费寄出,被新兵亲昵地称为徐大哥,平顶山人的豁达厚道在异乡也是出了名的。
       新兵训练主要是入伍教育,队列训练,实弹射击、手榴弹投掷。新兵训练过程中,搞了一次紧急集合,哨子吹响后,大家在黑暗中手忙脚乱穿衣服、打背包,很快在操场集合齐。队伍出了营门,顺着公路向前跑,但没跑多远,有人肚子痛坚持不下去了,有人背包跑散了,有人鞋子跑掉了,个个一副狼狈相。新兵训练结束,情况完全两样了。
       夜里,大家轮流到离营房二里外的定县粮库站岗,起先一个人站在粮库门口木制岗楼里,心里难免害怕,不久便习惯了。夜寂后,宋昌不由想起老父老母,想到自己本该在扛活的年纪种地挣工分,减轻家里负担,可自己一下子走出了千里之远,不能为父母分忧,行反哺之道,每每叫他泪湿眼眶......
       混出个模样,叫宋家门楣添光!父亲的谆谆教导,促使宋昌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点名堂。三个月的新兵集训生活,对于一个从农村来的小伙子来说,不啻一次脱胎换骨,人生价值取向由此定位,由此不断升华。
       宋母念儿心切,于当年七月带着幼子宋国振来到河北定县,这时宋昌已被分配到西关煤建公司团卫生队当卫生员。听说战友家来了人,卫生队几乎全部出动,一边喊大娘大婶,一边抢着拎她们的随身包裹,气氛异常热烈。弟弟看到大哥一身戎装,神气十足很是好奇,打眼看了又看,继而嚷着照相,母子三人遂同框留照。
       宋母段玉生于1931年2月13日,至今仍然身子骨硬朗,精神头很好,思维清晰,尚能忆起当年事,是村里的老寿星。
      战友之间幽趣起来也让人忍俊不禁。有一天,宝丰老乡孙福顺和海铁头找到宋昌,一本正经地说,最近俩人得了一种病,隔两天光想吃好吃的,隔两天又不想吃赖的。那时,宋昌刚当卫生员不久,乏于医学知识,一时断不定二人得了啥病,正蹙额沉思间,不料两人哈哈大笑起来。在艰苦岁月里,部队只有星期天改善生活,演绎这种馋口乐子堪比历史上“望梅止渴”典故。
       处在青春期里的人,也有弄出闹剧的光景,连队有个宝丰籍炊事员养了一条狗,个头又高又大,被嘴馋的营部炊事班长偷着宰吃了,弄得他心疼得好一阵子。其实,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甭说一条狗做了盘中餐,就是要他本人赴汤蹈火能算啥?背着他屠狗,是不解人情味,很没面子。
       宋昌以为然。1970年9月,宋昌调任加农炮营一连当卫生员兼文书,斯时,二营到满城县挖山洞。有一天,连队食堂改善生活,他把吃剩下的几根油条藏到小箱子里,等自己饿了再吃。几天后,他忽生想起箱里吃食,拿出来打牙祭,孰知出现急性食物中毒,上吐下泻,但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向别人说明原委,便悄然服些黄连素,休息了几天,症状慢慢消失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只广大农村极度贫困,城市口粮拮据,部队伙食也相当粗粝,但我们的战士们没有抱怨没有放弃,高举盾牌守土固疆,这是一种战斗精神,一种蓬勃向上的红色旋律。
       给宋昌震撼大的两件事,乃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和“9.13”事件,国家民族观念在他脑海里打下深深烙印,让他明白国家主权的圣神不可侵犯性,让他明白背叛祖国必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即使像林彪这样的功臣元勋,也逃脱不了正义的审判。
       由于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和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宋昌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意愿,于1970年入团,1971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日记中,他写上这样一段话励志: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这句经典出自苏联革命作家奥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曾鼓舞了几代人。日记里还记述了前一年他的一次历险:
       “1970年6月,炮团到内蒙古拉练,主要任务是修防坦克壕,防止苏联对我国突然袭击。一天深夜,我所乘坐的嘎斯63卡车行至河北兴和县境内时,因天黑路况差,驾驶员在公路转弯时没及时打方向,汽车右侧前后轮掉到公路边沟里,险些翻车,而车上装有几十发炮弹,如果发生侧翻事故,后果难料,其危可见一斑。”
       沙场秋点兵,旗帜贵于生命。宋昌第一次见到大阵容是北京军区团以上干部到三十八军满城地下化工程参观,开来小轿车足有百辆之多,他掰着指头也没有数全。两年后,北京军区后勤第八分部到三十八军选拔30名卫生员,每个团2个名额,宋昌与一名叫齐宝顺的卫生员受到所在炮团首长推荐,被八分部干部夏修武、宗桂林选中。离开炮团前,首长吩咐炊事班特意炒了几个菜,备酒欢送。
       1972年3月2日,宋昌等人从望都乘火车到北京站,然后坐大巴到蓟县二六九医院报到。说来也巧,原来不在一个师,更不在一个团的宝丰籍战友孔新民、鲁山籍的李树福、襄城籍的黄全成也被调到二六九医院,千里之外认识了新老乡,可谓喜出望外。
       经一个月集训后,宋昌被分到外二科工作,不久,被提为护士,行政二十三级,月工资52元。机遇垂青有准备者,同时也光顾厚道人,在医院工作期间,由于宋昌工作卖力,不辞劳苦,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受到院领导器重。1974年秋,他被选送到重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学习,命运再一次向这位医学健儿投来橄榄枝。
       在重庆学习一年后,四医大调防西安。西安的雄廓与瑰丽,凝结着民族文化的睿智和铿锵,在朔风中不变换她的姿态,彰显出民族性格的伟岸,骨骼与韧带密织出的身体,一定自寿永年。西安街灯下涌动着的忙碌气息,给了军校学子宋昌很多启迪——抓住时间的灯标,等于抓住了命运的按钮,拥有精湛的医术,方能济苍生于更多。日记里满是他的感想体会。
       在见习期,宋昌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救治唐山地震伤员工作中,用大写的我写就一个白衣战士的一页履历。但他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病入三分,换言之,有觉察而不知其度。
       1977年夏,宋昌在齐齐哈尔解放军203医院实习时,常感疲乏背痛,伴有低热盗汗。其后,拍胸片发现右肺部有一球形阴影,按炎症治疗未见明显疗效。
       1978年,宋昌从四医大毕业回到原部队医院,次年,任军医、医务处助理员。到了七月份,病情恶化,天津解放军254医院为他做开胸探查手术。术中,确诊为胸椎结核寒性脓肿破入右肺中,遂做了右肺下叶切除,经半年抗结核治疗痊愈,至今未再复发。
       这一年对宋昌来说,可谓忧喜参半,忧已去,喜到来。农历十一月初六,未婚妻井小应步行来到宋家,在没有婚礼、没有宴席的境况里与宋昌成亲同席,共扛以后的日子,所欣慰是夫妻举案齐眉、风雨同舟几十年而感情不衰。如果说新婚之夜可以拿来回味的礼仪,那就是村上一群孩童到家中吃几块糖果,打个热闹,留下一张张笑靥闪回于岁月走廊。
       为了一份情味永芳,于此录下部分战友的名字:刘增强、程海臣、马玉清、马河水、郭顺庭、赵建才、孟宪忠、李建中、陈国仁、李新怀、李学民。 宋昌更忘不了关心帮助过他的首长陶佩谦、杨玉民、潘玉秋、汪玉章、丁怀仁、张春鹤、钱农业、戴平玉、帅宗才、程玉宗、新兵班长殷中和等,这些老上级给予他的影响,可谓受益终身。战友情谊结于戎马战阵中,相依于生死场上,非一般可比。

 


       1982年底,宋昌从部队转业回到平顶山时,“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土地政策已全面铺开,粮食产量一下子上去了,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目睹陈村发生的变化,不由为父老乡亲们叫好!继而,他的眼睛湿润了。
       1983年1月10日,宋昌正式到平顶山市卫生局上班,做医疗卫生是他的老本行。干一行爱一行,只要功夫下到,不能成为行业状元,也会有点滴收获,让业绩说话,是不二法宝。
       到地方工作当年,宋昌就被评为市卫生局机关支部优秀党员,紧接着,又被评为卫生局五讲四美工作先进个人。84年5月他被任命为医政科副科长,次年秋天,被市委任命为市卫生局党委委员,被局党委任用为办公室主任。86年底,被评为市卫生系统优秀党员。88年,经市委组织部考核确定为副局长提拔对象,翌年初,接到副局长任命书,从此开始了管理平顶山医疗卫生的生涯。
       我们从宋昌的履历表上可以看出,他的脚步没有跨阶式升迁,也不存在火箭式提拔,而是自始至终在本行业里求发展,落步踏实,铿锵有声,也应了他那句老话,“赶骆驼上山,一步不能少!倘若没有十四年的军旅阅历和锤炼,也将没有后来的宋昌!”
      宋昌上任伊始就遇到两件棘手事,党性又一次让他做出正确抉择,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和勇气,令人叹服。
       1989年春夏之交,在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期间,市中医院部分红十字会会员上街声援北京绝食学生,组织募捐,宋昌坚决反对并进行制止。在动乱平息后的第三天,宋昌副局长同樊延镶科长一起送河南省第四批援藏医疗队进藏,这支医疗队由平顶山组建。到成都后,他们看到被暴乱分子烧毁的公交车、消防车还在街上摆着,人民商场大厦仍在冒着黑烟......
       目睹此状,宋昌的心不由紧了一下,反复叮嘱援藏同志注意安全,保持两地通讯畅通,免得家里挂念。目送医疗队乘飞机远去,他长吁一口气,轻松稍许。
       同年,市二院石振刚医生,成功开展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这是全国第四家、河南第一家医院开展该项手术。是时,由于对手术可行性不了解,有个别同行极力反对,宋昌副局长则力挺石振刚,提供条件帮助他开展下去,使他取得斐然成绩,成为闻名全国的介入治疗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二院也因此成为全市心血管专业的排头兵。
       宋昌作为主抓医疗行政的领导,勇于担当,敢于任事,在改革现行制度中谋发展,刷新了多项纪录。为了翔实再现平顶山医学界一位宿将的风雨历程,彰显我市卫生医疗取得的骄人成绩,给后人以启迪,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包括经历过早期医政改革的医务人员的口述,但由于笔者拙于笔墨,只能撷取几朵花蕾呈给大家。
       改革其实就是构建更合理使用资源的制度体系,给人与物一个发挥潜能平台,让物尽其用,让有才能的人脱颖出来,演绎现代版的“三顾茅庐”和“毛遂自荐”喜剧。
       熟读历史经典的的宋昌深知,只有重视人才,培养人才,方能有人才可用。为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医之利器,他亲自带人到北京大医院联系,分期分批培养了100名年轻科主任。市卫生局还与高校联合举办2期硕士研究生班,使医学博士、硕士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形成了高、中、初梯次明显的人才梯队结构。
       有将有兵,无坚船利炮一样不能打胜仗。宋昌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动员医务人员大胆学习、引进、开展新技术、新疗法,使各专业医疗技术水平皆有大幅度提高。现在我市常规医疗设备如CT、PETCT、核磁共振等,可与省级医院媲美,完全能满足临床检查需要。心脑血管造影、支架植入、心脏血管搭桥、先心矫治、器官移植,微创手术、急诊PTCA等,大城市医院开展的手术我市都能做。
       吐旧纳新,清风沐人人精神。宋昌深信榜样的力量可上九天揽月,因而在发掘典型人物典型经验中,做到不遗余力。例如,推广宝丰县人民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汝州市多种形式办医的经验,郏县人民医院“一切围绕病人转、优质服务求发展的经验”,宝丰县观音堂卫生院以药养医求发展的经验等,效果显著。
       医疗组织结构犹似盖房子,基础牢固房墙不颓,大梁端正则椽头齐,草瓦遮风雨。在严抓医院的分级建设、分级管理上,宋昌下足了功夫,经过第一个周期四年的不懈努力,一批医院达到了三级甲等医院、二级甲等医院和一级甲等医院标准。
       狠抓了医院二级分科、人才培养、新技术引进、专科发展等重点工作,使全市的医疗技术达到全省卫生系统先进水平。例如,市级医院普遍实行了二级分科,有的专业实行三级分科,按病种分科。县级医院也都实行了二级分科。汝州市中医院做试点,开展医院分级管理达标上等活动,该院经过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批准为全国第一家二级甲等医院。    
       不打破老框框就谈不上与时俱进,为了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军人的血性与执着在宋昌身上再次凸显出来。
       他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促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重点乡镇卫生院建设,完善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开展了新型合作医疗,提高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住院难问题。
       1990年,宋昌牵头组建全省第一家中心血站,动员全民无偿献血,保障了临床用血,避免了经血液传染疾病的发生。宋昌带头无偿献血20次,献血总量4000毫升,名列全市县级干部献血次数、献血总量第一名,荣获“全国无偿献血铜质奖章”,多次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无偿献血先进个人。由于该项工作开展得扎实,力度大,成绩斐然,平顶山市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光荣称号,我市进入了全国首批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行列。     
       快节奏的生活步态,必备快速救援体系,宋昌在征得省、市领导的支持后,主持建成了平顶山市急救中心,开通120电话,为全市成千上万名患者赢得了时间,赢得了生命,卫生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急救中心建设现场会。
       谁也不会想到,急救中心建成后首批获救的市民中就有宋昌,那天他忙了一整天,晚上九点多才回到家里输液,扎上针后他很快入睡,等他因呼吸困难憋醒时,照镜子一看嘴唇肿得严重变形,口腔粘膜水肿已不能发音。
      情迫之下,宋昌用笔写字,让老伴儿打电话呼叫救护车,医院诊断为藻酸双酯钠过敏,紧急抢救一夜,第二天他照样按时上班,单位同事谁也不知道夜里发生的事。
       没有对比难以知道自己存在的差距,要缩小差距首先得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从队伍思想意识提高做起。1997年6月,宋昌由留美老乡朱怀杰陪同,参观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然后,由信阳老乡雷军陪同参观爱因斯坦大学医院,那里环境优美,待人热情,管理严格,设备先进,技术高超,使他学到很多新东西,开阔了眼界。
       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搞好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是医政改革中又一举措——宝丰县花了两年时间,就达到省卫生厅验收标准,宋昌被评为全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工作者。在2003年春的抗击“非典”保卫战中,他借鉴以往预防经验,成功组织开展“非典”防控,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
       每天奔波在救死扶伤一线,运筹于帷幄中,常常夜不能寐,食无规律,损害了他的健康。一次,宋昌在郑州参加完全省征兵会,突然剧烈眩晕、恶心、呕吐,险些摔倒,休息一个多小时症状方减轻,夜里回到平顶山后,仍不能安睡,家里人催他到医院查一下,影像显示有腔隙性脑梗塞。
      妻子劝他告假休养一段,他说,不行阿,如果自己躺下,那真叫啥事也干不成了!妻子知道丈夫不愿蹉跎岁月,只好摇摇头,叮嘱几句作罢。危险生于脚边而不以为意,有时候只能靠运气度化劫难。
      有次,宋昌在濮阳开完会返回途中,所乘坐黑色轿车车后桥托架突然断裂落地,幸而车速不快,前后没有行车,且路面较平,不然的话车子翻了个儿,活命几率难以评估。妻子得悉,以手加额庆幸,宋昌却摊开手掌嬉笑道:“这不,粮本还在手里攥着呢!”
       福星不是每天都能照临。2005年8月一天,在郏县办完公务,宋昌乘坐桑塔纳轿车返回平顶山,行至郏县境内南汝河桥北头时,桥车撞到停着的拖拉机上,前挡风玻璃、引擎盖、保险杠损坏,他与同车郭某均受轻微伤,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摒弃心中私欲,眼前便有亮丽。爱是一缕光,可以穿透夜幕,如繁星闪烁。1993年夏,平煤四中650名学生课间加餐食用包子后中毒,宋昌闻悉,一面组织抢救力量,一面同医务人员查找原因,怀疑有机磷中毒。隔日,发现一名男孩有急腹症表现,经河南医大一附院会诊后,在平煤总医院做手术探查,发现其为胆囊蒂扭转并坏死,切除胆囊后很快出院,经积极抢救全部康复,650名中毒者无一例死亡。在这期间,宋昌三天三夜没合眼,给社会给孩子们的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没有人可以穿越到百年后的世界。
       在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和全国第二届曲艺节于我市举行期间,宋昌都肩负医疗保障重任,由于组织得当,保障“两会”圆满落下帷幕,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省七运会先进工作者”和“曲艺节筹备工作”先进工作者。
       他常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他遇到了好领导、好同事,正是由于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才使自己工作比较省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譬如,中医科长齐冠丽、科教科长老静洁、医政科长焦志敏、后任医政科长柴英豪等同志,业务都很棒,个个堪称“智多星”“拼命三郎”,工作布置下去,他们总能按时高标准、高质量、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而今,这批德才兼备的同志,早已是县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局直大单位的书记、院长职务,受到组织上的信用。先贤毛遂在论及人才时说,有才能的人即使窝在衣兜里也会锥破衣服露出锥尖,确为济世之论。
       宋昌的一位老同事爱琢磨佛经,他从他们朝夕相处中,悟出一点道道,很有禅意:凡胎肉体含有金刚之气,遇妖而诛,逢圣而尊,触善而融,火花迸溅处,流光溢彩。情味在宋昌心中始终是个存在,犹如一团火炙热他周围的空气,温暖着同志和亲友。
       若干年前一天,获悉二舅王保林患重病,宋昌决定带车把他从邓县接回平顶山治疗。赶回市区途经方城县时天已入暮,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翌晨,车到市区建设路东段时,前方没有参照物,什么也看不见,宋昌只得下车打手电引导驾驶员沿着路中间分道线向西行缓行,可是突然间,对面响起车喇叭声,把大家惊出一身冷汗。
       “如果不是自己一方的轿车旋即鸣笛,两部车都停下来,挤在两车之间的人可要遭罪了!”多年以后,宋昌之妻井小应谈起这件事,仍心有余悸。
       如今,宋昌老师与夫人业已退休,俩人身体健硕,相敬如宾,心态平和,儿孙绕膝,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惹得他的老友们羡慕不已。中国诗词协会会员、平顶山市老年书法家协会主席陈福庆,与宋昌夫妇为友多年,更是敬慕其夫唱妇随、相濡以沫的生活,并以宋昌爱人井小应中的“小应”和“宋昌”之名,写了一首五言藏头诗朝贺:
       小园斗雪笑霜风,
       应是花中一豪雄。
       宋氏满庭开福瑞,
       昌隆院里报春红。

 

4


       听宋昌老师一位书友介绍,他们算得上志同道合者,自打结识宋昌这位朋友后,他不再挤牌场,也不再于家里耍小脾气了。“老宋像一枚碳,总能适时发热!”我很认同这一说法。从他口中,我还得知宋昌老师时下生活点滴。
       宋昌朋友多,情味浓,任侠厚道,热心为大家办事,尤其在他谙熟的医疗卫生系统,凡求必应,经常帮助熟人看病、检查、住院,为他们解忧除难,挽救过不少人的生命,有时自己躺在病床上还安排友人住院治疗。
       现在宋家人丁兴旺,九旬老母段玉依然生活有序,儿孙饥饱寒暖,常记挂于心言于口,只是多了三分童趣,童化的老人是家里的宝。宋家自宋老夫人以降已有四代人,尽管大家分门另住,但相处和睦,亲情有加。
       宋昌的妹妹宋桂英在老家生活幸福,其两个弟媳治家有方,唯一缺憾是他的二弟宋军于2017年辞世了。宋家第三辈中,宋昌爱子宋京在一科级单位任副职,儿媳、侄儿、侄女、侄女婿,皆于自己工作岗位上勤勉做事,像父辈一样奉献进取。小侄女宋亚霏与大孙女宋佳依都是高中优等生。宋家第四代有三个孙子和三个孙女,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恬淡无为,挥毫天地阔;退思寄望,励志子孙贤”是宋昌老师的真切写照。
      按说,从正县级冠带到布衣百姓,一般人恐怕难以一下子转过弯子来,或多或少有失落感,但宋昌却没有郁郁之气,很快找准自己的位置,融入社会,吹响暮年的螺号,从三十八军走出来的人,就这么牛气。
       他参加了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医学知识、人脉关系和行政管理经验,积极为老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保障老区人民的身体健康作贡献。
       他积极参加各类文化研究,分别在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刘姓文化研究会、宋氏文化研究会、收藏协会担任职务,相继收集了观音文化、宋氏、刘氏、郭氏、芮氏、曾氏文化资料,收集编写了宝丰县张八桥镇草庙陈村宋氏家谱。
       他认识了很多书法家、画家、作家、摄影家、装裱家,收藏了一些名人字画、画册、邮票和钱币,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知识。
       他作为河南省商宋文化研究会平顶山市分会常务副会长,履行职责,积极发展会员,开展联谊活动,搜集整理宋氏文化,挖掘资料,编写宋氏家谱、族谱,倡导成立平顶山市宋氏书画家协会,传承文化,培养人才。
       他组稿参与河南省商宋氏文化研究会第二届书画展,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他热爱旅游,去过二十来个国家和地区,跑遍国内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饱览祖国大好河山,观花、赏石,陶冶情操,享受生活。 
       近年来,宋昌老师四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数十次入展省、市、区书法展,多次获奖,又一次完成了涅槃。中国楹联学会理事、河南省诗词楹联“八杰”之一、原平顶山市市委副秘书长胡吉祥,目睹介绍宋昌老师的文章和他的书法作品,禁不住写下如是赠言:
       椽笔忆年华,医政双修行大道;后昆昭旭日,德才并茂展宏图。
       杏林溢彩春光灿,竹笔流辉夕照明;悬壶济世清风在,秉笔抒怀正气扬。
       成功的人生模式有多种,春桃秋枫,各领风骚,而事业上有建树与家庭和睦兴盛者,更称得上成功人士,家国情怀化一曲浩然正气歌,嘹亮一域,给社会一种福音,给家庭一个福报,是谓双修福祉。
       行文到此,还是借苏联作家奥特洛夫斯基一句名言做结束语吧:“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宋昌老师不虚此生。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