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酒风流数李杜_岁月留痕_文狐网

诗酒风流数李杜

|14483次浏览|个人主页

        四川名人辈出,比如走出盆地的诗仙李白、走进成都的诗圣杜甫;四川美酒飘香,比如驰名中外的五粮液、家喻户晓的老尖庄。
  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
  喜欢听摇滚音乐,耳畔不时传来《梦回唐朝》:“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唐朝。”梦回唐朝,那是许多人的一个梦想,一个情结。唐朝的确是一个值得中国人永远感到骄傲的时代,一个洋溢着诗意与酒香的时代。
  杜甫《饮中八仙歌》一诗,是一幅当时京城名人聚会狂饮图,这首诗大约是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史称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俱善饮,称为“酒中八仙人”。他们虽都在长安呆过,但并不是同时都在长安,杜甫从"饮酒"这个角度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全是追叙。这首诗在体裁上也是一个创格,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前不用起,后不用收;并列地分写八人,句数多少不齐,但首、尾、中腰各用两句,前后或三或四,变化中仍有条理。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比李白大41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期文人士大夫乐观、豪放的精神风貌。
  唐代制酒业很发达,酒的品类也多,红酒、甜酒、灰酒都有。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说:“唐人喜赤酒、甜酒、灰酒,皆不可解。李长吉云:‘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珍珠红。’白乐天云:‘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杜子美云:‘不放香醪如蜜甜。’陆鲁望云:‘酒滴灰香似去年。’”
  葡萄酒在那时开始流行起来,以边塞诗见长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翰有一首《凉州词》,为我们记录了当时士兵去边疆戍边,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哼着诗歌行军的情景:“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是咏边塞情景的名曲,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展现了唐人的气度,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
  《社日》一诗是一个叫王驾的诗人所写:“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乡村农夫们饮酒的欢乐场景历历在目。鹅湖山,在信州铅山(今江西铅山)东北,山有荷湖,因东晋龚氏居此养鹅,更名鹅湖。古人于春秋二季祭祀土地神,以娱神祈年,称为春社、秋社,这首诗即描写鹅湖山下的春社景象。鹅湖山山色青翠,山下稻粱茁壮,勾勒出一幅清新优美而又充满人间愉悦的春景画面。除此之外,家家猪豚满圈,鸡鸭成群,且柴扉半掩,民风淳朴,自然景色之外,又添一幅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民俗画卷。全写景,不见人,后两句写社散人归,“影斜”见春社之时久,“醉人”见春社之尽兴,以结束后情形反衬春社当时的盛况。诗写春社,全不从正面着笔,仅就山水景观、农村风物及社散人归等场景稍加勾勒,即使得农村丰收之喜悦与社日之欢乐情景跃然纸上,因而被后世广泛传诵。
  唐朝经济繁荣,文学艺术顺势得到发展,其中诗歌最为耀眼,李白和杜甫是杰出代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前者是走出盆地的诗仙,后者是走进成都的诗圣,二人的光华,李得其才,杜得其学,酒却是他们一个共同的爱好。韩愈在另一首《感春》里这样写道:“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言辞。”这是说二人烂漫的文采多得于酒后的醉感。
  “诗言志”。用诗歌来表达志向,抒发情感,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悠久传统。而代表中国古典诗歌最高成就的唐诗,它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咏怀。不论是山水田园诗派,还是边塞诗派,虽然诗人们在诗歌中的描写对象各不相同,艺术风格多姿多彩,但它们都有一个同样的重要主题,就是咏怀,就是通过诗歌来抒发诗人的怀抱,写他心中的思想、情感,他的精神活动,他的内心世界。
  李白具有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在现实中,他的人生理想并没有实现,他仅仅成了皇帝点缀太平的工具。李白想报效国家,却报国无门。他的人生理想在现实中遭遇挫折,但他失意而不失志,始终有一种充沛的精神力量,甚至蔑视权贵,渺视功名利禄。民间那段关于李白在一次大醉后骑着毛驴闯进华阴县衙对着县官说的四句话:“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可能有一点夸张,但绝不是无中生有,后人津津乐道这些故事,大家也许会说李白太狂了,在我以为更重要的不是性格狂傲,而在于他认为自己有着独立的人格,一个人即便是一介布衣,也应该有他自己的尊严,哪怕是在帝王将相面前,也丝毫不打折扣。后人说到李白,常有许多误会,比如宋朝的王安石就说:李白诗不好。为什么呢?说是十首诗里有八首诗写的是酒和女人,太颓废了。一般的读者也会觉得李白的诗确实写酒写得太多了,成天写喝酒,他有两句诗:“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不得了啊,是个大酒鬼,终日醉醺醺的。其实,李白那些咏怀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体现了一个平民的人格尊严,这在封建时代是非常难以做到的。
  李白的诗名与酒名是同时得来的。刚到长安不久,就凭着一首《蜀道难》,加上几杯酒,李白瞬间就成了京城的文化名人。《蜀道难》全诗二百九十四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其境界之阔大,确非他人可及。当然,李白对自己的才学也很自信,自称:“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将进酒》是李白最有名的一首饮酒诗,在这首诗里,诗人那颗孤寂、傲慢、高贵的心灵得到充分的显露,我们在这颗孤傲的灵魂里看到了太多的人生感触:有感叹、哀怨、苦闷、悲愤,也有豪兴、自负、欢娱与酣醉,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与永不屈服的个性宣泄无遗。这首诗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每一个意象,任何一个时代的读者都能唤起一种强烈的共鸣。
  说到李白,不能不说杜甫。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狂放不羁;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给人的印象是谨慎持重,似乎在各个方面都是对立的。实际上杜甫跟李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但一见如故,十分和谐。杜甫在长安十年非常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希望为国家做事,但始终没有机会,也与李白一样失意而不失志,他的诗中依然表达了他那种伟大的胸怀,那种高远的理想,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天宝三年,他们在洛阳相会,从此便成了最好的诗友、酒友。杜甫很推崇李白的诗才,认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对于李白身上诗才与酒量的关系,他看得最为深切,他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在《不见》这首诗里,杜甫更直接地表明:“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酒喝到了位,诗兴也就最浓,写得多,写得快。而且这种诗酒关系贯穿李白的一生:“江湖悲白发,诗酒放终生。”
  杜甫的酒名似乎不及李白响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杜甫饮酒,完全可以用“狂”、用“豪”字来形容。杜甫曾在《壮游》一诗中大胆表白:“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唐人任华《寄杜拾遗》一诗,则对杜甫的饮酒状况有如实的描述:“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这样的气派与豪爽,一点也不输于诗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放。杜甫说李白“江湖悲白发,诗酒放终生。”其实他自己也是“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他的酒瘾之大,平时身边只要稍微有一点积蓄,马上就拿去邀人喝酒:“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醉酒歌》)“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逼仄行》)有时囊中空空而酒瘾又发,典当衣服或赊账也不在乎:“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曲江二首》)
  杜甫的诗现存有一千四百多首,与饮酒有关的就占了百分之二十,难怪宋人说杜诗“有醇酽之气”。饮酒的态度与做人的姿态是一样的。杜甫早年颇有抱负:“自谓颇挺立,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然而,严酷的现实却将这抱负击得粉碎,使他终于意识到“多才依旧能潦倒”的事实。人生不如意,胸中的悲愁与愤慨只有在诗中发泄。因此,杜诗中“悲”字与“愁”字颇多,如:“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何人却忆穷愁日,日日愁随一线长。”“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平生满樽酒,断此朋知展。忧愤病二秋,有恨石可转。”一个人的胸中郁积如许多的悲愁,哪能不用酒来浇呢?于是他在诗中一而再地写道:“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沉醉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同样是饮酒,饮酒的心情却大不同,景象也不一样。李白饮酒“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其饮酒在于得乐,得趣,因而喝得潇洒、自由;杜甫则在于遣愁,排忧,是被动地喝。但无论如何,你都不得不佩服:蜀中李杜,诗酒风流!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