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谢耀德《荒原之恋》_文学漫笔_文狐网

评谢耀德《荒原之恋》

毕鸿彬|2638次浏览|个人主页
文/毕鸿彬

谢耀德是独山子本土作家,近年来他文思泉涌,以每年一本书的速度冲击着业界的眼球,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荒原之恋》更是一部史诗般的力作,使他的创作从娴熟的诗歌、灵巧的散文、精练的短篇迅速过渡到鸿篇巨制,其跨越的速度和胆识无不令人钦佩、称颂。通过他基于独山子真实创业史所构筑的故事,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久远的年代,走进了小说主人公李长庚的情感世界,与书中人物同悲喜,领略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领略了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艰苦历程。
掩卷沉思,我们不难发现:

一、《荒原之恋》带着浓浓的油味。

小说以中国劳工李长庚与俄罗斯姑娘爱莲的异域爱情及回到中国后的生活延续、情感发展为主线索,围着这根主线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最主要的一群人物是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活跃在黄土山油矿及青疙瘩荒原上的中苏石油工作者,以这些人物的命运发展为动力,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众所周知,小说的创作需要虚构,而小说的虚构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荒原之恋的现实背景实际上就是中国石油发源的三大摇篮之一的独山子油矿。这部小说的上篇主要写了李长庚与爱莲的相识与相恋。中篇则着力叙述主人公回国后的创业史,用较大篇幅再现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时期的状况以及李长庚为代表的第一代石油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历程。后篇则描写了文革时期及以后油矿的发展,直致2005年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获批,沿着历史的进程展现各个时期人物的生活面貌和命运变迁。
谢耀德以本土生活为创作素材,以一个石油人的情怀写出了石油人身上那浓浓的油味。作为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表现了新疆第一代石油人广阔的生活内容及经历,讴歌了独山子精神,富有真切、深厚的社会意义。从这一点来说,这是一部弘扬正气、弘扬主旋律的成功小说。

二、《荒原之恋》带着浓浓的人情味。

在整部小说里,爱情、亲情、友情始终充斥全篇,带着浓浓的人情味。先说爱情,如果把作者在整部小说中塑造的诸多人物的情感纠葛比作一条粗大的滕蔓,那么李长庚、爱莲的爱情故事就是这部小说中生长最旺盛的一条长青藤,围绕着这条藤还生长着一些细藤与枝叶。从上篇茱莉亚对李长庚的爱恋,爱莲与凯文的感情,到中篇雅科夫斯基对爱莲的爱慕,袁萧然对李长庚的感情,小梁对袁萧然的爱情,依布拉英对袁萧然的感情,到下篇爱莲与李长庚的分离,袁萧然与李长庚的精神之恋,李保国与月月的爱情……这些枝蔓上盛开着爱情鲜丽的花朵。
再说亲情,小说从爱莲的父母写起,到第二代、第三代人的出现,亲情始终是贯彻全篇暖人的一抹绿意,虽然人物的命运之途险象丛生,亲情最终都给予了主人公顽强的生命力,冲破艰难险阻,发出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友情则无处不在,在友情这条枝蔓上我们看到中苏石油工作者的友情,每一代人物身边都有友情,将友情编进情感的滕蔓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内容更加丰富。

三、《荒原之恋》带着浓浓的苦味。

苦味来自于主人公饱经战乱之苦,对祖国的热爱之苦,相思之苦,思亲之苦,生活之苦,命运之苦,奋斗之苦。苦味还原了小说所描写的时代特色,使人物形象变得性情生动,情感真实。使读者从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感受到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美中不足的是,《荒原之恋》还多少带着一点儿涩味。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用笔孕育出来的“孩子”,既然是“孩子”就总是有不完美与不成熟之处,这部小说也一样。作者构造的场面十分宏大,跨中苏两个国界,时间跨度近七十年之久,人物纷杂,情节曲折,表现出作者在小说谋篇布局上的出色能力与较强的叙事能力,但将这样恢弘的人物及历史画卷放在三十多万字的小说中,难免有令读者食不过瘾和咀嚼不透的遗憾。小说中有些人物匆忙上场,又匆匆离去,没有给读者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反而使整部小说人物变得有些杂乱。在语言上由于篇幅的限制,作者对人物的心理刻画与场景描写没有达到细致入微的境地,使整部小说略显青涩之羞。
谢耀德以饱满的热情在他创作世界里游弋,他沉浸于创作的快乐,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大的快乐, 热切地期盼着他的下一部力作横空出世。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