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瓣瓣胜芝兰_文学漫笔_文狐网

心香瓣瓣胜芝兰

姜美玲|3095次浏览|个人主页
---读王充闾先生散文随感

文/姜美玲

哲思妙语动心弦,解古析今游刃娴。
瑰丽文华臻大美,心香瓣瓣胜芝兰。
——题记

北方人是粗犷而豪迈的,质朴而正直的,如北方的黑土地,如北方的白杨树,为人为文都是如此。读了王充闾先生的散文后,我深深折服于其运笔的自然,构思的匠巧,语言的灵动,感情的真挚,他能在豪放大气中融合着婉约细腻,他的文章,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我愿带着山涧小溪流般的清澈和明净走近他、学习他!

抒写深情故土之恋
充闾先生文中丰盈的情感令人赞叹,追忆中的亲情之美在他的笔下总是被表达的淋漓尽致。他在《故园心眼》中说到:“追忆是昨天与今天的对接。对人与事来说,一番追忆可以说就是一番再现,一次重逢。”在那个傍晚时分,在漫空刮起了北风烟雪,雪的颗粒敲打在刷过油的窗纸上铮铮作响的时候,在茅屋里火炕烧热了,暖融融的,热气往脸上扑的时候,那个把小书桌摆上,燃起一盏清油灯,轻吟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人儿拥有怎样一颗安静与幸福的心!诗性的心灵在经历了人生苦旅的飘泊之后,必然想回归于茅屋里那个燃着昏黄清油灯的小书桌旁!童年里的小屋,那是灵魂深处最美的归处。一颗安静的心,可以将平淡如水、朴实无华的流年往事雕琢成心灵宫殿里的一颗颗闪亮的明珠。在那个简陋却温暖的小屋内,可以隔开世间所有的干扰,让那些童年的纯真和未来的梦想,伴着平平仄仄的方块字的音韵婉转如歌,静听鸟语花香,漫赏云卷云舒。充闾先生在《一篇散文的诞生》中说到:勃朗特三姐妹的创作激情并非全部源于人们的可视境域,许多都出自最深层、最隐蔽、蕴含最丰富的内心世界。是的,远离尘世喧嚣,远离俗人的视野,寻一安静之小屋,可以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心灵自由地飞翔。
正是由于尘俗之外的那份淡定和安静,才有了《碗花糕》中那个天使一般性情的嫂子,她会做又香又甜碗花糕。佛主说过: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嫂子拥有就是这样一颗心灵,她是美的化身,她温柔,善良,有涵养,有母性。文中说,“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盈盈笑意。”朴素的语言蕴含着真纯的情感。美就美在那盈盈的笑意里,似蓓蕾初绽,洋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嫂嫂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十分通晓事体,记忆力也非常好。父亲讲过的故事,我小时在家里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她听过几遍后便能记下来。”寥寥数言便可以看出,嫂嫂是一位极其聪慧的女子,她的美,自然而朴实,像一汪纯洁的甘泉欢快的流淌。文章结尾:母亲说:“她走后,我和你父亲更感到孤单,越发想念她,想念过去那段一家团聚的日子。见物如见人,经常把碗端起来看看,可是,你父亲手哆嗦了,碗又太重,摔了……” 多么震撼人心的结尾!是的,生活可以带走很多东西,可是却带不走曾经的美好和感动,那不是一个普通的碗,那是一只盛满了真情和善良的碗。

悟解痴情悱恻之思
“生而为人,总都拥有各自的活动天地,隐藏着种种心灵的秘密,存在着种种焦虑、困惑与需求,有着心灵沟通的强烈渴望。可是,实际上,世间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走入自己的梦怀?能够和自己声应气求,同鸣共震?哪里会有“两个躯体孕育着一个灵魂”?“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即使有幸偶然邂逅,欣欣然欲以知己相许,却又往往因为横着诸多障壁,而交臂失之。”我在《情在不能醒》一文的这段话中沉思良久,纳兰心事几曾知?充闾先生跨越三百多年的时空,走进纳兰的情感世界。对纳兰细腻情感的解读,看了不禁暗暗叫好。纳兰公子的词写的超然脱俗、哀婉动人,其中更有着人们永远无法读懂的细腻真情。那个初秋的傍晚,那个清爽中已经微微地透着一些凉意的傍晚,在那个翠筱娟娟,晴波滟滟的紫竹院公园内,那个刻意寻找着纳兰公子当日在此间“夜伴芳魂,孤栖僧寺”的踪迹的人,他心中一定充盈着丰富的情感,因为他知道:感情这个东西从来就是这样的不可理喻。临风吊古,无非是寄慨偿情,他在寻求一种释放,他没有死凿凿地期在必得。他只会用心灵解读心灵,跨越时空与对方的心灵对话。是的,这世间,有几人能够真正走入自己的梦怀?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充闾先生完全能读懂那个骨子里一身正气而又至情至性的纳兰。懂得那个像“神瑛侍者”的纳兰,誓以泪的灵汁浇灌着诗性的仙草。
曾经,研究界认为纳兰性德的词,或写爱情或写友情,没有一首关心劳苦大众,就连他那些描写边塞风光的词,也因笼罩着思乡怀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套子。所以,当代每个选本在评论纳兰词时都要说些“内容单薄狭窄”、“思想境界不高”之类的话;在当代人编的书里,纳兰与纳兰词成了文学史的花边,成了可有可无的一抹闲笔。而充闾先生从“性情中人”中走进纳兰词,他把纳兰当成解读诗性人生的一种文化符号。人们会因为这种原始般的生命而永远、永远地记怀着他。因为那是一颗听命于自己内心召唤的真实的自我。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无情可省却许多烦恼,多情的人因感受的多而倍受熬煎,生命中的美好都化成千丝万缕难以割断的情丝。《情在不能醒》中引用《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言: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因为懂得感情,充闾先生能解读纳兰为躺在冰冷、幽暗灵柩里的妻子写出了“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一词中蕴有多少的情深意厚。“柔情深厚不能醒。若是情多醒不得,索性多情!”他对纳兰的解读,让我仿佛看到三百年前的纳兰坐在面前,用诗性的语言倾诉一个多情男人对结发妻子那份由衷的爱意,惊鸿一瞥的深情里无法逃脱瞬息即逝无奈!已逝的爱妻,是他在佛前求得的五百年的情缘,到头来却如彼岸之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

融合天地自然之道
充闾先生饱览过中华大地的诸多胜景,他于天地自然之中,悟人生之道,寻心灵之归。那份灵动而仁厚的情怀是大自然所孕育,他于山水之中进行生命的思考。正如他在《人与自然》中所说:“每当徜徉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一片敞开的大地上,前人对于自然的盛赞之情便从心中涌出。这些美的诗文往往成为我精神上的导游,引我走向那些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构成的审美境地,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求必然,探索内在超越之路。这时,我也总会产生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不想按照景点导游的指点挤在熙熙嚷嚷的人群中,为“到此一游”而排队拍照,而宁愿在景深人静处长久伫立,脚踏在实实在在的自在的敞开的大地上,一任尘封在记忆中的此一景的诗文涌动起来,与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诗人对话,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一束束圣灵之光。他在一份静然的无我之境里寻找生命的真谛,进行着哲性的思考,让一颗心零距离地贴近大自然,物我两融,浑然不觉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轻易进入 “天地因蕴,万物化醇”和“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灵境。正是由于这份全身心地投入,对大自然充满热爱,在才会有感而发而写出那一篇篇充满灵性和哲思的妙语睿文。
雨果说过:“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是的,无数惨痛的事实已经证明,任何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将得到自然的惩罚,充闾先生在《人与自然》中说到:“保护、保存”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我们“诗意地居住”的前提,是我们以性灵之光驱逐黑暗,让大地不再被遮蔽的路径。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地的恩泽,野蛮的践踏它,当大自然失去了青春、活力和平衡时,它会痛苦而愤怒地对人类实行报复,这种报复又立即会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曾经对践踏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表示愤怒,为那些戕害大地也贬低自己的人感到沉重,有时,我甚至想,假如工业文明的物欲满足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宁愿让自然美景再沉睡百年,直到人类的“居住”真正成为“诗意的居住”。这是多么美好的一颗心灵,这是智者用灵性的感悟呼唤着人类的觉醒:爱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的共同的家园。
美丽的散文是作者心中一曲优美的歌,那一行行对人生对自然的感悟来自生活却高于生活,他于生活中挖掘真善美的本源,引领一颗颗被世雾迷茫的心灵,用真情播种一片绿色的精神家园。我将怀抱着一颗虔诚之心,在一份诗性灵光的感召下,继续学习下去。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