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巴比伦河_文学漫笔_文狐网

穿越巴比伦河

顾艳|13182次浏览|个人主页

       最近我正在读美国社会学家亨廷顿著的《第三波》,这是一本关于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朝的书,它涉及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在民主化浪潮中的发展过程。
       今晚我在淡黄色的枯灯下把整本书读完了,掩卷而思时灵魂忽然透过岁月的烟云,把我的目光投向两千年前的时代——秦汉和罗马。它让我思索两种东西:统治者的业绩和哲人们的思想。
       翻开历史书,一个朝代又一个朝代过去了,我们清楚地看到当一些人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到政治、军事的行动中去时,另一些人却把所有的心血倾注于枯坐、冥想与思考。就像亚历山大统率着他的大军挥戈横扫欧亚大陆的西半部分时,第欧根尼却坐在一只木桶里完成他的精神超越一样;行动者和思想者,两者缺一不可。所以历史就是一条巴比伦河,各种各样征服者的大军像潮水一样呼啸而来,又像潮水一般翻卷而去时,哲人们的思想倒像从海底升上来的礁石和岛屿,默默地屹立着。
       我喜欢罗丹的《思想者》,那是一个极其强健的裸体男人,他坐在岩石上,一手握拳抵住下颚,咬肌紧张地陷入沉思,支撑起沉重的头颅。这是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男人形象。罗丹用青铜表现他的肉体,使肉体更具精神质感。当然,《思想者》是罗丹创造的艺术作品,而实际上许多靠思想生活的人并非有这一身肌肉。起码中国的老子、庄子、孔子都不胖,其他诸子们在我的想象里也没有一个有那一身肌肉的。也许那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让他们自由自在自信地叫出了自己的声音的同时,也叫掉了好几斤肉。
       秦汉是只大筛子,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被这个时代狠狠筛过之后,存活下来的只有:儒和道。后来佛教的传入才有了释。于是儒道释就成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精神状态的三根支柱。然而,秦汉也是一个行动者叱咤风云的时代。行动决定了那个时代思想者的命运,如果韩非和李斯不生在那个时代,我想他们或许就不会成为行动的牺牲品。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如何才能渗透生和死?这是东西方哲人们大致相同的思考问题。中国的老子庄子他们的思维如云如水,御风而行;就连孔子的学说也如纳百川于一海,潇洒灵动。而西方哲人的学说,就没有了水一样的感觉,他们更多的是泥土的气息。
       我们知道希腊时代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历士多德是师生相承的关系。而到了罗马时代第欧根尼、伊壁鸠鲁和斯多葛则各成一派。这三个哲学派别,后来影响着整个罗马时期人们的思想。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皇帝,同时又是个哲学家。他把斯多葛派哲学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皇帝,他是忠实于斯多葛派的德行,虽然他在位时被种种灾难困扰着:地震、瘟疫、长期的战争、军事叛变等等。但他说:“与宇宙相和谐的生命才是美好的东西;而这就是服从神的意志。就我是一个皇帝来说,我的城邦与国土就是罗马;而就我是一个人来说,我的城邦与国土就是这个世界。”然而,马可•奥勒留在历史上确立他哲学家地位的基石,却是他的《沉思录》。
       如果说古罗马的马可•奥勒留皇帝在位时运气不太好,那么中国的汉武帝则是一个运气非常好的皇帝。许多最重要的人和事都与他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张骞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征匈奴;董仲舒献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相如作赋;司马迁因仗义执言而受宫刑。这里行动者和思想者,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只是汉代的思想者除司马迁外,大多不由自主地依附于帝王;他们自然就说不出像第欧根尼对亚历山大屈尊来拜访他时所说的:“请你挪开一下,不要挡住我的阳光”这样的话了。
       穿过历史的长河,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亨廷顿著的《第三波》。我想起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历史不是直线前进的,但是当有智慧有决心的领导人推动历史的时候,历史的确会前进……”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