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时代下的作品探讨_文学漫笔_文狐网

如何写好时代下的作品探讨

王菲|15803次浏览|个人主页

 

----借陈玉兰小说《追忆如歌年华》,探讨如何写好时代下的作品

 

       时代,为我们的人生绘制了无法漫灭的背景色,也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沛的环境与素材。我们身处于时代之中,记录我们自己,就是在记录该段时代的一个侧影;表达我们自己,就是在表达该时代下的某种声音。正如本书的封底有这样两句话:“承载着岁月痕迹,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正是作家陈玉兰老师的聪明之处,当其将回首岁月时产生的所思所忆化作文字,这份文字便有了双重的功能与使命:一方面铭刻青春,为自己留下一段理想化的青葱年华;一方面记录历史,为他人给予一份特定视角的时代风貌。

       借小人物抒写大时代,这种写法并不新鲜,但却有效。不难看出,本书在落笔之时,作者就已然锚定下了这样的创作初衷:以几位女性及其他人物为圆心,以70年代至今的国情与社会变化为半径,囊括住近五十年的家国风云与个人沉浮,于人物命运的变换交织中,窥见时代的一角,甚至成为历史的见证。不得不说,这样的创作初衷,的确是一个成熟作家在写作追忆性小说时放不下的高度与责任,也是这部作品,能够被改编成剧本,即将搬上银幕的价值依据。

       作品中既写到了知青下乡、恢复高考、企业改制、工人下岗、个体创业、城中村改造等大时代的横断面,也涉及了家庭矛盾、婚恋观念、人生抉择、个人成长等小人物的爱恨情仇。作者的人生之旅,正好切中了国情巨变的特殊历史时期,这有效促进了作家能将其领略的人生景色,次第融合并形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这部作品如能很好地完成,那将是作家的幸运,也是读者的幸运。因此,这本小说具备了一部沉淀历史和投射时代的潜质,尤其以女性群像来构建叙事和呈现观念,更增加了这部作品的期待感和可读性。

       但又不得不说,以这部作品的目前样貌,或许能达成作家“承载岁月痕迹”的愿望,但是还不足以支撑起“代表时代缩影”的宏大愿景。本书的创作初衷是好的,人物设计是好的,整体结构是好的,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妨碍了作品以更好的形态呈现,使其显露出了一种“树大根浅”的不成熟态,主要有以下三点想与作者共勉。

 

      其一,内容严谨之“根”不够深。

 

       我们抒写自己很容易,但是要想抒写好时代,就是一件非常难,非常需要下功夫的事情。且如果不做好历史的调研和现实的考证,很容易出现重大纰漏,导致作品的文学性在真实性面前瞬间崩塌,所有美感几近消失。比如文中,孕妇超出预产期一个月医生才采取措施,拍摄法治节目时要把真尸体搬回现场,医生说要锯掉烂腿才能保住另一条腿等等。

       在编写小说时,我们要在事实真实和艺术真实间找好平衡,如无艺术真实需要的特殊情境,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还是要谨守事实真实,不让读者跳戏才行。这部分问题,在改编电视剧的时候,对编剧者也是一个关键性的考验。如果不能有效规避和弥补,电视剧的品质和价值也会受到影响。

 

        其二,语言严谨之“根”不够深。

 

       文中不仅有多处错别字和错误标点,还有很多用词不妥不当的地方,比如把“皇宫”写成“黄宫”,把“12:10”中间的冒号写成小数点,把“阑珊”当做“栅栏”用,某些词连续出现造成语义重复,2014年才开始流行的网络用语“萌萌哒”随意使用等。这些问题太过明显,是但凡作者或编辑看过第二遍都不至于出现的错误,给人以极大的粗糙和仓促之感,瑕疵多,必然会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

 

       其三,手法严谨之“根”不够深。

 

       若是纯自传,抒写者可以很主观,但若是反映时代,揭示社会,作者就不能仅凭主观来创作故事了。想拉高作品的格局,就不能只顾着根据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体感来讲述时代与社会:符合主人公立场的,就不吝溢美之词;不符合主人公立场的,就抨击得体无完肤。这种二元对立,非黑即白的写法,为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偏狭”的时代,不足以构成“时代的缩影”。

       此外,在某些反面人物的塑造时,作者有意揭露社会灰暗面,但其所用的手法不是讽刺,而是影射。这一点,从“小伪”“羔圈”和“西南二笔”等人物的命名及一系列犀利的言辞中就可看出。影射和讽刺同为写作手法,但是动机不同,通俗点说就是,讽刺是“对事不对人”,而影射是“对人不对事”。借文学作品讽刺丑恶现象,是高级的处理,但是借故事情节含沙射影,确是拉低了小说的境界。

       以上三点既是我的个人浅见,也是我对如何写好时代下的作品的粗略思考。听闻陈玉兰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欲将此作品修改得更加善美,我对此也是由衷地钦佩。陈老师志向与年岁同高,却踏实勤恳不忘初心,实在难得。祝愿她的作品新年更上一层楼,能够更好地完成,取得更高的奖项。

        2025年2月26

 

作家简介:菲菲,本名王菲,保定市作家协会理事,保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保定市竞秀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作品散见于《河北旅游》《莲池周刊·文学读本》《青少年文学》《荷花淀》等。2022年获保定市第十一届“荷花淀文学奖”,2023年获保定市竞秀区首届“达仁杯——竞秀文学奖”。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