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玉兰小说《追忆如歌年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资深女作家陈玉兰老师又出新作了!这部长达30万字的小说《追忆如歌年华》,与其说是自传体,不如说是家族史体、社会史体。因为历史的格局从来都只是个框架,却也是人生的坐标系,每个人的人生则是这个坐标系中的一个反复跳跃的点,轨迹是线条,最终成一面,旋转后就是多彩的立体人生。陈老师的笔尖划过半个世纪的时空,桩桩件件,总让人产生共情,那些似曾相识的事儿似乎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中最出彩的,是第十六、十七章余然的婆家分家那一场。可以说,这场家庭纠纷更像是一场“战争”,虽然没有你死我活,却也是明枪暗箭、翻云覆雨、各显神通,撕破了脸皮,以至于让大家忘却了本来的样子,参悟并看透了彼此的人性,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再也回不到从前。
陈玉兰老师的这本近三十万字的小说从不回避矛盾,且任由各种矛盾发展下去,而这场家庭矛盾看似平常,细细品来,则大有硝烟味道,弥散开来,让人掩面,不胜唏嘘。
这场家庭内部战争的反方或曰进攻方是姐妹四个,这是亲情、血缘与利益的结盟!其中有盲从的,比如四小姑子;有挑头的,比如二小姑子;还有站脚助威的,比如说三个姑爷;唯一一个立场不坚定还有些有愧疚感的,是不打主意的四姑爷!当然还有被灌了迷魂汤、被200块钱收买的,那就是不争气的小叔子!
如果套用赵树理名著《三里湾》中马多寿家庭配置,就是脸谱化的社会四大桩脚万能公式,那就再合适不过了!四大桩脚就是:公公糊涂涂、婆婆常有理;儿子铁算盘,儿媳惹不起!
在亲情和理性面前,人人都像个公公,装作是糊涂涂。
在彰显道义和假装道义时候,人人都像个铁嘴婆婆,常有理!
在金钱和家产分配时候,人人都是精于算计的长子,利益的铁算盘烂熟于心。
在两军对垒的气势上,人人都会没理搅三分,甚至是狐假虎威,颇似跳脚大骂的儿媳,浑身长刺,全都是惹不起!
我一直认为:国人道德伦理概念的形成均出自戏台。都是先张嘴再过脑子——由口灿莲花到心照不宣,而后就头重脚轻了,自认为是满肚子道理了!基本上是照猫画虎、囫囵吞枣,哪怕是套路,也要自己骗自己,骗得自己都相信了!糊涂涂的脑袋分不清仨多俩少和孰轻孰重,但却充满了铁算盘似的超级算计,常有理的心态充斥了一张惹不起的脸!
在这种情况下,亲妈没死孝女们就布置好了灵堂、为了争夺娘家财产姑嫂对簿公堂、攻守双方各寻救兵……还奇怪吗?
一群脸红脖子粗的乌眼儿鸡互啄之后,最终这场闹剧没有胜利者,也没有酣畅淋漓的结局!因为你恨谁也恨不死,抢一点先人遗产也不会实现阶层跨越,所以一场闹剧之后,就是一地鸡毛蒜皮!
如歌年华里,加了这么一曲辛辣的亲情挽歌,无需添油加醋,也会让人五味俱全!
相由心生:在我们平淡的生活中,这样天然的丑角比比皆是,一言一行,甚至是眉眼儿一动,都是本色出演!所以说,陈玉兰老师为我们写了一场好戏,还没有搬上舞台,便跃然纸上——这就是陈老师多年文字功底所展现的无限空间吧!
作者简介:刘贺田,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理事,保定市竞秀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自2008年加入保定市作家协会至今,已发表各类题材文字近200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