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兰长篇小说《追忆如歌年华》读后感
陈玉兰长篇小说《追忆如歌年华》在它未成书之前,我就知道它的存在,因为我和陈玉兰老师是将近20年的文友,早在一年多以前她就给我讲,她正在创作这部作品,是几个女性从年轻时代直到中老年的故事。
在2006年、2007年的时候,陈玉兰就以写小说被保定的文友圈所知,当时她的作品曾在保定市作协组织的文友会上被研讨、被评论。十多年过去,陈玉兰老师笔耕不辍,发表出版300多万字,也从保定市作协起步,一步步加入河北省作协、中国作协,取得写作上很多成绩。很多写作老师说过,一个人写作,写几篇文章、几千字几万字不算什么,一定要写到几十万字、几百万字,才能逐步看清写作的规律。据我所知,很多网络写手上网写作,大多数互联网站要求作品达到2万字才能签约,而网络作品真正有收益的时候往往是达到十万字以上。很多人都想以写作为生,但如果不坚持写出10万字以上有价值的内容,之前的写作付出可能白费。
很多写作爱好者都很羡慕职业作家,但成为职业作家通常需要更高的写作量。例如,申请成为中国作协会员的条件之一是在具有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或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文学网站上,发表平均订阅量5000以上的原创完本文学作品不少于200万字。作家叶兆言也提到,要成为职业作家,必须有一百万字的写作量作为基础,这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才能发现自己是否具备写作的才能。
我问过陈玉兰老师,平时喜欢做什么,陈老师说她没什么爱好,就喜欢写作。当然,陈玉兰曾有其他职业,在退休之前属于业余写作,而在退休之后,陈老师应该是每天都在保持写作和练习,不断地提高着个人的写作能力。陈老师思维很敏捷,说话也是快人快语,我认为是坚持写作给她带来的好处。
反过来接着说这篇小说新作《追忆如歌年华》,开篇的语言文字是轻快的,是昂扬的,也许是因为记述的是作者年轻时经历的故事,文字上带有年轻人的朝气,对于许多读者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作者在小说的第一句是“我们这代人老了”,给整部小说定下回忆的基调。在第二段,作者写出1974年的一个具体且准确的日期,让读者不禁会想到,自己在1974年的这一天做什么?已出生者可以和作者一起回忆往事,未出生者可以借此小说,了解兄姐之辈、父母之辈乃至祖父母之辈的故事。作者陈玉兰借主人公陈宁宁之口在书中宣布,1974年的这一天,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是主人公陈宁宁高中毕业下乡的日子,是华北大平原麦收开镰的日子,很有点新闻纪实的感觉。都说小说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怎样把虚构的故事讲得像真的一样,描述真实的时间、地点,真实的历史大事件,都是帮助读者很快进入故事中的手法。
作者陈玉兰是20世纪50年代生人,余然、涂燕、花小溪和陈宁宁,这四位下乡女知青和作者年龄相仿,之后出现的来自农村的赵杏楠,则比作者年龄小几岁,这些女性构成了这本小说中一个时代的女性群像。小说一共二十三章,开头第一章说到陈宁宁1974年高中毕业开始知青生活,当时陈宁宁应该是十七八岁。从二十章开始说到陈宁宁五十五岁退休了,最后几章说到陈宁宁的婚姻变故和退休生活。中间则是陈宁宁和她的几个女伴工作和婚姻的各自经历,其中一起下乡的花小溪在年轻时就在奶奶亡故后离开人间,让读者感到世间的无常。最后写到陈宁宁和楚建军、海东方的情感纠葛,也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有人说过,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本书,陈玉兰老师在将近七十岁的年纪回首往事,并把往事写成小说,让读者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这本书的封面有这样的话:“人老爱忆童蒙,回忆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陈玉兰老师把她的财富奉献给读者,而作为一名读者,只有把它好好珍视。当然,作为一部将近30万字的长篇作品,完成是不容易的,瑕疵也是容易产生的。陈玉兰老师在和我的交流中一直表示,希望能够把这部作品继续修改完善。
听说这部小说已完成剧本改编,我期待这部长篇小说《追忆如歌年华》影视作品的出现。
作者介绍:闫逶迤,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定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保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保定市竞秀区作家协会主席,资深媒体人,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新闻通讯近百万字,出版散文集《少年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