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非虚构

首页 > 非虚构

天地晖映契阔情

作者:朱颂瑜(瑞士)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1018      更新:2019-10-29

       去墓地整理灵柩的那个黄昏,暮秋的夕阳在村里的路上洒下一片金黄的光影。教堂旁的公墓格外宁静,只有几只游散的乌鸦,藏在墓碑的花丛间,把落日叫得绵长。

        在婆婆推开停尸间房门的时候,我看到公公失去生命的身体。他全身冰冷僵硬,头发花白稀疏。病魔的折磨,将我们阴阳相隔,然而死神的呼唤,却没有把老人家慈爱善良的音容笑貌从人间带走。轻抚着公公冰冷的手心,我开始低声啜泣。泪光中,往事像倒流的桥段,模糊了我的视线。

       初次看到我的瑞士公公,是在十二年前我刚来瑞士留学那个乍暖还寒的春天。公公穿着白背心粗布裤推着铲草机在苹果花盛开的园子里劳动,一双大水鞋粘满了泥土,乍看像个典型的山区农民。看到儿子身后的我,他停下手中的园艺活,热情地迎上来和我紧紧地握手,笑容格外慈爱善良。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瑞士老人,通过日后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我了解到,他曾经担任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以及国际劳工局日内瓦总部的顾问以及瑞士教育研究协会创始人等重要角色;曾经积极奔走热心救助过匈牙利十月事件中逃亡瑞士的难民;曾经好多年无条件地把自己家中的房间腾出来让给避走瑞士的难民居住;曾经为欧洲教育事业写下蔚为可观的学术著作。他一生淡泊名利,谈吐作风处处透视着瑞士人的质朴和低调。 这样一个人,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一个社会和民族的气息和光泽。

      在高度民主的瑞士,政府公职人员都普遍这般低调朴实。国家对他们亦一视同仁不搞特权主义。我新婚早期住在日内瓦Paquis区的时候,当时瑞士在任女总理露特・德莱富斯(Ruth Dreifuss)也住在同一个区。那时上下班曾几次在区内的街道见到她。她一个人走在在马路上,神态自若,身边既没有保镖,也没有随从。过路的行人哪怕认得她,也没有人表现得大惊小怪。 这就是瑞士,一个和谐社会的模板,一副国泰民安的模样。据资料显示,近几年瑞士的人均收入曾多次名列世界第一,苏黎世是全欧洲最富裕的城市,在世界优质居住城市十大排名中,瑞士多年来又一直凭三大城市(苏黎世,日内瓦, 伯尔尼) 入选其中…… 这是一组足以让人想入非非的数据,让人无法把今日的瑞士和100多年前那个穷乡僻壤联系起来。可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资贫势弱国小人少的地方,在短短的近代发展史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 不过当你带着所有的遐想踏足这个富甲天下的地方,你却只会看到山峦竟如湖水涟涟般的人间仙境,找不到丝毫萦绕繁华背后的浮躁和喧嚣。在阿尔卑斯山下这个山清水秀的国度,人们不仅敬畏和珍惜自然,更尊重靠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财富。在这里,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应有的距离和尺度,彼此间不对对方的经济话题感兴趣,更没有人乐衷于招摇炫耀自己的财富。有钱人像瑞士首富宜家家居的老板,平日照样旁若无人地到超市买打折食品。拥有100亿瑞郎的“罗氏制药集团”第一大股东维拉·奥埃利一霍夫曼夫人,数十年来都是自己动手料理家务从未雇过清洁工。不造作,不浪费,不攀比,这都是瑞士民族朴实无华的个性。这种民族个性,体现出公平社会的一份底气,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公平的健康发展。在这个高度民主的国家,职位不是特权的通行证。有权有职位的人像邮政局局长,后代照样要靠自己的努力当邮差糊口。适龄儿童统统按地段入学,学校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孩子入学家长不需要出示身份证,因为国家认为非法居留的适龄儿童无论来自什么国家,何种背景,只要他们生活在瑞士,他们也应该接受这里的义务教育。 朴实的民风,勤劳的人民,公平的社会,把德、法、意(还有占人口约1%罗曼语区)三大不同语区的多元文化在这片山多湖多的土地上组成了当今兼容并蓄的瑞士,让生活的角落处处呈现和谐安定的画面。今日的瑞士,社会规章,事无大小,一切均已完善成自觉的社会秩序。民风之纯,细微点滴,让人暗暗惊叹。比如说在城市,街头自动售报机是敞开式的,市民自取报纸投币付款靠的完全就是自觉性。公共汽车上的司机是不负责查票的,乘客购票与否靠的也是国民的自觉性。在乡间的村落,小农户门前自产自销的农产品没有人看管,苹果青菜土豆鸡蛋整齐地堆在农家门口的一角,村里前来购物的左邻右里按指示价目表放下钞票然后自取所需,已经成为瑞士和谐社会的一幅经典插图。

       轻轻地把玫瑰花瓣儿铺在公公的身上,我慢慢地放下那双苍白的手。爱之忆念,萦绕心头,切肤之痛,无以排解。回首前事,犹记得公公生前常常趁着工作的空隙伏在花园里锯木除草,教导我自然之可亲,勤劳之可贵;犹记得当我还是外国学生身份留学瑞士的时候,公公为授予我宝贵的知识偶然会趁着外出讲学的机会带上我这个旁听生;犹记得2001年举家同游云南的时候,公公婆婆在路上提早兑好零钱送给山区需要帮助的孩子;犹记得当我决定在阿尔卑斯山下许下终生的时候,我和先生还是在校的大学生,看到我的犹豫,公公婆婆坚定地对我说:“不怕,从今以后,你是我们的中国女儿,有什么事情,有瑞士爸爸妈妈在你身后……”

       夕阳暖暖地投影在墓地上,给每一个墓碑锁上一层璀璨的金边。几个吊唁者提着花壶在墓碑前的花丛间浇水。婆婆告诉我,他们都是旁边养老院的老人,经常过来给已故的家人和朋友祭坟。 哦,老人院竟然就盖在墓地旁边?教堂钟声响起的时候,圣灵般的旋律回荡在整个村落。我在夜色渐浓的路上回望那些排列整齐的墓碑和公墓旁边的养老院。仿佛间,过往人生的各种纷扰,来时路上的执著纠缠,都在此刻倾听生死平和的天籁之音和一种敬畏自然的态度下,衬托得微不足道。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朝代更迭,物欲潮流,来到瑞士,统统都是尘起尘灭,过眼云烟。(本文昔月主编)

 

作者简介: 朱颂瑜,女,祖籍广州,现为瑞士华语作家,瑞士官方新闻记者,华人头条瑞士站社长。通晓广东话,普通话,英语,法语,粗通德语,曾任教于瑞士日内瓦大学东亚语言系。1998年留学瑞士,获国际旅游管理专业学士学位。16岁始在全国性杂志发表文章。2010年获瑞士国家媒体征文最高奖,2014年获首届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最高奖,2016年获澳门基金会文学奖。各地文学奖共计有十个。多篇生态作品被选入中国高中语文考试阅读试题。2018年有生态新闻作品由瑞士官方媒体翻译到十种语言同时发布。2018年10月个人散文精选集《把草木染进岁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9年4月发行第二版,2019年9月发行第三版。此书入选浙江省读书推荐目录等排行榜。2017-2018年期间,参与中国驻瑞士使馆策划的第二套瑞士留华校友纪念册《我们记忆中的中国》的翻译工作,负责法汉、英汉翻译。

查看详情
上一篇:冤家路窄
下一篇:老在异国他乡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