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存白山水画_国画_文狐网

国画

崔存白山水画

崔存白|34971次浏览|个人主页

 

崔存白艺术简介

 

       崔存白,别署佳山草堂,1961年生于南京。早年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山水绘画,从学生时期有幸师从已故山水画大师张文俊先生,三十余载不曾间断。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监事,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市雨花台区文化馆副馆长;南京雨花书画院付院长,雨花台区书画协会秘书长。作品《三峡行》入选苐六届中华艺术博览会,作品《峡江雾帆》入选全国六大古都中国画联展;作品《黄河之水天上来》入选全国十一城市中国画联展;个人艺术生平及作品被新华日报《艺坛·风韵》;江苏科技报《科学人文》;中国书画报;美术报;中国文化报;江苏文化报;新华日报大江南收藏等专版介绍。同时还编入《南京百位名人档案展》;《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辞书。作品《雨后峻山图》荣获文化部中国群文学会主办的大型书画展优秀作品;作品《苗岭之晨》荣获苐八届江苏省文化厅颁发的“五星工程奖” ;作品《延安颂》荣获江苏省文化厅举办的建党九十周年大型书画展银奖;作品《六朝松韵图》应邀“迎青奥—中国书画艺术大展” 展示并荣获最佳作品奖;作品《山魂》荣获《南京市美术书法优秀作品展》金奖。《皖南高秋图》荣获建国六十周年南京市美术书法摄影展金奖;并多次荣获南京市文艺创作“银河奖” 。

 

50cm×50cm

 

50cm×50cm

 

50cm×50cm

 

50cm×50cm

 

50cm×50cm

 

68cm×45cm

 

68cm×45cm

 

68cm×45cm

 

68cm×45cm

 

68cm×45cm

 

30cm×60cm

 

30cm×60cm

 

30cm×60cm

 

 

名家点评

 

笔锋劲健写清音

文/陈翔(南京市文化馆副馆长)

 

        今年5月开始,在南京美术广场举办的南京市文化馆干部业务技能展示活动,到12月底陆续展出南京市各区文化馆美术、书法、摄影业务干部以及当地书画摄影爱好者的艺术作品约1200余幅。各区文化馆的业务干部,对外承担了当地的活动组织,丰富了当地的文化活动;对内加强自我的艺术修养,创作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此次展览不仅较全面的反映了各区的书画摄影方面的现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艺术作品。

        雨花台区文化馆的崔存白老师为人谦和真诚,温文尔雅;行事平和谨严,细致入微。与之相处如沐春风。艺术是人的精神的写照,在他在山水画中就能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

       纵观崔老师的山水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气势雄伟博大。他的山水画构图善用高远法,崇山峻岭,层峦叠嶂,蜿蜒其势。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了“三远法”的说法,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分别以仰视、俯视、平视的视点来描绘景物。高远,就是“自山下仰山巅”,反映的是一种仰视所见的巍峨宏伟的山势。在《千户苗寨》中,完美的展现了他的这种构图技巧。07年,我们一起去贵州的千户苗寨采风,苗寨所处之地其实是一山包,高约百米,从寨门走到山顶也不过一个多小时。只不过苗寨的规模很大,密密麻麻的住着几百户人家,吊脚楼顺着山势而建,渐行渐高。崔老师把这种感觉巧妙的融入他的画作之中,用S形构图,穿插苍茫的云气,不仅表现了山势的雄伟,同时用建筑其上的苗寨暗喻了苗族人民的奋斗、开拓精神。《崂山雄姿》中,群山相拱,峭立挺拔。 “神窟仙居、灵异之府”的崂山,地处山东青岛,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道家、方士活动,经唐宋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明清仍繁盛不衰, 曾号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是我国道教一座名山。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构成。远看山峰参差不齐、面貌峥嵘,近观巨石嶙峋,千姿百态。画中两山相夹,连绵不绝,把人的视线引发开去,导向无限的空间。宗炳《画山水序》中论道:“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崔老师用有限之画面表现了浩渺之时空,阐述了“远”的意境。

        其次是笔法细致温雅。崔老师的画风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力求用笔缜密,表现细微,和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形成鲜明的对比。明沈周给他老师祝寿画的《庐山高图》是“细沈”画风的代表作,《皖南秋韵》画作有沈周细腻工整之趣,但又不失潇洒、酣畅的气势。现代山水大师黄宾虹说:“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容针,疏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疏而不离。”画面的构图左密右疏,左侧真可谓密不透风。笔法上,山石用长线勾勒,皴法上改长披麻为短披麻,间杂雨点皴,繁密无间,表现了皖南山间植被的茂密,房屋的造型方法和山石的方法一致,远看浑然一体,画面精准的捕捉了江南山水温润、秀致的感觉。《延安颂》采用三角形构图,延安宝塔高高的耸立于山顶之上,画面的下部有选择的用松树和桃树作前景,松树高洁挺拔,暗喻革命者得坚忍不拔的精神;桃树色彩绚烂,暗喻革命前景的灿烂美好。树向中间倾斜,一桥飞架,窑洞依山盘旋而上。在笔法上,山脊略事勾勒,以画云、水的“留白”手法处理,松树和桃树的树干也是同样的手法,这样的处理让画面充满了光感,与主题的表现正好吻合,暗喻着一个光明时代的到来。这幅画显示了作者在题材的理解,笔法的选择,构图的使用,意境的塑造上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

        再者水墨淋漓。《秋韵》这幅作品,取材湖北神农架。11月上旬去写生,天气已经较为寒冷,山顶上飘着微微的小雪,一片云雾茫茫。下山途中,个个唏嘘不已,但是香溪源景点前的一棵红艳如火的枫树引起了大家的一片惊呼之声,长枪大炮咔嚓咔嚓不绝于耳。此画中前景一树起伏轩昂,色彩艳丽,背景是一汪瀑布,从绝壁间飞流直下。作者娴熟的运用虚、实和黑、白的对比处理,以淡墨皴染两边的山石,挤出直泻冲下的瀑布。整幅画构图饱满,层次分明,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虚实相生。《溪山清韵图》简化了山石的描绘,山石在画面里仅占小小的一角,大面积的晕染,表现水的空灵、云的浮动,再加上直泄潭底的飞瀑,整幅画笔墨滋润,景物郁茂,气势宏大。在这一类的作品中,崔老师充分的展示了对水的驾驭能力。中国画又名水墨画,如同山无水不活,画作无水则死板。对水的运用是一个画家的基本功,“墨分五色”也好,“浓淡枯湿”也好,都和水有关。作画过程中一是水的份量的掌握,宣纸具有吸水的特性,水多了就会晕染开来,墨色会变淡,轮廓外形也受影响。二是水的干湿的掌握,国画中经常会用复笔或是积墨法描绘物体,经常要在将干未干之际进行。这个时间点的掌握也是很讲究的。“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可以说这类作品达到了气韵生动的境界。

      “笔锋劲健写清音”。南京在近现代绘画史上,举足轻重。“金陵八家”、徐悲鸿、傅抱石、刘海粟等大师辈出,受他们的影响,山水画的创作一直比较繁荣。但崔老师却能用劲健之笔,抒情山水之间;清音袅袅,淡泊名利之外。融“崇高”的人格理想与壮丽的大自然为一体,体现了一个画家的胸襟和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