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琴访谈: 关于汉服、书法与文学的对话_名家访谈_文狐网

名家访谈

张改琴访谈: 关于汉服、书法与文学的对话

57979次浏览(05-11)

 

著名书法家张改琴   采访:  方敏  秦锦丽

 

      张改琴简介: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理事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每吟古诗,便想到一尊古琴,一袭长襟宽袖的汉民族服装,它优雅大气、自信满满。在全社会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今天,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汉民族服装,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追忆。当代著名书法家张改琴先生,20多年一直在为汉民族服装的回归奔走。终于在近两年的两会上,她所提议案得到一片应声,让我们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近日《文狐网》编辑有幸到兰州张先生的家中拜访,与先生有了关于汉服、关于书法、关于文学的对话。

      文狐网:提起汉服,我们所理解的是:礼服褒衣博带、长服短衣宽袖。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在本世纪初,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 ,以汉服回归为出发点,发起了以复兴华夏文化为目的地一场文化复兴运动,各地汉服组织也在不断建立。对于民间的汉服运动您如何看?

       张改琴:首先我要规范一下汉服的概念。汉服,是指汉民族服装,不是汉朝的服装。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上至帝王官员,下至布衣百姓都有规范性很强的服饰体系,反映着当时的文化特征和审美倾向。这种传统和做法一直延续到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国以后设计的中山装。在民族大统一中,各少数民族都保持了各自的服饰文化传统,且很注重保护和发扬。每逢节假日、重要会议都着盛装出席,非常醒目。唯独占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族却完全丢掉了自己的传统服饰,全盘西化。甚至在物质极大丰富、经济实力雄厚的今天,人们去国外旅游时疯狂购物,总觉得国外的服饰及东西比本国的好,这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缺失,是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缺乏,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呼唤汉服回归,重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现时代是非常必要的。习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汉服运动,不仅需要官方的重视和引领,也需要民间的认识和推动。我个人认为,所有的事,只要是正确的,不论民间还是官方,只要有组织牵头这是好事,只有一帮人做,才有意义,才有力量,所以各地政府对民间汉服组织,应给予一定扶持、重视、保护和引领。
 
      文狐网:在“汉服”运动的群体中,我们看到的面孔似乎更多是的青年人。您已过耳顺之年,但您在两会上,多次提交关于 “汉服”的提案,您是在为汉族人能穿上标志性的民族服装鼓与呼,并且不遗余力。可以为我们谈谈您对汉民族标志性传统服饰的理解吗?

       张改琴:人类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中,“衣”排第一,说明穿衣很重要,人与人的接触,第一眼看到的是服装,无论什么场合,服装的标示最明显。不仅映衬着人的气质、状态,也透出一个人的文化和出身背景。

      古代我们汉民族的服装是全世界最美丽的服装,以至日本、韩国、朝鲜等国最早学习和借鉴后,发展为和服、韩服及朝鲜族服饰,风格至今保存了下来,成为他们国家和民族的服装标志。而我们自己却在历史传承中断,日常服饰五花八门,没有汉民族服饰特征、很遗憾。标志服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具有荣耀感、权威性,也具约束和监督性质。譬如过去分等级而制的官服,今天的军队服、警察服、法官服等,公共场合,衣者的言行无形受到自我约束,否则会受到公众的指责。放大到一个民族,标志性服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富强、兴旺和发达的重要标志,一方面体现着文化背景,别一方面也体现着人生价值观,发展民族服饰,确实很有必要。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本人一直关注和支持这个事儿,20多年来从省政协会到全国政协会,我一直在递交《关于确定汉族标准服饰的提案》。当时无一人响应,但我从不气馁,每次每年都提,直到2012年全国政协会上终于有了回应,近两年引起了广泛关注,这就证明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现在有一部分青少年喜欢汉服,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很好的势头。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少喜欢、参与并推崇,更证明这件事的必要性和发展前景的乐观性。我非常支持并会力所能及地去做一些事。
 
      文狐网:汉服运动是非官方的文化运动。从倡导复兴之日开始便伴随着正反两方的争议存在着。时下,全国各地的“汉服”现象方兴未艾。您作为汉民族标志性服装的倡导者,您对汉服运动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张改琴:当今世界文化融合日益强烈,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特有品性,使其不被同化、消解的任务紧迫而严峻。多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绘画、戏剧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开发,政府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民族服饰发展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建议应将传承、研究和发展汉民族服饰尽快列入议事日程。光有年轻人热情地呼吁还不够,各个层面领导应该起引导和倡导作用。 

       建议由国家层面的权威机构设计、规范、制订、发布汉民族的服饰,并加以推广和普及,以此来彰显中华文化的主体特性,展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体现发展兴盛的国家形象,以自己特有的姿态展示于当今世界。服装设计和生产单位也要有这方面的担当和责任意识,要深入生活,深入民间,调查研究,综合研究汉服在各个朝代的特点,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设计和生产出符合现代生活、适应大众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在不同场合穿着的服饰。

       如果汉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由权威机构制订式样并发布、推广、使用,必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可以展示当代中国的大国形象,给国人以一种服饰上的独特标示,从而对保护、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抵御外来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消解起到积极的作用;必然会带动中国纺织、印染、传统服饰材料(如中国传统丝绸等)的制造和普及,从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和打造我国服饰的国际、国内品牌、名牌,进而扩大对外贸易,提升民族特有产业经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可开发与之相关的众多系列的旅游产品,为发展国际旅游增加新靓点;可以发展、拓宽就业渠道,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劳动力投身于汉服的制作当中,形成新兴的产业;可以使一些民族传统艺术、工艺(如刺绣、民族服装配饰等)具备更多的实用价值,使民族文化遗产在实用中得以保护,在产业化进程中得以发展,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开辟一条充满活力的崭新路径。这样一来,汉服还可以直接影响中国一些故有民族习俗、风俗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容。

      文狐网:您是当代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在创作之余,仍不忘推动提高书法普及与教育工作,发起成立了非公募的“改琴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恳请谈谈您发起这个基金会的初衷和设想。

       张改琴:陇原大地,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说经济欠发达,但文化一点也不落后于南方省份,尤其是甘肃的陇南、天水、庆阳、平凉等地,连同普通老百姓都喜欢书画,农村几乎家家中堂悬挂书法字画。民间有这样得天独后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土壤,我们就应该深入地去发掘、发扬和发展。这就是我建立书法教育奖励基金会的初衷。但是做起来很难,毕竟是小领域,投资的人少,队伍又大。而我们真正出类拔萃能在全国叫得很响的书法家较少,所以重在教育上投入,我重点是想培育一批中小学书法老师。2013年教育部已下发通知书法进课堂,书法从小学学起,但师资力量明显薄弱,首先需解决的是师资问题,利用基金会,逐步培养中小学书法教师。基金会去年成立以来,我们配合西北师大培训了160名农村小学书法教师。今年4月22日在庆阳环县第五中学挂了牌子,并召集全县100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下一步再开展另一个县的培训,以此逐步去解决、带动和推动。

      文狐网:当代社会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很多,但被人记住的书画家却是少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女性从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较高的艺术才情。但女书画家相对男性书画家来说,仍处弱势地位。您认为这种现象正常吗?当代女书画家的创作和男书画家有什么样的不同之处?

      张改琴:女书画家比男书画家处于弱势,这确是事实。我认为这种现象也很正常。首先历史原因,几千年封建文化压制了妇女的发展。再是社会原因,社会上多少存在重男轻女传统习俗,对女人从事高雅或高难度的追求不很赞成和支持。其次是女人自身原因,自从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提出女性解放、男女平等后,一部分女人自尊自爱追求自我奋斗,创造出自身价值;一部分女人呢,还是不重视自身知识的积累和修养的提高,不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喜欢钻研深层次的艺术。社会风气如此,各行各业如此,书画界如此。所以整体水平来说,女书画家逊色于男书画家。当然女书法家出萃拔类的也不少。

       文狐网:您是中国书协副主席,又是位女性,已达到了无数艺术家景仰的高度,人说书法艺术拼的是学养,可否谈谈您的书法艺术成就与文学等相关修养的关系以及对书法的自我期许?

       张改琴:人的修养多数来自后天的教育,其中文学熏陶是一部分。而文字又离不开书法。书法是唯一的世界文字艺术。也是中国荣列世界三大艺术门类之一。学书法,离不开文学。我一直比较注重读古典,我觉得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不光是书法,绘画、文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都要去学,通过学习,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创作激情。俗语所言“江郎才尽”,实非才尽,是因充电不够而缺少创作底蕴了。要保持艺术创作活力和冲动,就必须长期地不断地充实自己。艺术的各个门类相通,书法与文学既有相似处,又具独立性,在知识积累的同时,需在各自的专业领域苦心钻研、勤于实践。

       张改琴先生花甲有余,仍惜时如金,不上网,也不玩微信,案头除了陈设文房四宝外,码放着厚厚的一摞四书五经,每天抄写一两章经典是她的必修课。只见她端坐于洒满阳光的书房里,衣着朴素,穿一双老母亲做的绣花拖鞋,温婉而气定神闲。房间里除了书香、墨香、花香,还散发着一个传统才德女子释放出的淡淡的馨香之气、宁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