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古老民族的深情吟唱 _文学漫笔_文狐网

为古老民族的深情吟唱

傅玉丽|2407次浏览|个人主页

 
——评姚瑶主创的诗画集《纯粹西江》

    
       最初翻开由南方电网公司姚瑶主创的诗画集《纯粹西江》时,未及阅读文字,我先被书中的照片打动了,尤其是书后部的一幅:一幅阿浓苗寨特色小吃的画面,上面苗族的木屋楼下廊沿上,在挂满的金黄玉米、鲜红辣椒之外,一条条熏得发黑油亮的苗寨老腊肉、一挂挂苗寨香肠一下就撞入了我的眼睛,让我的嘴里顿时生出津液。在几个游人的背影之前,挡住的还有苗寨姊妹饭、苗寨烤糍粑、苗寨小土豆、苗寨土豆粑等,未见食品,仅是那些牌子已让我心中激动起来,口涎流出,嗅到了久违了的家乡味道。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贵州,出生在那里。一直以来,贵州都是我的故乡。而在外地多年的生活让我远离了故乡,此时的画面冲撞得我心脏一阵巨烈跳动,一股熟悉与忧伤直抵心怀。
      所以这部书还没读,先翻了照片来看,大山、森林、村寨、身着苗族服饰的男女青年……牵住了我的目光。而再将书中诗章读下来,又感觉心被牵住了——被拴在了西江。贵州省凯里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这位著名作家,以自己的笔,写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悲怆,更写了一个古老民族今天的幸福。这本诗画集《纯粹西江》无疑将成为探究、追索西江苗族文化与历史的最好情感注解。
       在西南贵州省,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市,在距凯里市35公里的雷山县,由于千户西江苗寨的存在,这支苗族的历史在此得到了最为纯粹的展示。面对黔东南大山之中的这个村寨,作家心潮激动,无以入眠。
       这是自己同胞的村寨啊,她坐于大山之怀,坐于白水河畔,绿意葱茏、百鸟啼鸣,在淡淡炊烟的上升中,与世无争、安静恬然,似乎像是被时间遗忘了一般。
       可她又是多么特殊的一座村寨,10多个自然村寨,一个村挨着一个,密密麻麻,彼此依靠,形同手足。在那里,少女们服装上银饰叮当、男人们手中的芦苼长长,跳起舞来,六支管弦如股股热流,直抵肺腑。唱起歌来,声声激荡着祖先千年的传说与希望。
       作家一次次被这里的歌声吸引,被这里的传说吸引,被这里的风俗吸引……在一年的时间里,跑遍了西江村寨的角角落落。随着了解的深入,作家的情感不可抑制地爆发出来——在这里,不仅为惊叹,更为敬佩,苗族的苦难与不屈、苗族的忍耐与倔强、苗族的勇敢与坚韧,在作家诗中沽沽流出,激烈、不羁的情感似白水河的流淌,穿西江而行,将这支苗族后裔漫长、坎坷、崎岖、无奈、勇敢、抗争、欢乐、自在的战争历史、迁徙历史给予了追忆与回想,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这支苗族百姓生存、生命的代价和崇高。
       作家从西江的传说入手,将五千年前,西江苗族始祖蚩尤当年金戈铁马大战黄帝,败后割下的头还怒目园睁,至死不屈,即使身首异处的惨烈、悲壮。以及在胜为王败为寇,被迫西迁、南迁,被迫隐入大山之中,直至到达黔东南西江生存、发展的一路旅程进行了回顾。
面对这段历史,作家在感叹,在歌吟。
       黔东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居住较多的地区。这支苗族退于大山,隐身其间,最终在黔东南找到了归宿,也许是一个偶然,也许是一次无奈。可今天看来,这些都成了宿命,这宿命成就了她们的民族血脉保存与繁衍。在高高的云贵高原,在雷山县,在这天高皇帝远之地,虽然当初路途遥遥,人迹罕至,虫蛇漫生,条件艰苦,可这些更有利于她们的生存与生活。尽管土地不富饶,能够住下来就是胜利,能活下去就是希望。而这一住就是数千年啊。
       对这段苗族的历史,作家满怀同情与感慨,激情飞扬,纵笔四方,将苗族精神图腾的记忆一一抒写而来。对于当代人走近西江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与推介,为亲近西江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而黔东南,有山有水,山环水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西江苗寨依靠白水河,在群山之间的夹缝隙中挣扎、生存着。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辆滚滚向前,虽然长期以来,由于山峦阻融、路途迢迢、相对封闭,却为这一支苗族的生存提供了最好的保护与屏障。使在这里的千年来的生存得以确保和延续,成就了现在这支苗族的文化历史博物馆,成为了游人的向往,更成为国家民族研究的第一手活资料。
       面对村寨周围的梯田层层、村中的风雨桥、吊脚楼;面对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村民传唱的古歌、吹响的芦芦;面对挂在墙上的牛头;再面对她们的纵情歌舞与纵情豪饮……作家走近西江,瞬间已被西江带走了灵魂。他一遍遍地抚摸着西江的历史,在文字中,为这个古老、悲壮民族的经历而感叹,也为这个古老民族的风俗而吸引,在作家面前,西江历史悲惨而怆痛,西江的景色却又是如此秀丽、多姿,仿佛仙境,也许上天也在同情、眷顾着这个不屈的民族,当年的困苦、遥远,如今却成为最原生态的风景,使这个民族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熣璨明珠。
      一桶糯米酒、一锅酸汤鱼、一杯银球茶、一根老烟刀(老腊肉)……在作家眼里,西江的点点滴滴,无声或有声,饮食或歌唱,都是苗族兄弟姐妹最浓烈的乡愁与思念,都是游子对母亲的追忆,更是当初迁徙之路上是温暖的味道与印迹。不仅养育了她们的胃,更延续了她们一代代深入骨髓与血液的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
       虽然失败而逃,被迫迁徙,可路上却一直怀抱着强烈的生存愿望与远古的记忆。白水河、风雨桥、吊脚楼、古歌……在这里,作家无时不能看到流淌的乡愁与前世情歌的回响。而古歌声声,却是民族历史的传承与继续,吊脚楼依山而建,她们永远保留着祖先的做法和风俗、习惯,将一腔心事也置于楼中,听风听雨,渡过漫漫岁月。
       在西江,作家无法不醉,无法不歌。以短诗吟唱,已不能充分释情达意。唯有长诗,满腹的情绪、满眼的泪光、满腔的感慨才能一一释放。而如此的长诗写作,并非只有才华就能成就,而是一种气势与情怀的持续。一年时间的漫长采访,无数苗族同胞的采访,近距离走近的西江已不似游人的浮光掠影,而是把自己深深沉浸在了西江的历史烟云之中,随之经历战争的酷烈、战败的不屈、迁徙的困苦,进而随之在长久的迁徙中体味着依然保留着的祖先遗风和精神、感受着她们一路的生存与命运。使西江苗寨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多元性文化中的一支,透射出别样的光芒。
       虽然没有到过西江——可看了此书,心飞到了西江。就仿佛已在西江漫游了一番,对西江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感受到了初步直观的认识。不禁为西江的历史折服,更为西江的文化、美景吸引,这真是纯粹西江的纵情抒写,也为我们西江纯粹的漫游。
       相信如我一般,没有到过西江之人,已经可以用这本书游历、抵达西江了。而游历过西江的人,也可以用这本书更深入地理解、关注西江。因为作家已经用他的这本诗画集,为我们指引了西江的纵深景色——从历史、从民俗、从风景、从传承……让西江立体、妖娆而丰满。我以为这是当前抒写西江最具风情的篇章,无疑将成为西江苗寨文化建设中的一张闪亮名片。
       诗是情感表达的最佳体裁,而长诗却有着严格的要求。这要求就是情感的一以贯之、笔力的一泄千里,与长篇小说一样。书中的四个章节,《西江传说》《西江秀美》《西江纯粹》《西江天下》,各章情绪都是饱满如初,难掩激情,气氛浓郁,绕梁三日,作家对西江的历史深处的兴奋点和关注点贯穿全诗。这让我不禁想起姚瑶在他的另一本诗集《芦笙吹响的地方》中,曾写过的《行走苗寨》一诗:如果愿意,我会一辈子不走出苗寨,在那里娶妻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月亮就够了。而在《西江,西江》一诗中,作家写道:蚩尤弹落的一滴眼泪,便成了白水河亘古的流淌……这些诗章与本诗画集真为相互映证,足以见出作家是一个心中有挚爱,怀里有真情,深深热恋着这块热土,将这块土地与自己内心相连,与自己的向往融于一体的人。这种对苗族——这个古老民族特有喜爱与敬意的抒写着实让人感动。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