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_文学漫笔_文狐网

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

贺绍俊|7741次浏览|个人主页

 

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
 
——读汪一洋的长篇小说《国脉:谁寄锦书来》
文/贺绍俊

 

       汪一洋的《国脉:谁寄锦书来》是一部以上海邮政工会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一同考入上海邮局的三个年轻人为故事的主人以,他们三个邮政人,也是三个好兄弟和好工友,共同串起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上海邮政工人运动的风云际会。小说既有展示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宏大叙事,也有表现个人情感世界的细微描写,既有大,也有小;既有国,也有家,作者站在当代的立场上,将大与小、国与家有机地连为一体,体现出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
       汪一洋在写这部小说时就有明确的主题诉求,正如她选择了“国脉”作为小说书名一样,她是要通过这部小说来反映中国邮政的发展史。“国脉”取自周恩来总理为中国邮政的一句题词:“传邮万里,国脉所系!”邮政与国运和民生都有着密切关系,汪一洋是带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进行写作的。中国邮政如果从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国家邮政算起,也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汪一洋为写这部小说对中国邮政史作了详细的了解。小说也勾勒出中国邮政的发展轨迹。在国家开办官方邮政之前,中国境内由民间兴办的民信局早已是红红火火了。据说最早的民信局可以追溯到明代永乐年间,民信局的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到清代光绪年间,全国已有数千个民信局。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方执一就是出身于信局世家。方家祖先在上海创办了心一信局,营业范围拓展到江浙,曾经是行业中的翘楚。但自从有了官办的邮政之后,民信局的日子难以为继。心一信局凭借强大的实力勉强维持到了民国时期。但方执一知道民信局的大势已去,毅然去报考了上海邮局。从民信局到大清邮政,再到中华邮政,我们看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的步履沉重。但正如方执一的爷爷对三个年轻人的叮嘱:“世界,是你们的;时代,是你们的!”三个刚刚成为邮政人的年轻人从此就将个人的命运与邮政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中国邮政史上的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被写进了小说之中。如在五卅惨案后,上海邮局的工人们自发地进行募捐,支持罢工工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上海邮局的工会。一群年轻人,经常聚集在方家客厅,他们谈理想,也互相传递爱情,但五卅惨案这一天,他们都走上了街头,从此他们就成为了革命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邮政和工会的大大小小的事件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作者挑选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编织进了故事情节之中,比如“九一八”之后,为抵抗伪满洲政府,组织东北邮政员工撤退进关。又如在淞沪会战中组织邮工童子军和邮工救护队支援十九路军抗日,为巩固邮基而进行的罢工活动取得胜利。不仅如此,汪一洋还直接以当年上海邮政工会涌现出的杰出领导人作为小说主人公秦鸿瑞的原型,更增加的小说的历史真实感。
        汪一洋的家国情怀不仅仅体现在她对国家命运的书写上,也体现在她对个人小家庭的钟情上。“国”是由无数个小家组成的,“国”是为了护佑小家的幸福而存在的。这应该就是汪一洋的家国情怀。比如她写到主人公秦鸿瑞一生都要为工人阶级而奋斗的大我胸怀,同时也强调他看重小家的幸福。这是秦鸿瑞对与他共同从事工会工作的黍黛珊说的话:“人毕竟是人,为国家也要为自己的小家。除了工作,也要有生活。我希望你,能找到属于你的幸福。”不妨将这句话看作是汪一洋写作这部小说的另一主题,她要为小说中的每一位年轻人的找到他们各自的幸福。因此在反映中国邮政史这一与国脉相连的故事线之外,汪一洋还设置了反映年轻人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另一条故事线。两条线相互呼应,形成合力,一起推波助澜使国脉的主题更为完整。追求个人爱情和幸福的故事同样从方家客厅开始。年轻人在这里相聚时,他们的青春就会碰撞出火花。比如小说一开始写到三位年轻人考上邮政人后一起在方家客厅相聚时,汪一洋就把大量笔墨放在写秦鸿瑞、郑开先见到方执一美丽大方的妹妹方念一之后,男女双方微妙的心理变化。事实上,年轻人见到心仪的异性,会有情感的冲动,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美好的。汪一洋一定是秉持这样的人生观,她写黎黛珊第一次出场时,就特意用“眼睛”作为这一节的小标题,因为“一双眼睛是整张面孔的灵魂”。黎黛珊此时已是中共地下党员,她来方家客厅的目的是要做革命工作,但这仍挡不住眼睛的诱惑。第一次见到黎黛珊的秦鸿瑞更是被她所吸引,“一双眼睛一瞬不瞬地紧盯着黎黛珊,每每望得痴了过去——民间怎会有如此聪慧如此洒脱如此魅力四射的女子?”小说中的几位年轻人相互倾慕,又暗生忌妒,而最终他们基本上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爱的归宿。小说最后再一次回到方家客厅,两条故事线也汇合在一起达到了高潮。曾经因失恋而自杀的娇小姐方念一经过延安的洗礼成为了一个能够为国家命运担当的共产党员,她回来既带着党的任务在身,同时她也带来了爱情的收获。
        我强调这部小说表达的是一个现代女性的家国情怀。就在于汪一洋能够站在今天的思想高度处理历史的复杂性,以一种代表现代理念的价值观去塑造人物。小说所写的历史是中国政治斗争最为尖锐激烈的时段,如何评价似乎都有一些政治的定论。比如当时的工会活动就错综复杂,既有共产党领导的工会活动(后来是由地下党组织),也有国民党领导的工会活动,还有江湖帮派支持的工会活动。过去我们将不是共产党领导的工会统称为黄色工会,在过去严苛的历史教科书中,邮政工会也只能算是黄色工会了。小说里的帮会大亨申先生显然是以杜月笙为原型的。难得的是,汪一洋没有被过去历史定论所左右,能够以客观公允的立场去还原邮政工会和申先生在纷纭复杂的历史场景中的真相。汪一洋的现代理念特别体现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小说塑造了好几位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如方念一、黎黛珊、申美若、沈丹晨、罗锦琇等,这些女性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了自己的爱情,虽然结局不同,但追求精神的自由却是共同的。这显然是一种现代女性主义的理念。但汪一洋的理念并非激进地与男性采取对立的姿态而是从中国现实出发经过修正的将男性纳入同一阵营的姿态。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沈丹晨和罗锦琇这两个人物身上。沈丹晨能够正确处理自己的爱人秦鸿宇与申美若的关系,是因为她认为:“真正爱一个人,是为他的幸福着想,以他的幸福为幸福,以他的快乐为快乐,而不是以爱的名义把他绑架在自己身边。”罗锦琇在沈丹晨的启发下,也给丈夫秦鸿瑞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愿意给他自由去寻找真正的幸福。当然,结局是美好的。秦鸿瑞看到这封信后既感动又愧疚,他毅然决定马上去找罗锦琇,因为他知道他的幸福就在她那里。但掩上书页,回到现实,我多少还是怀疑现实是否有这么美好。但愿汪一洋的女性观能给我们带来希望。(贺绍俊,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