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情感驿站

首页 > 散文 > 情感驿站

一个唐朝女子远去的背影

作者:紫蝶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022      更新:2014-10-09
文/柴蝶

当我起身走近文成公主的时候,时光已经阻隔了一千三百多年。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秋季,我沿着当年文成公主出嫁吐蕃的唐蕃古道,也即今天的青藏公路走了一趟青海、西藏。整整的一个月时间,我的思绪被一个女子远去的背影牵系着。从西宁到玉树,从山南到拉萨,从那曲到江孜……似乎每一方山水都留有她的足迹,每一个寺庙都遇到她温婉的微笑,每一个传说都晃动着她的身影……我们都是大唐的子民,我们的唇齿之间,还残存着千年之前的大唐口音,因此,每一次对她的发现,都令我倍感亲切和敬意。
穿越漫漫的时光隧道,公主,我仿佛随你走进了当年那高堂阔殿、金杯玉盏的大唐皇宫。那时的你是怎样的快乐无忧呵!身集万千宠爱,长就丰姿绰约的身材,眉黛叠翠,笑厣如花,在父母膝下承欢,被无数宫女侍候。闲时在宫中弹琴赋诗 ,在书房里苦读圣贤,到佛堂里祈祷,在后花园里嘻戏。梦里是在花丛中追逐的蝴蝶,是不知哪一天出现的王子多情的明眸……

有谁想到,一宗蕴含着历史使命的政治联婚会把你的命运彻底改写。唐贞观八年间的盛世长安,到处是一片人烟鼎沸、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没有人注意到一支来自万里之遥的吐蕃王国的求婚队伍。其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不仅战胜了外强内敌,而且把周围诸部落兼并,这是吐蕃有史以来疆域最大的时期。深具雄才武略的松赞干布,以饱满的热情致力于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其睿智的目光早已越过青藏高原投向了国势如日中天的唐朝。
我不知道,一千三百年前的那天,你是否愁眉深锁,几度辗转难眠?毕竟,只是温室里长大的一朵娇弱的花朵呵。远嫁万里,今生何日再见爹娘的龙颜?那远在天际的雪域之国,何处可觅佛家三宝的依托之地?你闻得惯酥油呛人的气味吗?你咽得下那干巴巴的糍耙吗?你抵御得了那里的高寒和缺氧吗?还有那个素求谋面的男人,该如何放心将今生的幸福交托?
只是,作为大唐皇帝宗室的女儿,你又是如此的深谙世情善解人意。你读得懂父皇因为边境战事而终日阴郁的一脸愁绪,你理解边境黎民因为纷飞的战火而颠沛流离的苦况,你同样感受得到吐蕃来使求婚时脸上殷殷的诚意与期盼……
七年后的那辆凤撵注定要从长安的深宫里走出来,帘底,是一位高贵而纤弱的唐朝女子。亲人折柳相送,护驾鄯城(今日的西宁),在这里再尝一道汉家的饭菜,再穿一次汉族的霓裳,此去便是遥遥关山万里重。是该把父皇送来的日月宝镜摔碎了,这可望而不可及的故乡亲人的容颜,岂不是徒添悲情之物?只是,明眸里思乡的泪水呵,却禁不住如断线的珍珠串串泻落,公主曾经驻足的青海湖畔,据说河水自此呜咽着倒向西流……
公元634年那次历史性的会面就这样被载入了千秋史册。
在黄河之源的柏海,一个吐蕃的英雄在暮色中骑着战马疾驰而来,一个大唐盛世的女子沾着一路的风尘渐次走近,这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相遇,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的会晤。时年二十五岁的一代赞普松赞干布,为着心仪已久的大唐公主,不惜星夜兼程,千里迢迢赶赴柏海相迎。他鹰隼般有力的目光蕴含着睿智,宽厚强健的体魄透着称雄四方的威仪,而谈吐之间流露的温和与热情又使他平添了一份儒雅之气。公主流尽了泪水的明眸在柏海的黄昏终于闪烁出一缕明媚的光亮。或许,在历尽了这一路跋涉的千辛万苦之后,幸福的灯盏正在前面高挂着?

从长安到拉萨,将近两年的时间。无法想像最初的艰辛。这支庞大的人马沿着星球的屋脊迤逦而行, 其漫长的孤旅几乎穿越了整个亚洲大陆。
西藏的藏民终于迎来了他们美丽的王后,万千条哈达把浓浓的敬意投向了公主。布拉达宫的朱门为这位大唐女子热情地敞开着。这座足以称雄于世界建筑之林的辉煌的宫殿,据说便是松赞干布当年为迎娶文成公主营造的。这个具有雄才武略而又不乏温婉细腻的一代赞普,还特意按唐朝的式样和风格为公主修建了小昭寺,其正门面向东方的长安。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当我屏息静气地厕身入内,透过那叠积着历史烟尘的曲折优美的窗棱,反展如飞的大屋顶,对开的窄门,檐下的斗拱,依稀还可感受到赞普当年绵绵的爱意。我想,当年初到雪域的文成公主在那一刻是否惊疑梦回唐朝?
一生的栖居就在这荒鸿遍野的雪域之国卜定了。我想,对于一个至情至情的女人而言,还有什么比爱更能滋润她的心灵,更能坚定她留下来的信念呢?吐蕃王没法表达上苍对自己的恩赐,他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用战马驮着自己心爱的女人,游走在吐蕃辽阔的疆域,让公主感受大地的期待。在藏文化发源地的雅隆河畔,英雄细数藏文化的源远流长,侃侃而谈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坦陈了目前吐蕃亟待发展的种种,还谈到了对汉文化由衷的向往……是一代枭雄,却心系苍生;是万人之君,却又如此虚怀若谷。公主对英雄的爱意更添了深深的钦佩。还需要犹豫什么呢?这片百废待兴的土地,正等待着自己的参与……
文成公主随身带来的十二岁释迦佛像开始供奉在小昭寺,从此藏传佛教的香火在西藏缭绕不绝,佛祖永恒的微笑澄明了一代又一代信徒的心灯。其实,文成公主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盏文明的灯盏,点燃了一千三百年前的吐蕃因为高原的阻隔而造成的封闭和落后的状态呢?
文成公主入藏,陆续输入了唐朝的冶金、家具制造、纺织、建筑、制陶、碾米、酿酒、造纸、制墨等技术。至今日喀则的铜匠还奉文成公主为他们的祖师。她教他们耕翻土地,推行历法;她把随身带来的医书医疗器械交给藏医,把佛经佛像送给寺庙的喇嘛,把精致的手工艺品送给藏族的姑娘;幽幽的酥油灯下,她亲自为藏妪传授纺织、刺绣的手艺;为了更好地了解汉族文化,文成公主还力促赞普派遣吐蕃贵族的子弟前往唐朝攻读汉文经典著作;在桑耶寺的壁画前,我还看见高贵的公主高挽着发髻,粗衣麻布,单膝跪地,右手指着面前的勘舆图表,双目凝神注视,利用阴阳五行法探测着大昭寺该座落的方位……
仿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吐蕃的历史从此迎来了一次规模颇大的汉文化输入。经年之后,松赞干布目睹他的王国正日复一日地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变化:蛮荒的田园出现了纵横的阡陌,交错的沟渠,中原的谷种在雪域的土地上吐穗,唐卡、氆氇、毡垫等工艺品开始以吐蕃的名义扬名于天下。吐蕃的上层社会从此抛弃了住帐篷的习惯,改住房屋,贵族身上华丽的绸缎替代了原来单调的毛皮衣料。家家户户,门前经幡飘拂,室内奶茶芬芳。佛堂之内,晨唱袅袅。开阔的田野上,美丽的麦子和青稞在风中摇曳……
日子就这样变得美丽和丰润起来了。当年纤弱的大唐公主,已经被高原的阳光浸润得黝黑而壮实。与其说她是吐蕃国的王后,倒不如把她看作是一只吐丝的春茧,默默地向吐蕃大地奉献着她广博的爱意。在她的身后,离不开松赞干布紧紧相随的身影和一往情深的目光。在世纪未的今天,站在当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驻足流连过的雅隆河谷,我不止一次地想,在松赞干布戎马倥偬的生涯中,有那一次的战绩比他成功地迎娶文成公主更为辉煌和显赫呢?
只是,美好的日子似乎总是来得太短。公元650年,吐蕃王朝的一代明君、唐朝的附马都尉松赞干布,在与公主共度了十年琴瑟相谐的融洽岁月之后,终于驾御西去。其时的吐蕃与大唐,恰又狼烟四起。幸福的灯盏熄灭了,美好的愿望挡不住边境已经点燃的战火。遥望东方,公主,你曾经有过怎样的愁肠百结?你为什么不告假还乡,为什么还在苦苦守候?在走向你的途中,我曾经一次又次地追问着你,然而,在渐次深入你的过程中,我自觉已经慢慢地读懂了你。是的,你注定只能这样寂寞地坚守着。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有你美好的回忆,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曾洒下你辛劳的汗水,英雄造福黎民的抱负还在,藏民的殷殷期盼犹存,这里长眠着你的爱人,而你,已不仅仅是属于大唐的公主,你是吐蕃王深爱的女人,是藏族人民敬重的王后,多少年来,你已经把自己溶入了拉萨平原博大、温暖而有力的怀抱中……
在坚守了漫漫三十年的岁月之后,文成公主死在烽烟弥漫的吐蕃大唐对战之时。那些淳朴善良的子民把她安葬在松赞干布的身边。公主逝世后,吐蕃史书一反不记载后妃的死丧和葬仪的惯例,将文成公主载入史册,以示对这位全身心为吐蕃人民谋福利的王后的怀念。公主的塑像和松赞干布、赤尊公主(松赞干布娶的尼泊尔公主)一同被供奉在藏传佛教各院的显著位置上,接受万民的朝拜。公主当年亲自种植的杨柳,更有一代又一代的喇嘛轮流值班浇水,期望它永远昂然挺立。公主的事迹从此走进了藏族的曲艺、诗歌和传说中,成了一个永恒的神……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当我游走在西藏的大地上,似乎依然听到流水在为她歌唱,山川在为她祝福,听听一首藏族民歌唱出的无限深情吧: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
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补记:公元七至九世纪期间,吐蕃第三代王赤祖赞德执政,派遣使团赴唐请盟。公元708年,唐中宗的宗室女儿金城公主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走过的足迹,出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公元823年,吐蕃与大唐在拉萨大昭寺前设唐番会盟碑。双方息战言和,从此,唐蕃纷争基本结束。汉蕃两国的情谊就这样涓涓流淌了十二个世纪……)
评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