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家国情怀

首页 > 散文 > 家国情怀

德宏:南方丝绸之路的诗和远方

作者:孙晓荔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48834      更新:2023-07-05

     公元前278年,一阵来自楚国的慌乱的马蹄声,踏开了彩云之南的繁枝茂叶,楚将庄蹻欣喜若狂——这是怎样美丽肥沃的热土地啊!这片热土,是庄蹻将军首次为中原地区的人们打开的锦囊。越过崎岖的山路,拨开繁茂的崇林,蹚过无数的溪流,他看到了纵横的峰谷、回旋的川流、盛开的鲜花、丰美的果实、开屏的孔雀……

       秦始皇首开五尺道,从此经昭通出德宏直抵印度和中东的一条神奇的蜀身毒道应运而生,成为南方丝绸之路伸向南亚、东南亚的一道优美的弧。一队队马帮的铃声,就这样悠悠地穿越了千年。

       南方丝绸之路的传奇里,翻卷着滚滚的历史风云。逶迤盘桓的山路,宁静的山间,回荡着悠远的马铃声声,那从远古至今延续的原住民血脉文化,那包孕着许多民族群体的多元文化,那凝重多彩的宗教文化,随着热乎乎的马背,穿来带去,一条条多彩的民族文化走廊,走出高原,延伸至很远的远方……

     

德宏:南方丝绸之路的诗和远方                               

 文/孙晓荔   

  

       6月暑夏,梅雨时节。我们驱车前往滇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高速公路悠悠畅达,经过大理永平之后,穿越高黎贡山的一个又一个公路隧道,山野清香的空气扑鼻而来。巍峨的大山以那坚实的臂膀、温暖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车辆。纵目车窗外,植被丰茂,云雾缭绕,鸟雀翻飞,一派勃勃生机。

       历史是流逝的昨天,今天是明天的历史。蕴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诸多文明密码和文化烙印的南方丝绸之路,随着时光的流逝,隐退在岁月的卷轴里;脚下这条延伸至印缅泰的高速公路,正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书写的通向诗和远方的康庄大道!

        新时代的今天,又一条高铁长龙正在兴建中……

 

 大瑞铁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传奇演绎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碧波荡漾……”

       越接近那个“美丽的地方”,这支传唱多年的歌优美的旋律就不断萦绕在耳畔。仰望嵯峨的高黎贡山,正在修建的大瑞(大理—瑞丽)铁路在葱茏的绿树枝叶之间若隐若现。车子渐渐驶向海拔较低的平原,天空瞬间开阔起来,蓝天白云下,哦,勐巴娜西!勐巴娜西——“美丽神奇的世外桃源”芒市——一座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城市渐渐呈现在眼底!这座城市充满浓郁的东南亚风情,棕榈树遍地,其间也有芒果树、桂圆树等;这里的佛塔、金塔在鳞次栉比的楼群和随风摇曳的碧树之间隐约可见,不出国门,就能感受浓郁的异国风情。

       查阅有关资料我了解到: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芒市,古为滇越乘象国,城市年龄2500岁。南与缅甸联邦共和国接壤,国境线长68.3公里,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要塞和中国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也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三大通道出入境的必经之地。这里以傣族、景颇族为主,同时还有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是一座集多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建筑、生活习俗等为一体的城市。

 

高黎贡山铁路隧道建设工地

 

     “一只孔雀飞到榕树上,恩人哦就是共产党。傣族地方有了您,啊遍地花开朵朵香……”

       设想有一天,我们乘坐着通往勐巴娜西和南亚、东南亚的舒适的高铁列车,是那样开心幸福。而今,这条铁路的建设情况如何?带着万众所望,我们把镜头拉到正在建设中、通往高黎贡山下美丽的勐巴娜西的大瑞铁路。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地处祖国大西南的云南,想要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必须交通先行,打通走出东南亚地域上的阻隔。正在施工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大瑞铁路,正是“一带一路”泛亚铁路西线中缅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中心,重塑“南方丝绸古路”至关重要。而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又成为大瑞铁路建成通车最为关键的一环。

       高黎贡山地处怒江大峡谷,坐落于怒江西岸,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及板块俯冲而形成的缝合线地带,是著名的深大断裂纵谷区。山高坡陡切割深,垂直高差达4000米以上,形成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世界自然博物馆”“生命的避难所”“野生动物的乐园”“哺乳类动物祖先的发源地”“东亚植物区系的摇篮”“人类的双面书架”等美誉。

       2015年,中铁隧道局一群勇敢智慧的建设者们远离家乡来到这里,他们有的携家带口,更多的是只身一人,他们要用现代的技术,问鼎高黎贡山,修建世界首条穿越横断山脉的超长铁路隧道!他们要逆光而行,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或许,高黎贡山上的飞鸟野禽早已为建设者们的壮举惊呆了!这群叩开高黎贡山心脏的建设者们,他们把悠远的马帮铃声叠进时间的彼岸、时光的深处,他们要用智慧和力量凿开一条通向诗和远方的路。高黎贡山隧道全长34.548千米,是大瑞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

       当我来到高黎贡山隧道工地,本想进入隧道进行实地采访,然而被阻止了,原因是“女同志不能进隧道”,在离隧道约200米远的停车场,前来迎接我们的是来自河南郑州的工程师曹耀祖和他的同事宣传处主任严伸才。

       曹耀祖介绍道,高黎贡山隧道的建设创下了九项第一: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横断山脉的超级工程;隧道规划了24条线路,选线1032千米,是中国铁路选线最多的隧道;隧道设计周期10年,施工周期10年,是国内设计施工周期最长的隧道;隧道长34.538千米,是中国第一铁路长隧;1号竖井主井深762.59米,副井深764.74米,是中国铁路最深竖井;1号斜井长3870米,是中国铁路隧道最长斜井;先进的TBM工法首次在滇西南复杂地质条件下使用;“彩云号”TBM直径9.03米,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国内最大直径硬岩掘进TBM;“彩云1号”TBM,是中国第一台再制造TBM。

      九项第一的背后是建设者们与“三高四活跃”复杂地质殊死搏斗的较量,更是越是艰险越向前、逆光而行的精神写照。施工人员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在39.4摄氏度的高温下杀开一条血路。经过八年努力,目前,长34.538千米的隧道,已打通了16.9千米,剩余17.6千米有待大家的努力。

       突涌、卡机……都是隧道施工人员经常遇到的险情。面对世界罕见的地质情况,工人们不畏艰难险阻,常常在高黎贡山39.4高温的“心脏”中,付出超强的毅力,他们泡在水中作业,很多人的皮肤过敏,长满了湿疹;隧洞里备有降温冰块,那是工人们的生命救星……

       听到这里,看到宣传栏上张贴的图片,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是啊,当我们将来幸福地乘坐有着空调设备舒适的高铁列车,是否会想到建设者们所付出的艰辛汗水、泪水、血水?!

       TBM掘井和隧道开控队队长、重庆小伙尹世林,综合队队长、四川小伙罗东,他们的皮肤都是黑黑的健康色,他们的笑容是那样单纯可爱。远离家人的他们,内心有着无尽的思念,尤其是来自郑州的工程师曹耀祖,他的微信头像,就是他的孩子可爱的身影、甜甜的笑容。

       开控班班长、四川小伙雷雨,八年的时间,在工地上结婚生子,以工地为家,以高黎贡山的风景相伴,见到记者时,雷雨笑得甜蜜蜜,一问,方知他的二胎孩子正在孕育中。我们向宿舍区走去,拐过一片花园,一个约莫三四岁的男孩,一边萌萌地追赶着一只小花猫,口中一边喊着“猫猫、猫猫”,这个可爱的孩子正是雷雨的爱子,他年轻漂亮的媳妇走过来,雷雨抱起孩子,一家人笑得十分灿烂。

 

大瑞铁路建设者的全家福

 

       我举起手中的相机,给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全家福。

                       

胞波情深:中缅友谊源远流长

 

       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南方丝绸之路,衍生出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奇,虽经千年而不衰。唐宋时期兴起的茶马互市,使一条条从高山峡谷、丛林草莽之中踏出的茶马古道,蜿蜒至千年,那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一直往南亚和东南亚延伸,满载着滇茶、滇盐、蜀布等特产出去,又将战马源源不断地供给中原。传奇的走廊,碎片式地以商品将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呈现、碰撞、传播、涵化、变迁,延续着世代先民的血脉和生计……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新乐府诗,记述了唐贞元十七年(801)骠国(古缅甸的前身)乐舞到大唐来表演的情景,从诗句中可见这种乐舞的乐器是螺号和铜鼓,舞者顶髻文身,舞姿耸动跳踊,有时摇摆旋转,甚是欢乐!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同源。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南方丝绸之路印证了源远流长、承古拓今的中缅胞波(“胞波”即缅语,意为“兄弟”)情谊。公元802年,缅甸使团35人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抵达唐朝都城长安,献乐歌舞,引起轰动,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的精彩诗篇印证了当时欢乐和谐的场景。

       时序跨入公元20世纪50年代,中缅胞波情谊翻开崭新的一页,为促进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维护两国边境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两国政府决定在德宏州芒市举行一次盛大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1956年12月15日,缅甸前总理吴巴瑞率领400多人的代表团,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从缅甸九谷步入畹町口岸进入中国。又从畹町到芒市,沿途各族群众举着两国国旗夹道欢迎,从芒市的三棵树到芒市宾馆,鲜花、鼓声、欢呼声惊天动地。12月16日,边城芒市万里晴空,万人空巷,举世闻名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芒市广场召开,来自云南和缅甸的各族代表共15000多人,盛况空前。

       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后,两国友谊得到进一步发展,缅甸成为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与中国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国家,中缅联欢大会的召开,开启了新的里程碑,成为中国外交史上一段佳话。

       时序翻阅到21世纪。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缅甸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国家和重要纽带,2017年5月,中缅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2020年1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对缅甸联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双方就巩固中缅传统友谊,推进全面战略合作,秉持平等、互利、共赢精神,构建中缅命运共同体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思君可见君,共饮江之水。奔腾不息的盈江、瑞丽江滚滚滔滔,蜿蜒流向伊洛瓦底江,中缅两国山水相连,世代比邻,胞波情谊源远流长。

      清新的夏雨时断时续,我们在风雨中来到了弄岛镇。弄岛镇隶属于瑞丽市,位于瑞丽市西南部,东接姐相乡,东南、西南与缅甸相邻。在等秀村、芒滚村等,扑入眼帘的画面完全颠覆了记忆中的傣族村寨,记忆中傣族村寨是烟熏火燎的竹笆房、蝇蚊乱飞的牛圈,弯弯曲曲、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然而,我眼前的等秀村、芒滚村等,就像一个个整洁干净的傣式别墅小区,在葳蕤生光的绿色植物和似锦繁花的掩映中,一排排傣式小楼错落有致,蝴蝶翻飞,小狗欢跳,村民们脸上挂着淳朴的笑容。

       那么,作为边境小镇,弄岛是以什么作为支柱产业?弄岛的对外通道贸易是怎样开展的?

       弄岛镇副镇长罗兴龙介绍道,目前,水晶蜜柚为主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为适应时代的需要,创办于2015年的柚子品鉴交流文化节已通过网络平台推出。2022年9月,弄岛镇党委、政府通过网络平台隆重举办了第七届柚子品鉴文化节。秉持“举办柚子节庆、打造知名品牌、带动教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理念,依托弄岛气候优势、土壤优势,生产出独具特色的水晶蜜柚,全面加强弄岛对外开放、特色产业、旅游文化、乡村振兴等方面宣传推介,着力将弄岛水晶蜜柚打造为云南乃至全国柚子行业的驰名商标,将弄岛打造为中缅边境对外开放、边境旅游、特色产业示范镇。

       在推进通道贸易发展方面,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丙冒、雷允两通道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的桥梁作用,促进“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协同联动发展。进口以硅矿、河砂、木炭、中药材、红木、翡翠毛料、甘蔗、汉白玉等货物为主,出口以农机设备、日用百货、家用电器为主。2022年进出口总额6.6亿元;2023年1-5月进出口总额5.3亿元,对外贸易呈现快速增长、种类增多趋势。

     “中秋时节前后,我们的水晶蜜柚供不应求。想要购买的我们的蜜柚,还要托关系呐!”罗副镇长不无自豪地说。

       在芒滚村,记者特别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傣锦的工艺传承情况。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我们看到傣族女子身上漂亮的短衫筒裙,就是用傣锦布匹缝制而成。在一间竹笆房里,三位古稀之年的傣族老阿姐正在忙活着,两位老阿姐在纺线,另外一位老阿姐正在一台旧式织机上手脚并用专心编织着,机器上挂着金黄色的丝线,部分金黄色的布匹已初具规模。

     “设计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干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傣锦手工文化传承人老阿姐用傣语说着什么,陪同采访的德宏州政协许贵荣老师和瑞丽市政协的杨正传老师给我们翻译道,“傣锦的图案有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编织工艺已渐渐失传了。”

       在另一个现代化的傣锦作坊,我们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两排现代化的大型傣锦编织机器正在编织漂亮的布匹。这里虽是私人作坊,但看起来较有规模。厂房内工作人员是几个年轻女子,一位三十余岁的女子介绍到,机器编织比传统的编织要快得多,只需在电脑上设计想要的傣锦图案,就可以开机编织了。目前,她们编织的傣锦供不应求,远销缅甸、老挝等国家。

       一个村,两个国;一眼井,共饮!——这,就是姐相乡银井村,这里有着“一寨两国”的奇观。这里距离瑞丽市区约10余公里,位于中缅边境71号界碑旁,有着典型的“一个寨子两个国家”地理奇观。国境线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

       寨中的国境线以竹篱、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疫情之前,边民们每月数十次穿越国境线都浑然不觉。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世代相承,传为佳话。

       在银井“一寨两国”景点,如果没有中方一侧威严的国门、飘扬的国旗和值勤的边防武警以及对面缅方高挂的国旗和缅方移民局办公房,难以感受到这里是两个国家。寨子里的“一荡两国”秋千坐落于国境线旁,对面就是缅方的芒秀村,坐上去轻轻一荡,便可瞬间“出国”,特别有趣。

     “疫情之前,我们每年都要在‘一寨两国’银井这里举行中缅胞波狂欢节,有选美、骑牛选美等十分有趣的活动,中缅两国的人民都特别开心。”瑞丽市政协的杨正传老师介绍道。“目前瑞丽市政协协同有关部门,正在筹划今年10月的中缅胞波狂欢节。”

 

银井边防小学的课堂上

 

       教育无国界,大爱无亲疏。“一寨两国”学校——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里,有一群来自缅甸的“小小留学生”。据了解,为方便“小小留学生”们上学,银井边境检查站针对缅籍学生,简便了通关手续,专门开辟了绿色通道,为缅甸的孩子们免费制发了《优先侯检入境卡》。学校实行汉语、傣语、缅语的“三语教学”模式,让缅甸的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并开设了缅语兴趣班。学校的周老师介绍,疫情之前,这群缅甸“小小留学生”每天三五成群地由中缅边境71号界桩旁的银井通道进入中国境内,“上学出国,放学回国”,他们小小的身影成了边境线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南胜纽、冷闷、相凤晃——三个缅甸籍的孩子,此刻正腼腆地站在我面前,他们皮肤黑黑、牙齿白白、眼睛明亮。

    “喜欢中国吗?”我问。

    “喜欢!”孩子的眼里闪烁着喜悦的光芒。

    “回家(缅甸)方便吗?”

    “方便!”

    “将来有什么打算?”

    “将来……”个子高一些的南胜纽偏着头想了想,突然她喜悦地昂起头对记者说,“将来我想考一所中国的大学!”

    “我也想考!”冷闷、相凤晃欣然告诉笔者。

      讲台上,中国的傣族女教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课,提问时,孩子们积极举手回答。灿烂的阳光下,孩子们手牵手,共同唱起了由一位边防战士作词的《银井边防小学之歌》:

     “我们生长在美丽的‘一寨两国’,身处中缅两个国度,唇齿相依,心手相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学堂,见证着两国胞波情谊、世代友好的历史……”

      是啊,唇齿相依,心手相牵!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学堂!

      歌声,在天地之间回荡……

      看着孩子们烂漫可爱的笑颜,一股感动的热浪,正冲击着我的眼眶……

      晨风拂来,阳光普照,天际升腾起一抹抹绚丽的朝霞——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诗和远方……

     

本文作者(左一)与银井边防小学的师生们在一起

(摄影:钟雄凯  许贵荣)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