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大关注当代诗坛,不读新诗,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跟一些文学人士辩论:新诗几乎是没有出路的。这大概是出于我对新诗的偏见。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对当代诗坛的不满,另一个原因就是新诗似乎没有标准。诗歌自然有标准,但新诗表现出来的是没有标准,你说你的好,我说我的好,小圈子与圈子之间,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互相诋毁,谁也不服谁。于是,本该有的标准,也变成没有了。
我说新诗没有出路,难道旧体诗就有出路?这个设问不要说别人不答应,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
其实,无论是新体诗还是旧体诗,有没有出路,不在于诗,而在于人。凡事事在人为。只要有好的诗人,就有出路。
我对诗坛的不满还在于,现在很多写新诗的人,把汉语审美和诗歌之美解构掉了,甚至刻意以丑为美,各种诗歌口号和理念层出不穷,诗坛的各种旗帜到处飘扬,但就是不好好写诗,不好好表达,把汉语随意肢解破坏,于是,写出来的诗,大家都看不懂,并竞相以看不懂为尚。而传统的诗歌标准没有了,诗歌美学没有了,甚至连诗歌的韵律也不要了。诗人们高喊要重新解构诗歌,可解构了以后呢?如何重建?
于是,带着上述疑惑,我也开始偏见起来。
不过,后来的一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既反思诗坛,更多是反思自己。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先入为主之见?是否也陷入了以人论诗的泥淖?是否也陷入了以个人好恶替代文学批评?我没有资格和理由批评别人,因为我自己都没有做好,远远没有。于是,在后来不断与诗坛中人接触交流后,我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但我仍然要说,诗歌当然是有标准的。进一步说,好诗是有标准的,无论古今中西,无论哪种诗体,概莫能外。至于这个标准如何来认定,大概就是争论的焦点了。正因为各自所持标准不同,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不必要的争论。其实在我看来,大概是诗歌美学原理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缘故。因为没有标准,于是人人都想有一套自己的标准。诗人们最不爱什么统一的标准,但是自己又想建立标准,但自己建立的一套标准,往往又是凭个人好恶,而缺乏美学理论和诗歌原理的支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争吵,正是因为没有回到原点,回到原理,回到常识。
那么,什么又是诗歌原理、诗歌常识呢?我以为,古今中外,所有诗歌,都应该做到几点:语言,韵律,情感,意境。这个很笼统,但怎么都逃不过这几点。没有好的语言,不是好的文学,自然也不可能是好的诗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对语言的锤炼与要求,对于艺术表现手法的要求,相比于其他文体更为苛刻,它甚至有时要求你把所有语言用绝用到极致,但又不能修辞过头。过犹不及。一个不能很好运用汉语写作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国诗人。那么,对于诗歌而言,什么样的语言是好语言呢?我以为至少应该有几个共同的审美准则:简洁,生动,朴实,准确,富有韵律感,外加各种修辞表达。在语言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强调韵律。没有韵律,即使再有思想,也不能成诗,这是古今中外的一条通则,无可争议。但作为诗歌而言,语言和韵律,只是基础,基础之上,还得有情感,而且是真实的情感。好的诗歌,一定是用最简洁精炼的语言,表达各种情感和情绪,但这情感,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虚假的情感,虚假的情感,等于无病呻吟。没有诗情,也不能称诗。贾浅浅的好些诗,不说写的多么好,但至少做到了这点。诗人的情感也一定是独特的、唯一的,不可复制的,但必须要引发共鸣。只有独特、唯一而不能引发共鸣,则此种情感只是小我之情,不能上升到文学层面。比如,你因为没有吃到好的菜而心情不悦,这是一种情感,但这种情感只是一种小情绪,一般情况下,它不能上升到文学层面。又比如,你因吃的太饱而难受,导致身体和心情的双重难受,这也是一种个体式的情感或情绪,也很难上升到文学层面;你若见一落叶而悲秋,这是一种深层的情感,或许可以上升为文学,但又太过陈旧,如不能对其进行深层提炼,则可能落于窠臼而无价值。诗歌允许虚构,但不允许写虚假情感。写诗之情非作情,写诗之意非作意。意境,也相当于格调。凡诗,必要追求高格调,风格卓异,格调不凡,意境渊深,否则,便是俗诗。
以此四点衡量,当今很多诗是要打折扣的,甚至是不合格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批诗人是非常优秀的。仅此而言,我认为贾浅浅虽不成熟,但具备了这些要素。
二
我对贾浅浅诗歌的了解,源于唐小林在《文学自由谈》的一篇批评文章。
唐小林大概是在《文学自由谈》露骨批评当代文坛知名作家最多的作者之一,而且也是批评贾平凹最多的作者之一。首先我对他的这种胆气表示钦佩,但是,对于他的批评文风,我却委实不敢恭维。其实,明眼人一看就能明白,唐小林的文章,属于典型的挑错型批评。挑错型批评当然也算批评,而且是铁板钉钉的批评,就是专挑你作品的中的知识性错误,或者以偏盖全,甚至上纲上线。但是,我总在思考,如果文学批评仅仅停留于此,那么,文学批评的格调和水准恐怕是不会提高的。唐小林的文学批评,仅仅看题目便知,他首先就是将被批评者骂倒骂臭,再找到作家的软肋,然后一锤子攻击之,这样的文章吸引人眼球,一眼就能让人去关注。比如这次批评贾浅浅的诗歌,题目就是贾浅浅是贾平凹的女儿,不但不会写诗,而且写的诗恶俗不堪,是“屎尿体”。甚至连带把贾平凹也批了。于是,文坛内外引发了有关贾平凹父女“作二代”批判的轩然大波,道德大棒的喊杀声此起彼伏。
仅凭诗集中的一两首有着屎尿语词的诗句,就将其定位为“屎尿体”,定位为下流恶俗,显然是有失公允的,也不厚道。
果真如此吗?
我看了一下贾浅浅的诗集。全部诗集读完,只有一两首有关屎尿之类的内容,再仔细一读,果真不堪入目吗?原来写的是孩子的屎尿。我就知道是咋回事了。孩子的屎尿有什么稀奇的呢?过去农村出来的孩子,哪个身上不是屎糊糊的?哪个不是尿炕?哪个不是踩在屎尿上玩耍呢?写屎尿就是恶俗了吗?我以为,世间万物皆可入诗,即使是在很多常人看来丑陋的事物“屎尿”,也是可以入诗的,甚至在诗人笔下,反倒可以成为另一种特殊的美。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屎尿本身就是美的,而在于诗人可以赋予屎尿一种特定的美学内涵。常人笔下之世间万物,未必有诗意,但在诗人笔下,则可以有诗意。如何具有诗意,则是一个诗歌美学问题和哲学问题。贾浅浅当然没有赋予屎尿那么高尚而深沉的哲学内涵,她只不过就是如实呈现写小孩子对待屎尿的态度而已,玩屎尿的孩童,恰恰是天真本性的呈现,或许诗稍嫌简白了些,但并不低俗。
再看唐小林批评的性爱内容。原诗如下:
迎面走来一对男女
手挽着手
女的甜蜜地把头靠在
那男人的肩上
但是裙子下
两腿间流出来的东西
和那男人内裤的气味
深深地混淆在一起
——《日记独白》
明眼人一看就明白,这的确属于性爱诗,至少与性爱有关。写性爱,的确写的不太高明。如果写的再高明一点,或许就是一首极好的性爱诗。但是,如果硬要说这诗下流,我是不认可的,这无非就是写一个初涉性爱的人的一种性爱体验或幻象罢了。本身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比起当今诗坛惯于写性的诗人来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当今诗坛有相当一部分以专写下半身诗歌为能事的性爱诗人,而且所写诗歌的确露骨下流之极,你为什么不去批评?偏偏去批评贾浅浅这样一个你所谓的“作二代”?我不敢妄自揣度其目的,但明眼人我相信会看明白的。换句话说,如果贾浅浅不是贾平凹女儿,你还会这么煞有介事地去批判么?甚至连我一个文坛朋友也转述贾浅浅的话说,谁让我是平凹女儿呢。对于这样的批评,贾平凹和贾浅浅既没有暴怒,也没有打压,甚至都没有公开回应,而是幽默地会心一笑。其心胸的豁达和真实可见一斑。何况,在贾浅浅的这部诗集中,有关性爱的诗也就有那么两三首,相对比较露骨的,也仅仅只有这一首。整个诗集中有那么几首性爱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我很好奇的是,居然很多人也跟着起哄,拿着这几首诗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任意联想,恶语揣度。换句话说,即使是写性爱,又有何妨?性爱是世界上文学艺术作品的一大主题,西方暂且不说,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以性爱为主题,而且如果你能真懂古汉语,你可以发现,《诗经》中的性爱描写其实是相当露骨的,只是,以我们当代人的视角来看,属于很隐晦了。当然,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诗经》中的性爱描写之高超,而当代文学中的性爱描写水准的确有待提升。
三
贾浅浅,不过是诗坛的一名后起之秀而已,她当然需要批评,但也需要鼓励和呵护。何况,在我看来,她的诗,并非是有人说的那样不堪入目。
且看下面一首:
云
云在山顶打坐
一坐就是一个上午
也不抬头望一眼天
直到老得不想打坐了
也真的不想走动了
才由风驮着
把骨灰撒在大海里……
这仿佛是一首禅诗,具有浓厚的禅意。表面是写云,实际也是在写云。但诗人笔下的云又非一般的云,而是被拟人化了,所以与其说是在写云,不如说是在写由云幻化出的诗人自己。这首诗一开篇就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美好的诗意般的景象:云,山顶,打坐,抬头,望天,老,走动,风,驮着,骨灰,撒,大海……这一连串的意象,又由一连串的拟人化的动作支撑,构成了云与这个世界的非同寻常的关系。但是这首诗呈现出来的结局是略显悲怆的:当云老的不想打坐的时候,就把自己让风驮着,幻化成骨灰,撒向大海。这是一种多么幽深的意境啊!这首诗并不深奥,不似当今诗坛有些喜欢玩弄汉语词汇者,但它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回味和遐思。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像云一样?人类更是。但世间之人,更多却不想像云这样,不想由风驮着,把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这世间之人,有多少是在蝇营狗苟着,有多少是在功名利禄着,有多少是在勾心斗角着,但最终结局却仍然会像这云一样,最后,你仍然不得不被风驱使着,走向幻灭。
且看另一首:
小庙
我的心里有一座小庙
小庙里面碧海蓝天,波涛翻卷
里面养着的那只海豚
一直没有游到彼岸
这首诗,语词简白,很好读,但意境奇特,并不简单。心里有一座小庙,本以为很平静,但小庙中却波涛翻卷,并不平静,导致里面的海豚一直没有游到彼岸。诗富有哲学意蕴,庙很小,但又很大,大得能装下整个蓝天,心很静,但又波涛翻卷,翻卷得连海豚都游不到彼岸。这简短的几句诗中,就蕴含了几对鲜明的矛盾,大与小,静与动,小庙与蓝天。诗中透露出的是“我”的一种稚拙天真之心,我的心虽然很小,但我可以装下蓝天,可以波涛翻卷,甚至可以让海豚永远也游不到彼岸,我渴望有这样一种心来接纳万事万物,虽然我也许做不到,但我是这样思想的。读到这诗,说实话我被感动了,感动的是诗人的一颗单纯无邪的心。
再看一首《搬山》:
有一天,我会为你
搬来一座山
你可以像梭罗那样
住一个小时
一个夏天或一个冬天
当太阳在北回归线上
收割了所有的影子
我就从山顶出发
乘着清风,朝着你的树林
像月亮一样走来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绝不似那种缠绵悱恻的情诗,它没有装腔作势,没有山盟海誓,没有发誓赌咒,也没有凄婉哀怨,它只是在平静地诉说,诉说什么呢?诉说我的心思。我是怎样一种心思呢?我的心思全为你敞开了:我会为你搬来一座山,你可以在山里面,像写《瓦尔登湖》的梭罗那样住一个小时、一个夏天或一个冬天,当太阳在北回归线离去,我就从山顶出发,朝你像月亮一样走来。这心思独白,听起来傻傻的,呆呆的,笨笨的,像孩子在天真地诉说,这是一种纯情,这种纯情,就像是孩子在跟你认真地说着很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正因为不可能做到,它才显得是那样的可爱,那样的惹人怜爱。明明是她做不到的事情,她却还要去做,她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天大的障碍,她为了爱,她要逾越这障碍,这爱,难道不值得颂扬吗?
另一首:
月亮
此时,月亮的两个面
闪闪发光,像一把弯刀
我听到心脏在嘶嘶作响
缠绕着你的四肢,也有碎片
在落下。那甜蜜的刀刃
穿过我们,但只是把我的影子
剥了出去,交给了夜晚的云朵
唯一遗憾:我依然
活着。并且在爱得死去活来时
也没有死过
这也是一首情爱诗,看似月光皎洁,但却充满了凄怆。月亮像弯刀一样把心脏撕成碎片,也把我的影子剥了出去,交给了云朵,但即使是如此锋利的刀刃,我也依然活着,唯一支撑我活着的就是——爱。描写了一种爱的坚贞。这世界上如果有一种东西是永远可以不灭的话,那就是爱。
上面几首,不代表全部,但可以一窥究竟。虽然都是小诗,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史诗般的宏大叙事,但却向我们展示了人世间的各种情和爱。但诗人笔下的情和爱,又不是概念化的,不是苍白的,不是道德说教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化的,它体现在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情愫表达中。即使是写屎尿,也是以孩子的视角,写孩童般的天真和顽皮,写母爱的深沉和痴迷,哪里有一丝邪恶?哪里有一丝低级下作?不是我要刻意捧贾浅浅,也不是我就认为她从此就可以笑傲诗坛了,而是我从她的诗中看到了那种善良的天真和天真的善良。我相信你和我也一样,对吗?
客观来说,浅浅的诗或许并不都写得好,甚至有的还显稚嫩,但是,我喜欢的正是这种并不高明而且还带点稚嫩的气质,因其稚嫩,所以无邪,因其无邪,所以美。诗歌需要颂扬美,浅浅的诗中,即使是写孩子的屎尿和成年人的性爱,我也没有读出什么邪恶之处,而是读出了那种对爱的渴望,对美的赞颂,对天真烂漫的颂扬,对复杂人性的简化,对简单人性的追求。这,难道不应该是诗歌和文学永恒的追求吗?难道不应该被鼓励和肯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