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读懂一首词的感觉: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作者:侯瑛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8778      更新:2021-01-21

 
----读懂一首诗词的感觉应该是什么样儿的  

 

       读懂一首诗词的感觉应该是与作者产生共鸣,就如同一首古诗所描绘的一样“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每一位作者写出作品都是有感而发,而不是胡编乱造。哪怕是编小说写段子都会有自己想要表达和传递的思想意图。所以读懂作品,读懂诗词就如同触摸作者的心灵,感知他心灵瞬间的颤动。这些作品哪怕经历千年,我们都能从文字语句当中感知与触摸到作者当时的情感波动。
       比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个“爱”总领整首诗歌,从字里行间传递出来作者的思想意图。我们也通过凝炼的字句脑补出美好的画面与作者愉快闲适的心境。以境抒情,情入景出。我们抓住了作者写作时候的心境也就达到了与作者之间的共鸣,从这些作品当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美的享受。
      当然诗词作品并不是只是展示美,也有揭示社会现象,家国情怀,悲欢离合……那些流传千古的优秀作品都是作者们呕心沥血,亲自见证历史现场的产物。我们通过这些文字了解彼时的风土人情,社会形态,也了解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灵魂。
       读懂一首诗词作品就如同与作者进行一场面对面的谈话,心与心的交流。我们就如同作者的知音,与他(她)一起欢乐,一起忧伤,一起愤怒,一起沉思……
      读懂一个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沉淀和磨练的过程,这也需要我们有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敏感度,也需要我们保持着对社会环境以及人性的一个敏锐判断。
       常常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可以理解成读者的文字理解能力的偏差,还有就是社会经历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偏差。而作者在一个作品里面所要阐释的思想和意图只会有一个,读者所读出来的中心思想最接近作者,或者说与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一致,这才能说读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对接与探索。
      曾经有一位朋友转发当今李不嫁老师的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大约是“陪着父母上韶山”。那个公众号有个简评大约是说作者表达了对伟人的崇敬,我读着怎么也不像那么回事。
      记得那首诗歌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写了“父母”在自己父母的葬礼上也没有如同瞻仰领袖的那种悲切与伤感。我想说这种对比只能是一种批判,是对于特定时代亲情淡漠却盲目崇拜的一种鞭撘。
       由于我提出我的理解,在一个诗歌群里竟然招致压倒性的一致反驳,最后还有不服气的诗人朋友竟然把我们的不同理解发与作者本人求证。李不嫁老师也真是平易近人,还真的为大伙儿解惑,说我的解读更接近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意图。
       这真是一件好玩儿的事,当代诗人作家我们还可以求证,而那些离我们而去的远古诗人、大家们我们靠什么去理解他们呢?这就真的需要我们好好熟悉理解汉语言文字的精髓,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还有就是博闻强识,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形态了。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了解人性,从作者的文字中捕捉作者的人生观, 价值观,从而更准确了解作品想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意识。
      当今写作者很多,许许多多的文字其实真没有什么可读性。真希望我们的写作也是会有一些能流传千古的作品,这恐怕是任重道远的事,需要所有爱好写作的朋友们多多努力,写出有价值的好作品才行。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