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元代散曲与当代散曲

作者:郭翔臣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2582      更新:2020-07-17

 

----在全国总工会霞光诗社散曲讲座

         

       一、与散曲结缘是时代的机遇;

       二、黄河散曲社的成立和《当代散曲》的出刊

       三、 元散曲形成的社会因素和元代散曲迷人的魅力

       四、 我国散曲创作界近几年发展的大致情况

 

第一讲

 

        一、与散曲结缘是时代的机遇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闪烁着绚丽光辉的奇葩,永远照耀着世界文化之林。这是我们最引以为自豪的,也是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历史上从来都不乏有志于此道的人和这些人组成的群体。

       首先,我们应该感谢今天这个开放、包容、奋发的年代,让有志于传承中华文化的普通人得以随意展现自己的风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带给人们最大的变化是人们思想的解放、言论的自由、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我曾经写了一首诗来描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变化:

 

       阅历崎岖识路平,

       翳矒拨去见光明。

       踽踽旧步成前笑,

       款款新章励后行。

       石采他山勤琢玉,

       星飞宇宙漫挥旌。

       敲诗勿须三缄口,

       胸臆直抒任尔评。

 

       如若没有改革开放的决策和实践,中华诗词曲赋联的光景肯定不是现在的样子,当代诗人、曲家万不可把大环境的宽容蕴含、群众的参与努力和组织的协调支持忘记。

       我对曲感兴趣最早是在六十年代初,在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人写的《某公三哭》引发的,我曾将这组套曲全部背诵了下来。再就是读《红楼梦》时,对那些音乐般妙曼的好曲子感觉上特别好,有许多至今仍能背诵,比如《好了歌》《好了歌注》等。再一个,对马致远的小令《秋思》《借马》,睢景臣《高祖还乡》等作品,从潜意识里认为有意思,感觉在创作路数、描写手法上有独特之处,自己非常欣赏,非常喜欢,许多都背诵了下来。

       真正接触散曲,是我2004年加入山西诗词学会以后的事,比大家晚得多。在本世纪初一次晋祠赏菊的笔会上,我写了一首曲《晋祠重阳赏菊》,后来又陆续写了一些小令和自由曲《壶口观瀑》、《初识山西诗词学会诸诗贤》、《有感于高履成先生学上网》等。

       我虽然从小喜欢中华诗词,也背诵了不少诗词,写了一些所谓的“诗词”,但在当时,由于格律没有过关,出律、失粘、不对仗之处比比皆是,还爱写个藏头诗、嵌字诗,也就是属于文字游戏一类,得不到诗友们的认可,唯有写的曲,虽然还没有自觉地套入曲谱,还算是自由曲一类,但大家认为很有点曲味,所以说其实是个学生的身份。

       也是和散曲有一定的缘分吧,2004年,山西诗词学会根据喜欢散曲的众多会员们的积极倡议,提出了“打散曲牌”的决策。认为:山西在历史上虽然是一个诗词大省,过去有个说法:“一部唐诗半三晋,十分元曲六河东”(高履成语)。但对于改革开放后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兴起的“诗词热”、“诗词潮”来说,山西相对还不能算是很先进,必须要有自己的重新定位和寻找新的突破口。

       山西有深厚的元曲历史渊源,元曲四大家除马致远外,其余关汉卿、白朴、郑光祖三人均为山西人,金元时期元好问、董解元、关汉卿、乔吉、白朴、郑光祖、刘时中等二十多人都是山西人,关汉卿根据《元明事类钞》、《元明补遗》所记为解州人(今山西运城),《乾隆祁州志》又记是祁州(今山西晋中祁县)伍仁村人;钟嗣成《录鬼簿》所记是大都人。在元代平阳(今山西临汾)就有狄君宝、石君厚、于伯渊、赵公辅、孔文卿、李行甫、张择等“平阳七仙”。李修生《元代文学史》的插图中有70%的照片(戏台、墓葬中关于戏曲演出等壁画)都是在山西拍摄的。今天人们研究元曲引用多半是平阳的文史资料和文物遗存。

       在近代,戏曲和散曲的创作研究始终都在山西进行着,既有薄坚石、马作楫、赵景瑜、孟繁仁、钮宇大、田同顺、降大任、李正明、阎凤梧、李旦初等学者型的曲家,也有韩生荣、李福庆、韩子谦、徐由平、张子胜、郭少之、高履成、蔡德湖、常箴吾、刘江平、郭述鲁、张四喜、张梅琴、折电川、王文才、郝庆椿、尹昶发、黄文辛、刘江平、曹效法、吴玉莲、常成儒、常永生、韩志清、讷言、梁伯华、栗文政、马柳梅等等一大批普普通通的散曲爱好者,一直在戏曲领域、散曲领域进行着辛勤的耕耘。

       刚才说到写曲是改革开放时代的恩惠,确实如此。在动乱的年代是无法办到的,我曾写过一首散曲议论李旦初编《三上桃峰》所经历的坎坷:

 

        【中吕·醉高歌带过红绣鞋】赠李社长

 

       喜今日贺朋纷纷,

       那年月凄雨淋淋。

       先生勇排梨园阵,

       却为那曲儿魂陨。

        (过)

       隆冬淡嚼诗韵,

       酒盅空寂寞山村。

       虽然天晴近黄昏,

       不待扬鞭催,

       埋头箍诗文。

       更不辞曲坛再领军。

 

        二、山西黄河散曲社的成立与《当代散曲》的出刊

 

       山西省诗词学会决定在继承古代散曲传统,创新当代散曲上做文章。2004年下半年,成立了黄河散曲社,直属省学会领导,李旦初先生任社长。副社长有常箴吾、时新、高履成三人。并出版了《难老泉声》的增刊《当代散曲》创刊号。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山西诗词学会会长武正国为黄河散曲社的成立和《当代散曲》的出刊写了热情洋溢的文章和自由曲《为黄河曲社唱一曲》来祝贺。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创作当代散曲为主,以研究古代散曲为辅散曲创作界群众化的文学组织。

       《当代散曲》也是全国第一个属于创作界的散曲专业刊物。

        我国的诗词界对于这一新鲜事物给与了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5年3月,《中华诗词》第三期发表了《让曲与诗词并茂》的卷首语并刊登了山西常箴吾先生《美哉,散曲》的文章。

        素以发表新诗为主的《诗刊》也在第四期“本期焦点”栏目发表了同样观点的文章。

       《中华诗词》、《诗刊》是我国诗词界的两大龙头刊物,这两个刊物的关注,给刚刚成立的散曲社和曲刊带来了舆论上的支持,扩大了它的知名度和影响。

       另外,丁芒、温祥、王澍、姚平等著名诗人对这一新鲜事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半身瘫痪多年的温祥老人坐着轮椅参加了成立大会、《当代散曲》的编刊编者与作者见面会及多次会议。

       远在南京的丁芒老人以“第一声鸡啼”来描述它,认为“《当代散曲》第一步就踏上了诗词向现代化、大众化进军的桥梁”,为曲社和刊物写了条幅和祝辞。后来又亲自到山西与黄河散曲社的社员们进行座谈,畅谈了今后在努力探索创立中华新诗体上的设想。

       丁芒先生认为:“成立曲社,出版曲刊,山西是走在前列的。我之所以支持写曲,是想通过曲这座桥梁走中华诗词革新的道路。”

      2005年10月,受中国散曲研究会的邀请,省诗词学会和黄河散曲社派出了常箴吾、折电川、郭翔臣参加了在四川遂宁召开的《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在这次行程中,在前往遂宁的途中,抽晚上的时间到成都四川大学拜识了著名散曲家萧自熙教授,萧先生对于散曲的研究创作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平生物质生活十分简朴,居室很简陋,但是他自费出版了几十本著作。可以说是为曲呕心沥血了一生。我写了一篇访问记和一首套曲以记此行。我们与他仅一面之缘,萧自熙先生已经作古了。我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一首带过曲来纪念他。

 

        【双调 楚天遥带过清江引】悼念萧自熙先生

 

       度曲忆人殊,

       犹见蹒跚步。

       斗室洇漏迟,

       巨帙无夸富。

       默默爱书橱,

       漫漫耕耘路。

       果硕映贫庐,

       永系常青树。

        (过)

       先生喜薛涛笺舞,

       亭伴望江住。

       半塘清韵语,

       关白传承句,

       更见吟诵民社苦。

 

       在遂宁会议上,中国散曲研究会谢伯阳会长、赵义山秘书长等高度评价了黄河散曲社参加研讨会的意义。赵义山先生还抽出时间专门与参会的三位黄河散曲社代表进行了座谈,我在颠簸的大轿车上为他们作了速记。

       他说:“本次研讨会有创作界参与意义十分重大,这样一来,散曲研究就插上了两个翅膀,不仅仅是高等学府里学者们的事,也有直接写曲的创作界的作者们参加了。”

       赵先生说:“作为当代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散曲这一传统的艺术瑰宝加以弘扬,这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古代散曲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意义重大。假如不搞创作,不和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结合,散曲的艺术生命也就枯萎了。要重视传统,要研究前人散曲创作的成绩。要研究理论,还要研究前人在散曲艺术上的创新精神。要研究古代的艺术形式和现当代人的思想、语言习惯如何结合,要让散曲带有更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征,虽然是“旧瓶”,但要装“新酒”。对“瓶”也要做一些适当改造,从体式上继承俗文学的精神。不一定非按旧的曲谱来填写,可以考虑押今韵。可以考虑自由曲、自度曲,金农、曹雪芹就是最早写自由曲的,而且写得很好。已经为我们做了示范。”

       2006年,我的女儿在日本生产,我与老伴前去招呼,在电子信箱里收到折电川先生的短信,说:《中华诗词网站》张驰站长与黄河散曲社合作要开辟一个“曲苑论坛”,邀请我担任一名版主,我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这使我在异国他乡那些寂寞无聊的日子里有了一个消磨时间、任意驰骋之所在。

       在国际互联网发达的今天,一切繁纷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了。写的作品如何,马上就有素不相识的网友评论,毫不客气。我的作品还是比较受欢迎的,许多作了点精。

       只是 后来由于网站上在能不能发表“自由曲”、“自度曲”,看法上、观点上的不同,也由于来到北京已经近二年时间上、客观上的原因,我辞去了中华诗词网曲苑论坛版主职务,也脱开了曲社的工作。今后,能列席参加霞光诗社的活动,又使我非常高兴。

 

         三、元散曲形成的社会因素和迷人的魅力

 

      “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山,元曲是戏曲和散曲的总称,戏曲属于表演艺术,而散曲是从戏曲中分离出来,书面吟诵欣赏的纯文学的形式。戏曲和散曲共同创造了元曲的辉煌。

       蒙古统治者建立统一的政权后,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带有浓重种族歧视的民族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成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具体又分为: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农六工七倡八优九儒十丐十个等级(这就是‘’臭老九‘’称谓之由来)。很长时间里取消了科举考试制度,即使后来根据参与政权汉儒们的建议实行了科举取士的政策,对汉族知识分子还是有许多不利限制的。

       但是元代统治者又没有实行文化专制和宗教改变,(这个可能因元代统治者的内斗而错开了,不然我们现在很可能是伊思兰世界的一部分)。元代皇帝采取汉儒们的建议仍然使用历代实行的治理制度和文化习惯。而且由于元帝国疆域恒宽,又重视商业发展,中外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商人及马可波罗等文化使者将外国文化因素传入了中国。与过去传统的重农抑商、崇义黜利的治国方针完全不同。工商业的发达带动了城市的繁荣,也形成了小市民阶层,形成了杂剧和散曲的广大观众和读者。

       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从来是社会上的骄子,现在落得只比乞丐略高一格,使他们感到无比失落。元代初期废除了科举考试,使大批读书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政治上的前途,他们又不甘心才能被埋没,不愿放弃对于文学的爱好,也是为了生活所迫,有一个谋生之路,便进入了一直存在于民间的编写说书唱戏的文学杂剧团体,于是便有了繁花似锦的元代戏剧。他们也自发组成了一些互相切磋文学文字、比较优长劣短的社会团体。即使是步入仕途的文人,也存在着和统治者的离异的心理并且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情趣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参与到了这个创作群体里来,于是便有了繁花似锦的散曲作品问世。

       历朝历代的诗人、词客为演唱的歌女优伶们写新诗、新词,他(她)们之间的关系都有比较亲密的接触和亲近,比如唐代乐户歌女以能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为荣;杜牧写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倒天明”、“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等都是讲得这方面得交往;宋代的柳永打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无奈旗号,在歌女处、教坊间周旋,“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只是他们还端着“社会骄子”的架子,大多数与乐户歌女没有很深的交情。元代就不一样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比七倡八优还低,所以他们和下层人民的交往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写出一些人们的辛酸苦辣,带出人们的俏皮、活泼、俏皮、辛辣、沉痛的语言。

       元代的关汉卿就有一段脍炙人口的宣言【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来表达自己甘愿浪迹江湖,与优伶倡家为伍,与平民百姓一起生活的不屈宣言: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们,谁叫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得是梁园月,饮得是东京酒、赏得是洛阳花、攀得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口。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只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上走!”

      表现了他我行我素,决不妥协的精神。

      这首曲也因为散曲与诗词最大的不同——可以加衬字,而用衬字之多竟然达到 78字,常常被人们提及或作为例句采用。

      散曲的迷人魅力也是和诗词不同的。山西社科院研究员孟繁仁先生将散曲总结为十大特色、十大美:

     

      十大特色:口语入曲、雅俗共赏、惟妙惟肖、本色当行、诙谐生动、形式活泼、可代可寓、意味深长、亦韵亦白、格调悠扬。

      十大美:兼有古代诗词的音韵美、格律美、抑扬美、节奏美、自由美、变化美、通俗美、诙谐美、潇洒美、旷达美。

 

       我们再来欣赏几首元散曲:

     

        第一首 朱载堉【讽时】

     

         君子失时不失像,

        小人得志肚儿胀。

        街前骡子学马走,

        终究一幅驴儿样。

 

       第二首:无名氏【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

       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细搜求,

       无中觅有。

       鹌鹑素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亏老先生下手。

 

       第三首:王和卿【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

 

       堪破庄周梦,

       两翅舞东风。

       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唬煞寻芳的蜜蜂。

       轻轻的搧动,

       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第四首:关汉卿【驻马听】单刀会

 

       水涌山叠,

       年少周郎何去也?

       不觉得灰飞烟灭。

       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

       鏖兵的江水犹然热。

       这也不是江水,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第五首:【十二月带过尧民歌】别情

 

       自别后遥山隐隐,

       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

       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

       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

       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

       香肌瘦几分,

        缕带宽三寸。

 

       可以看出:孟繁仁先生的评论是多么地恰如其分。

       散曲有律诗对仗的整齐美,有词的长短参差的错落美,而且韵脚绵密,平仄可以通押。这是格律诗绝不允许的。散曲对中国传统诗歌作了非常完美的继承,也作了非同一般的发展。“诙谐、夸张、幽默、诡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散曲还有一个特点:敢于触及社会黑暗,抨击时弊、反映民间疾苦时,格调则别开生面。曲短音促,落地铿锵。

      比如: 张养浩【中吕·朱履曲】 讽时二首

 

            (一)

 

       那得是为官荣贵,

       只不过多吃些宴席,

       更不呵安插些旧相知;

       家庭中添些盖作,

       囊匣里攒些东西,

       教好人们看做甚的。

 

            (二)

 

       才上马便齐声喝道,

       只这便是送了人的根苗,

       引到深坑恰心焦;

       祸来也何处躲,

       天怒也怎生饶,

       把旧来的威风不见了。

 

       今日的贪官、佞官的形象基本类同吧?

       音乐美是散曲的天然属性,散曲的韵律成果得益于《中原音韵》。周德清编写的这部韵书,他将诗韵106部,合并简化为19部。这就大大地扩展了散曲选词选韵的范围,再加上散曲自身的宽容,可以平仄通押,不忌重韵。(诗词中不允许出现重韵本字)选韵的广度获得空前的自由,用韵的密度几乎达到极限,连不须押韵的地方,还可以增韵,确实是韵味十足。

       散曲还有平仄交替的声律美和节奏美。散曲的句型排列组合突破了刻板的程式,而呈参差错落的变幻形态:一字句,双字句,三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乃至十几字句,犬牙交错,疏密相济,节奏灵活而多样。再加上衬字的增加,一泻千里。句式中有四、三结构,有三、四结构;

       在对仗形式上,作了极大的丰富:有双句对,有鼎足对,有多句对、隔句对、首尾对。异彩纷呈,写起来顺手、读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

       我们再来欣赏一首著名的散曲套曲【般涉调·哨便】 高祖还乡

       睢景臣写的这一首曲,把讽刺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统治者最高头子——皇帝。同时写这个题目的其他人,多半是歌功颂德的,全都湮没无闻了,只有这一首套曲一代一代传了下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这首散曲内容独出心裁、构思递进巧妙、语言诙谐辛辣。他通过一个从没有见过世面的刘邦的同乡老农民来看待“皇帝回老家”这非同一般的大事件。什么东西在他那里都是离奇古怪,他认为刘邦改名叫“汉高祖”是为了逃避自己的债务,敢于向皇权挑战,这在封建社会是要有一定胆识和魄力的:

       社长排门告示,但有的差使无推故。这差使不寻俗,一壁厢纳草除根,一壁厢又要差夫,索应付。又言是车驾,都说是銮舆,今日还乡故。

       王乡老执定瓦台盘,赵忙郎抱着酒葫芦。新涮来的头巾,恰浆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

       瞎王留领定伙乔男女,胡踢腾敲锣擂鼓。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红豁圞套着个毕月乌,一面旗白曲连打着个迎霜兔。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

       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更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辕条上都是马,套顶上不见驴,黄罗伞盖天生曲。车前八个天曹判,车后若干递送夫,更几个多娇女,一样穿着,一样妆梳。

       那大汉下得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众乡老舒脚展腰拜,那大汉挪身着手扶。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气破我胸脯。

       你身须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的根脚从头数:你自身做亭长耽几盏酒,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为我为我喂牛切草、拽耙扶锄。

       春采了俺桑,夏借了俺粟,另支了米麦无重数。换田契强称了麻三秤,还酒债偷量了豆几斛。有甚糊突处,明标着历册,见放着文书。

       欠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少我得粟税粮中私准除。只道是刘三,谁肯将你揪攘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作汉高祖?

       把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表面排场,描述成了虚张声势。把一些趋炎附势的乡绅的丑态,揭露了个体无完肤。说出了汉高祖的身世虽是个好酒的亭长,但是经常依仗权力敲诈勒索,至今欠债不还,揭露了个淋漓尽致。直接指出所谓的真龙天子只是个无赖村夫,是封建统治者的一名最下级小官,而不是龙种凤胎。这一首套曲真是荡气回肠,而且是全用的是村民的语言。当然文人撰写的痕迹还是有的:“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谥号,在他生前是不会用的。但这不妨碍这首散曲的强烈的反封建性。

       散曲强调的个性解放,敢于离经叛道,另辟蹊径,便是散曲艺术的独有风格。我国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称散曲是“最自然的文学”,胡适称之为“活文学”,郑振铎称其为“俗文学”。他们从不同方位说出了散曲的美。

 

        四、我国当代散曲创作界近几年发展的大致情况

 

       《当代散曲》编辑人员的不懈奉献和辛勤劳动。维持《中华诗词网曲苑论坛》运转发展的站长、首版、版主、曲友们的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使得曲在中华大地上广泛传播、繁荣再现。虽然没有对自由曲解禁,(这是十分遗憾的。)

       许多曲人在散曲曲谱、格律的研究、传授上都做了许多重要的贡献,比如阳泉的杜肇昆,湖南的吕荣健等。

       现今黄河内外,大江南北,秦岭路上、长城脚下,诞生了许多散曲社、散曲创作研究会。出现了若干散曲组织。

       最令人感动的是中共中央原委员、陕西省委老书记张勃兴大力提倡散曲创作及研究,陕西散曲界在散曲与民间小曲的结合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高履成、尹昶发、刘江平、黄文辛、李涛、徐耿华等诗词组织的负责人大力提倡散曲创作,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山西唐踪诗社是一个以太原市河西区困难企业职工和退休老人组成的诗词组织,社长高履成为了让诗友曲友的作品成帙,想了一个好方法,十人作品集中出一本书,每人分担费用不多。现在已经出了十位年轻诗人的《十萃集》。十位老年诗人的《十枫集》十位散曲曲家的《十霓集》他亲自为这些书写序言,序曲。《十枫集》的长篇套曲代序和《十霓集》关于散曲的长篇文章洋洋洒洒,十分可观。

       丁芒、温祥等人提倡的自由曲、自度曲,或叫新散曲、仿散曲,也在敢于吃螃蟹的众多诗人曲友中发展起来。丁芒、张志侠 二人出版了《自由曲集》,温祥、张四喜、郭述鲁出版了《唐风三友集》自由曲集。    

       许多曲友的创新曲获得了全国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我们来欣赏几首自由曲:

 

       第一首:《训驴》

 

       老农赶驴上路,

       嚼烂道旁窝铺,

       又啃了村口苗圃。

       被抽,

       哭诉;

       心痛,

       安抚;

       你不该忘了百姓苦,

       走一处吃一处。

       记住,

       别错以为自己是什么“国家干部”。(温祥)

 

        第二首:《开会》

 

       梁山例会应时开,

       依旧厅中坐数排。

       半日天罡言未尽,

       其余地煞靠边裁。

       时迁悄语嚼朱贵:

       “若非管午饭,

       只带耳朵来。”(子翊)

 

       第三首:《发言》

 

       虚实套话恰似风轮舞,

       耵聍堆茧能把耳朵堵。

       新酿偏难出旧缶,

       酒家怎不将心煮?(子翊)

 

       有幸参与了黄河散曲社的成立,有幸参与了《当代散曲》创刊号至第六期的编辑校对工作,有幸参加了《中华诗词网曲苑论坛》的初期创建工作。这是我退休后感到欣慰的。这让我有机会学习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散曲,

       在这段时间里有意识寻找购买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还通过探亲、旅游将《当代散曲》一、二期带到了台湾、日本。在业余时间参加曲社活动,参加全国、本省、诗社等各种会议中,接触了许多山西乃至全国诗词界、曲学界的一些专家、教授,起码在认识上、见识上是有了一些提高。我也感佩中国散曲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的慧眼识珠,让黄河散曲社和《当代散曲》走向了全国。

       真诚希望散曲界的有识之士团结起来,把散曲事业当成是文学进步的必然,当成是大众的事业。对于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见解、不同的学术意见都能兼收并蓄,迈出新的历程,尤其是在创新的程途上不忘初心 ,记住丁芒老师所讲“以散曲与新诗的结合,探索中华诗词新的体式”,记住创刊号卷首语“今后要逐步增加自由曲的分量”。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