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评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

作者:赵文元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8214      更新:2020-01-08

 

之《立体几何》

 

       我觉得这篇与《最初的爱情 最后的仪式》这本小说集里其余七篇风马牛不相及。那七篇写的都是少年和青年时的迷惘、躁动、性困惑,而这篇却在写两个成年人的婚姻困境。

       这篇小说怪诞的写法,诡异的构思已经有好多人评说了,我只是想说,我从它的字里行间读到的是有闲阶级内心深处的无聊,整个生活都如昆虫在蜘蛛网中挣扎一样在这种无聊里挣扎。比如主人公的曾祖父,竟然竞价拍得一位船长的生殖器,让人错愕的是,这生殖器竟然能保存到主人公这里,而且为主人公所深爱!这荒唐里浸透了多深的无聊!我们再看看主人公的曾祖父,一生都在写无聊的日记,日记里详细记载着自己和一位好友对性交姿势到底有多少种的争论。奇葩的是主人公在近百年后,又通过曾祖父的日记继续着曾祖父的研究。这种跨越近百年的继承关系是有深深的寓意的,那就是这些食利维生的有闲阶级,就是子孙万代,都是一个德行,一个命运——为无聊所困,而且,他们的生活视野就局限在人的脐下三寸。而主人公和妻子这两位悠闲人士的婚姻更是无聊得让人窒息。因为无聊,妻子就鸡蛋里挑骨头地找他的茬来打发时间,嫌主人公不关心她,嫉妒主人公对那位上百年前的老船长的生殖器的痴迷。这种相互憎恨最终使得主人公萌生杀心,来摆脱妻子,实际上是摆脱无聊。在耗费大量精力、智慧后,主人公终于艺术地让妻子消失了。但我要问的是,妻子——无聊真的消失了吗?

       这篇小说深刻揭露了有闲阶级由无所事事的生活所产生的无聊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是这么的颓废、败落,看不到希望。就是说,这篇小说最闪光的地方,是要读者不禁想:忙碌的人都追求有闲、悠闲,但那里为什却是绿草茵茵的沼泽?

 

 之《家庭制造》

 

       这篇小说是写性的萌动和困扰下,少年和十岁妹妹的乱伦。实际上谈不上乱伦,因为他们还没有乱伦的观念,就如同牲畜不知道乱伦是怎么回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意识流手法,原汁原味地让读者重新体味了一遍人是怎么接受性启蒙性教育的,性的好奇是怎么趋势蒙昧少年去铤而走险的。实际上也不是什么险,在少年眼里就没有什么险。这篇小说让读者震撼于人类以至于整个生命界中最原始最基本的欲望——性的野蛮强大。性骤然成熟的少年,落入它的掌控中的疯癫、恍惚、惶恐,在它的怂恿下,面前纵是刀山火海万劫不复也不眨眼,人的伦理道德在它面前更是不堪一击。虽然它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但它总是在下流阴暗暧昧中栖身。我想,没有哪个人的少年不是如主人公一样在那些下流而又吸引人的闲谝中接受性的启蒙性的教育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这实在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人对性为什么讳莫如深,可又时时刻刻为它着忙?这篇小说是西方文学中对人的自然属性津津有味地品咂的一个代表。我要问的是,你把人的性欲如此地活灵活现刻画出来,仅仅只是品咂吗?如果只是品咂,那么这种爬在地上的品咂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文学堕落到了只是关注人自然的属性地步,还有发展前途吗?

 

  之《舞台上的柯克儿》

 

       这篇小说让人哭笑不得,因为它描写了一件对中国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虽然文中没有明说,但行文中透露出的信息是,一电影公司为了赚钱,要拍一部实地描写人群体性交的电影。在拍摄之前,导演要小伙子们手淫,把精液排掉,防止勃起,不想,一对男女在试拍中,因为赤身裸体的接触,竟然真得在众目睽睽中完成了性交。这篇小说反映出了西方社会色情、堕落、唯利是图的精神境界。我初看这篇小说,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它,现在想来,才明白,它是在控诉施虐的资本对人的自然属性的侮辱践踏。也就是对人的践踏。

 

 之《夏天里的最后一天》

 

       这是一篇充满了少年才有的一种怅惘忧伤的小说。作者细腻优美的笔触让这种怅惘忧伤无声地渗透进了读者的精神里。那位胖胖的女士,无疑是失去母亲的少年和幼女的母亲。但是,在开学在即,夏日里最后一次划船中,作者却让这位女士和幼女猝然淹死在河里,且一次也没从水里露出,仿佛她们去了那里。这个结尾沉重地撞击了我的思想,以至于好长时间只有疼痛,不会思想。等这种沉痛抽丝般散去,我不禁要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结尾?是要表达“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吗?如果是这样,也流俗了。那么,它这样结尾到底要表现什么呢?真是颇费思量。但是,如同你拿着一朵花兴冲冲地走着,忽然过来一莽撞少年,把花碰落污泥,你愕然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这篇小说的结尾就达到了这样的艺术效果。

 

  之《蝴蝶》

 

       这是一个长相怪异,而像他母亲一样很少被人关注,等同于无的少年,很偶尔地被一九岁的女童关注,这让他想让女童的关注长久,而骗她说河边有蝴蝶,通过隧道而到河边。女孩不敢进隧道时,他强力拉她进去,继而猥亵了女孩。在他清洗手上的精液时,女孩跑了。他追女孩,女孩在河边摔到,碰晕,他把女孩推进了河里。这篇悲剧小说让人对人的冷漠透彻纸张,也让读者感到人是多么渴望人的温暖。在要失去这种温暖时,是多么的暴虐。小说的结尾同样出乎人的意料。主人公为什么要杀女孩,读者可以做出种种解释。你可以说是怕暴露丑行,但我认为更和怕失去恋人而杀死恋人的失恋者的心理类似。最可怕的是,这位少年竟然能冷静地去会女孩的父母,其心之冷漠可见一斑——这种冷漠是不是对对自己冷漠的社会的报复?

 

  之《与橱中人的对话》

 

      这不但是一篇不想长大,甚至要回到母亲子宫里去的年轻人的故事。首先,主人公是被母亲当婴儿抚养到十七岁的,就是说,十七岁的他还靠母亲喂食进食物,还住在有护栏的婴儿床里,还怕见人,还被母亲抱婴儿一样抱他。但是,在他十八岁那年,母亲忽然遭遇爱情,嫌他是个累赘,而把他丢进了社会。我觉得主人公不长大也好,想回到母亲子宫里也好,在这类小说中它也没什么突破,我倒认为,研究他母亲对他的行为才会让这篇小说从类似的小说中脱颖而出。那他母亲年纪轻轻的,为什么不再谈婚论嫁,反而一心一意地抚养他,还竭力当婴儿看待他呢?我认为,第一,她深深知道成人世界的丑陋与无情,她认为如果儿子一直是婴儿,就能逃避开成人的世界。或者说,她向往回到婴儿世界,但深知不自己不能,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要儿子就在婴儿的世界里。问题是,她为什么忽然又要回到成人世界里去呢?难道爱情真有这么大的神奇?而为了回到成人世界,她竟然无情地抛弃一点生存能力都没有的儿子,人的冷酷以至于此!如果我们这么解读了他的母亲后,再反观主人公窝在衣橱里不出来的行为,就有了一种悲壮的色彩,而不是畏怯与厌恶了。

 

 之《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这一篇是一首非常隐晦的青春期成长的诗歌,费解就费解在一直有一只耗子和情欲汹涌的主人公和情人呆在一个屋里,主人公能察觉有东西在屋里,这种察觉让主人公在做爱时不由得幻想生命方面的事,最终耗子被发现,以耗子的被杀戮而嘎然结束——这只耗子到底与青春期的成长有什么关联?或者暗示什么呢?但有一点我读了出来。那就是主人公的情人,在性爱中正从一位小女孩,正显露出母性的特质来。首先,她不再和弟弟打架,而是越来越像她母亲一样呵斥弟弟,对弟弟的顽劣表现出了母性的容忍。尤其是她阻止主人公去杀戮母老鼠,在母老鼠终被不能见容于异类的存在中的天性驱使下而被主人公杀死后,她毫不犹豫地蹲下来,把从母老鼠肚子里流出来的包裹着五个未成形的幼鼠小心地塞回母腹。这是一位准母性对一位已死的母性的哀悼,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之《化妆》

 

       这是一篇让人很怅惘的小说。它写了没落的演员薛暮,在姐姐死后主动挑起抚养外甥的担子,先给外甥一个人表演戏剧,后拉外甥参与进她的表演中来。可惜外甥处于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期,这个时候的男孩总想在男孩们面前表现出男子汉气概来,那就是对女孩的不屑,偏偏薛暮忽然要外甥化妆成女孩,她化妆成军官,于是,听话的外甥第一次反抗她的安排。但出于对大人的敬畏,反抗是胆怯的。接着又出现了危机,那就是外甥有了一个新同桌——一位漂亮的女生。本来,外甥一开始是要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的男子气概,对她不理不睬的,可是出于礼貌,还是不得不和人家打招呼。然而,这位意识到了性别的男孩,还是由不住要留心那女孩,而同样意识到性别的女孩,意识到了男孩的留意,害羞又骄矜地微微一笑,这让男孩第一次感到了异性的美,性意识就这么开窍了。两人的关系在女孩母亲的参与下迅速成为好朋友,母女俩邀请他星期天去家里玩,要命的是,薛暮要他星期天和她再次演军官和女孩的那场戏。他虽然害怕,但还是鼓起勇气说了要去同学家玩的事,薛暮先是佯装没听见,但最终还是装不下去了,沉默很久后,说了一句,你走了,这个星期天我一个人怎么过?这是一句有着深深的寂寞无奈无助的话,可惜,男孩离理解人还远着呢!他只是出于对大人的畏惧而不敢坚持反抗。可等薛暮不忍心,要他去赴约时,他高兴地跑了,不会去想他的阿姨会多么的寂寞。这是一篇成长的男孩和走下坡路的成年人之间作伴的故事,是一根衰老的藤曼要依附于一棵幼树,而幼树竭力要摆脱的故事。衰落是一件多么无情的事呀!只是这篇小说以一场化妆舞会结束,又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要这么结尾呢?是要小男孩明白,你向往的成人世界就是一个装相的社会,还是说,只有在伪装中,衰老才不被人发现?才让衰老的人暂时摆脱自己的衰老?不过,男孩是看见一假面下的男人对小女孩的欺负而结尾,这又似乎使得结尾明朗起来——成人世界在假惺惺下对孩子的迫害。

 

 总结

 

       这八篇小说除第一篇外,都能把握住少年在成长中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在人成人后早已经忘记了,难得作者有这么深刻的体验。第二点,这些小说的结尾都很突兀,增强了艺术回味。我要说的是,这些小说的格局不高。就是说,我现在不想从所谓的艺术角度去评价这部小说集,而是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来评论。我认为西方那种从纯人性角度写作、艺术是反应纯人性的是一种极有煽动性欺骗性的思想,因为普遍的人性那就是饥来则食困则眠,说的文雅一些就是食色性也,实际上这是动物也同样具有的,如果我们就这么一路写下去,会把人变低到动物的水平。我虽然不赞成无限地抬高人,但我清楚,人与动物是有那么一点点差别的,这种差别使得人成其为人的,作家要写的是这个东西。我刚才说了,这个口号是有极大的欺骗性,也可以说是抹杀、掩盖或者故意模糊。那么,它针对的是什么呢?就是人确确实实是有阶级性的,如《千高原》主编苏伟所说,人属于不同的阶级,他表现出来的人性确实不同,表现人性,应该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去写,这种关系往往是由他所处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鲁迅讲,焦大是绝不会爱林妹妹的。这话说明,不同的阶级它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就如同庄子说的,西施落在水上的影子只会吓跑鱼,而不觉得其美。就是说,不同的阶级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对一切做出评价的,也因此会有不同的艺术观写作观。当然,我这不是一篇政治文章,我是要说,站在不同阶级中的作家,他的艺术观点一定不一样,用一句艺术反应人性挖掘人性而把艺术贬低到为猫呀狗都有的”人性“去服务,是对艺术的侮辱。为什么我们再没有振奋人心的艺术作品,没有拜伦雪莱这样激动人心的艺术家了呢?我认为症结就在这里。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