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非虚构

首页 > 非虚构

古村永木黎家的秘密

作者:傅玉丽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9146      更新:2019-10-27

       江西南昌县广福镇,相传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设墟,商贾云集,带来了一片繁荣与热闹,所以被冠名“广福”。可我走进此镇的板湖村永木黎家,却发现此称谓由来或可还有着另一个原因。而这原因与唐朝太子永王李璘密切相关。
       一口新月形池塘卧在板湖村村前,池水静谧、清澈,波澜不兴,池后便为村庄房屋,高大、古朴,一律坐西朝东,也依池塘呈半月形排列,像孩子紧紧拥抱着母亲。
       顺村子西部往前走,大约200米处,赫然出现一大片异常高大茂密的树林。这里和南昌县其他地方一样,都是平原,没有丘陵,地势相当平缓。而这片苍桑的树林,看上去面积相当大,几乎与村子相当,似与村中建筑有种呼应之感。当地人称此树林为“吴家山”,也有称为“裔山”的。
       树林中穿行时,绿荫浓重如盖,难见丝缕阳光,如入密不透风的神秘、古老密室,不觉噤声,低头小心翼翼地走着。四周一片静谧,只听得脚下轻踩的落叶发出阵阵细微的沙沙声。穿过幽深的古树林,人已进入了莫名的沉寂、忧伤之中,再跨过一条小河沟,不足百米处,就见一片宽阔的田野上座落着一座圆型陵墓。陵墓不大,也不高,没什么特别,可却引得我走上前去,一探究竟。因为,此墓即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唐朝永王——李璘墓。
       据此地黎村族谱(宋乾道九年版)记载,李璘死后,葬于南昌六十一都三图地(即现板湖村永木黎家)。在村中,人们传说李璘死后,唐将李昕受命在此守墓,并繁衍后代。也有说,李璘是被他的手下抢回埋葬在这里的,他们一直为他守墓。原此村叫作“守墓李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裔怕受株连,故取谐音,名为“守墓黎家”。到了清代,后裔认为“墓”不吉利,故又将此村改名“永木黎家”,此名一直延用至今。
       走近墓地,平静的心一下激动起来,眼前涌现一片战鼓齐鸣、刀光剑影,历史深处的滚滚车轮之声轰轰响来。封建皇朝,总在上演的兄弟相残、臣子倾轧的嘶杀与呐喊,是否真正落下历史的帷幕,还是以另一种形式重演,我不得而知。而李璘之死却是令人叹息。
       李璘,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六子。《旧唐书》称其:“少聪敏好学,貌陋,视物不正。”《新唐书》称其:“长聪敏好学。貌陋甚,不能正视”。这位相貌长得不好的皇子,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受封永王。开元十五年(727年),遥领荆州大都督。开元二十年(732年)七月,又加任开府仪同三司,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月二十日,改名李璘。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兵变,率十五万士兵陆续攻陷洛阳、直逼长安。当时潼关失守,唐玄宗见兵临城下,惊恐万状,匆匆带领一班人马偷偷跑出京城,往成都而去。这次君储逃亡,标志着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途中,他听从大臣房琯建议,改变过去不让皇子外出做官的做法,分制置诏,即让皇太子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他王子各自统领一个地方。太子李亨当时主要负责黄河流域的,永王李璘主要负责长江流域。
       李亨身为太子(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唐玄宗李隆基第三个儿子,玄宗长子、次子均前后死亡,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在分制置诏下,使李亨承担的责任重大,他督师讨伐安禄山叛乱,马嵬坡兵变后就未再与玄宗一起出发,而是留在北方,抗击叛军。“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战”,经过无数战役,到达灵武(今宁夏)。到达灵武后,李亨在那登基称帝,改年号为“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
       李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外称帝的皇帝。面对时局动乱,唐太宗自顾不暇,无奈将玉玺交出并送去,承认了他皇位的合法。李亨即为唐隶宗,成为唐朝第七个皇帝。此前,分制置诏时,玄宗诏令永王李璘领山南东道、江南西道等四道,为江陵大都督。李璘当月便赶到湖北襄阳,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招募将士数万人,手握兵权,在谋士的撺掇下,他未听王命,继续领兵东下。太子李亨称帝,无疑是对隶宗平叛军事的最高指挥权,造成威胁,再加上玄宗又令李璘返回蜀地。据《唐书▪李璘传》记载:“璘领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其子襄城王玚毅刚鸷乐乱,劝璘取金陵,即引舟东下,江淮震动。”《资治通鉴》也记载说:“子襄城王玚,有勇力,好兵,有薛镠等为之谋主,以为今天下大乱,惟有南方完富,璘握四道兵,封疆数千里,宜居金陵,保有江表,如东晋故事。”
       也就是说,分制置诏之后,李璘当时的任务相当于为太子李亨作后备,以防叛军南下,并筹备军队、粮草。而太子李亨的称帝,让情况发生巨变。李璘听信了儿子、大臣等的话,没有听玄宗的命令返回成都,也没有听从已称帝的李亨的旨意.在江陵一带招募了兵士数万后,一时军容威盛,雄心万丈,仍按玄宗的指令,先东后北迂回抗击叛军,坚持率兵东下夺取长江中下游广大区域。李璘到达润州(丹阳郡,今江苏镇江)时,似有拥兵自重,开辟自己战略基地的样子。面对李璘逐渐壮大的军事实力,隶宗无法 ,即宣布永王谋反,诏令平叛。
       当时隶宗李亨已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蔡州(念河南当南)置节度使。“时李成式与河北招讨判官李铣合兵讨璘,铣兵数千,军于扬州;成式使判官悲裴荗将兵三千,军于瓜州,广张旗帜,列于江津。璘与其子玚登城望之,始有惧色。”双方最终发生激烈战斗,最后,李璘战败,与儿子逃到江西大庚岭,被江西采访使皇莆侁所杀(一说为中箭而亡),其子也被乱军所害。招讨官李铣送李璘家属还蜀。
       隶宗面对李璘、李玚均被杀的现实,悲痛不已,心情特别复杂。历史上记载他曾说过:“既生得吾弟,不送之于蜀而擅杀之邪!”后废李铣、皇莆侁不用(也有说杀了的),还将李璘的孩子全封为王爷。按王侯礼仪安葬了李璘,并派人为之守陵。在《全唐书》中对永王李璘及其死后葬地有较详细记载。
       因为李璘和李亨虽为同父异母的兄弟,但他俩感情非同一般。李璘幼年丧母,是被忠王玙收养的。忠王玙即是后来的隶宗。也就是说,李璘从小是李亨带大的,李亨与李璘之间最初的情感虽为手足却类似父子,非常深厚。
       李亨只想让李璘听从命令,并无要杀他的本意。而李璘未败时,太上皇玄宗就已发出诰文:“降李璘为庶人,谪迁于房陵。”就是说,从玄宗到隶宗,内心并不想杀李璘。现李璘死去,这种伤痛就异常强大了。
        这座古墓的发现,还有赖板湖村的永木黎家。1982年,第一次文物普查时, 是永木黎家提供的线索,在南昌县原广福乡(现为广福镇)有这么一座古墓,封土高2.8米,直径16.7米,宽12米,呈椭圆形。后来再1985年12月10日,南昌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第一批南昌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墓经过修葺,封土丘高3米,护墓墙高1米,墓基(台基)约200平方米。分别在1995、2002、2005年几次重刻碑记,重砌花岗岩护墓墙,刻“唐朝永王李璘简介说明碑”立于墓南,并将保护标志和新刻“简介”碑移位至西北面角。
       望着这墓,想起刚进这原名“守墓黎家”的村庄情景:全村占地面积达22000平米,村子拥有30多幢明清风格的精美绝伦建筑,多为勒马式八字斗门,一般两进四厢或一进两厢带反照堂,有的两旁留有暗走巷。古屋门前或天井内,大多都有工艺精湛的石雕,奔鹿、蛟龙、猛牛……。其中一门额为“大夫第”的高大宅院前,雕有大面积的车马、豪宅,其刀刻手法线条流畅、细腻,雕得栩栩如生,近乎完美。据村中老人讲,村前的池塘,并非只是观赏,以前由两个石墩支撑,是当作戏台用的。每当逢年过节,村里便是好戏连台,热闹非凡。
       此时,面对永王墓,一位村子里的年轻女孩很自豪地说:“如果细看我们村子,村前有河、村中有屋、村后有林,且池塘呈环状,围绕着村子,这种格局完全是按皇室格局所设。”据她说,这肯定是有着长久打算的,她还肯定地说:“这一定是李璘生前选的。要不然不会这样设计。要是李璘赢了,那我们村子肯定是另一番模样。”
       她的话,让我思忖良久。永木黎家这块土地,如果是李璘生前选定的,他为何选在这里?这里并非他行军必经之地,也非他的封地,更与他没有任何关系。他想过自立山头,争夺王位吗?还是被误解为叛军?这是他的福地?无论如此,这位王子,不过是那场腥风血雨的牺牲品而已,他不是唯一,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古树苍天、绿荫满地,此村并无山,一马平川,却将树林所在地称为“裔山”,这种独特的称谓是否是将永王李璘陵墓当作山来看呢?!以墓为山,以山称林,似有无限敬意。历史一贯是成为王败为寇,此种称谓不同。难道当地百姓将永王李璘英雄、当作王来看待?要不然,千百年来,一代代,他们何以一直为之守护、与之相伴呢。
       墓上丛生的细小杂树,如根根剑簇从各个方向刺向天空,似在射出这座江西早期藩王墓的秘密。环墓上下、四周繁生的杂草,与之似有一比,柔和纷披,似在掩藏着历史的真相。正待黯然离去,突然眼前跳出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时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李白不可思议地出现了——诗中短短四句,道出的惊讶与狂喜、轻松和解脱,正是有着沉重无比的背景,它的诞生可与眼前墓主人密不可分呢。
       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人们却不知,李白身上也有“三顾茅庐”之事。虽为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内心里还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直挂云帆济沧海” 的另一面,怀抱着“安帮治国”,“欲济苍生”的理想。早年就“心雄万夫”,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一直四处漫游寻找机会。只是,诗人太浪漫,太诗人,根本不知现实与政治斗争的复杂与诡异。天宝元年,李白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却仅待了一年多(连头带尾三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被赐金放还。
       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的军队当时正沿江东下直取广陵,经过九江。而当时,李白在战乱后漫游了一阵后,正在庐山屏风叠隐居。李白听说李璘的军队讨伐安禄山,抗击叛军,面对这支正义之师,已经56岁的李白异常激动,认为报效国家的机会到了。而李璘听说李白在庐山,也非常兴奋,派韦子春去庐山找李白,请他加入军队。这个过程非常有趣,相传李璘去请了三次,才请出了李白。有李白诗为证:“大总元戎辟书三至”。 虽说请了三次才出山,可从李白出山时给妻子写的诗,“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等来看,李白心里是非常迫切和憧憬的,以为自己建功立业时机到了。
       此前,李白没有进过军队。此后,李白也与军队无缘。李璘的军队中有了大诗人,这个幕僚开始了自己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军生涯。“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让诗人李白到了李璘军队后,写下了著名的十一首《永王东巡歌》以及相关诗篇。这些诗中有称赞军队纪委严明、有写军队强大的、还有写军队行程和士兵勇敢的、还有把李璘夸为当年东征之王,甚至把他当成秦始皇的……最著名的是第二首:“三川北虏乱似麻,四海南北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而最能体现其豪情壮志的则是其中第十一首:“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可以说首首激情澎湃,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与决心。
       只是,两个月后,一切都变了。李璘本是奉唐玄宗之命并获得认可,率水军自江陵(今湖北荆州)沿长江下杨州渡海取幽州(今北京)的。但后来玄宗称帝,请他回成都未回时,成了抗旨。故到了润州(丹阳郡,今江苏镇江)时,被肃宗宣布为“叛军”加以镇压。
       李璘的军队在隶宗——这新的统治者面前,性质完全变了,李亨与李璘兄弟交战,手足相残。最终李璘战败被杀。时局的变化之巨,谁也无法预料,诗人李白做梦也想不到有如此的情形。他想不明白,更不明白的是由于参与叛军队伍,他也被捕。那些诗歌成了他参与叛军的罪证。
       永王李璘兵败身身亡的时候,李白在浔阳被擒。当时参与李璘叛军的分六等给予了不同处罚,李白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心灰意冷,无可奈何。然而,非常幸运,他遇到了兵马大元帅郭子仪。郭子仪知道并一直敬重李白,喝退兵士,解开绳缚,并极力向上奏保。如此,加上由于李白在李璘军队中待得时间不长,李白得以保命,轻判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目睹正义之师成为叛军,听到追随的李璘掉了脑袋,看到一腔热情竟变成被捕局面,李白肯定绝望而疑惑。而即将丧命的情况,又由于郭子仪求情,得以变成流放,李白心里真不是一句话可以形容。真不知李白这一路上是何种心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诗人心意沉沉之中,痛苦难受与幸庆安慰、百思不解……种种情思都有,是难以平静的。而在流放途中,至白帝城时,恰好遇上肃宗下诏大赦天下,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啊,让李白得以被释放。
       接踵而至的一波三折、由冰点到沸点的跌宕命运,令他在返蜀舟上,高吟出《朝发白帝城》。如果知道了这些情况,再细品这首千古流传的诗歌,真能体会到当时诗人的心境是何等痛快、酣畅,那飞似的速度,难道不是他内心激动、绝处逢生的欣喜吗?那轻快的旋律,难道不正是他终于甩掉了罪犯身份的吟唱吗?从天上美丽的彩云,从四周的猿声,从千里的路途一日可还里……到处都是那么美好,都在为他欢唱、啼叫呢。
       眼前之墓,显示的李璘兵败在历史长河中是一闪而过的。可李白的介入,却带来了无限的光亮,将这段故事烛照得无比凄叹和悲壮。虽然历史上,诗人再无机会施展抱负,几年之后死在异乡。可诗人毕竟有过这么一段短短的辉煌。如同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后盛唐一去不复返,虽然再没有看到大诗人此后的闪亮,但这短短的两个月,也足以让我们看到一位诗人的现实报负与理想之路了,已足以让我们为李白欣慰。
       突然,我转过身去,不禁再细观起村子来:村前有池塘,去墓前的小水沟杂草掩映,仔细辩识,其实是围着村子的,非常像一条护城河。村后有树林,气场相当强大。再看到古村中,那些高大、古朴、雅致的房屋,听着这些建筑的故事,看着上面精妙的雕塑与文字,顿觉此村非同凡响。如此,再一联想到李璘、李白的故事,顿觉霍然:迁居此地的先人们,并非等闲之辈,他们肯定知道这一切。绝非当地农民。当年应为唐朝将军、或与皇室有关人员,他们能读书,会科举,喜听戏……并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让我们进村便嗅到小小村子弥漫着的悠远、浓郁的传统和文化氛围。李璘生前是否选择此地不得而知,而死后葬于此,倒让这里成了福地。
       我了解到,现在永木黎村还有70多户近400多人口,其中黎姓的就有60余户近300余口,他们从唐朝开始,一直居住于此。一位叫黎辅刚的村民每回见有人来村子,都跑前跑后地介绍着,还自行整理、写作了不少关于村子的传说。现在,村里人正为保护古迹而努力,在他们看来,死亡并不是一件消失干净的事儿,能够与永王李璘相伴,就是福气。
       在板湖村,眼前这普通的园型墓地,竟然是中国唐朝历史安史之乱的一大见证,墓地竟然与伟大的诗人李白相关,恁是谁也想不到的。它在历史深处、埋藏着一场皇室惊心动魄的故事,还让诗人李白謩年人生起伏不断。虽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建在这里,就如同村中池塘中仅存的戏台柱子。那上面曾经上演过什么呢?没人知道。而戏与真实的人生,是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究竟哪一场戏,才是历史的真面目?可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想象。李璘、李白,是否因为他们,此地才被称为“广福”呢?!

上一篇:瓷器的传说
下一篇:韦德的闪婚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