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眼下的夜晚(组诗)
文/张敏华
你有故乡,而我只有
在墓地你寻找死去的亲人,
我在墓地转身,
不悲伤,也不快乐。
在我看来,墓地形同虚设──
我看着你祭奠,不想安慰你,
不敢惊醒你的回忆。
──其实你有故乡,而我
只有母亲的坟墓。
中年的意义
那么多的黑蚂蚁还活着,
它们善良,被光与影反复稀释,
更干净,纯粹,在原地──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
都明白中年的意义,
就像一群黑蚂蚁,在婚宴
和葬礼之间来回奔跑。
洗澡
两个赤身裸体的男人──
泡在
浑浊的浴池里。
我中年的啤酒肚,
难以弯下身子,
而父亲消瘦的腹部,爬出
两条蛇影般的刀痕。
父亲弯腰撑着,我小心地
为他搓着身子,
不敢用力,生怕父亲
会倒在
他七十八岁的生日。
在为父亲擦干身子时,
他抬头告诉我
他那几本存折的密码──
都是我的生日。
生活
你缺了一颗牙齿,我多了
一根鱼刺,我们过着
忍辱负重的生活。
鱼鳞般的夜空,眼神是空的,
我们只能像藤蔓
相互缠着。
活着,不停地给别人让路,
也给自己让路──
命运所给的,我们还了。
两只苹果
桌子上的两只苹果,紧挨在一起,
它们差不多大小,颜色深浅,
像两个人,你和我,我和她,他和她,
那种亲密或紧张的程度,
只能猜测,但肯定
和桌子上的两只苹果无关。
它们有各自的经历,长在
同一棵苹果树上,或相距甚远,
被人采摘,抑或自由落地。
它们有各自的命运──
被人用水果刀削去皮,切成块,
或在空气中,悄悄地腐烂。
看电影
晚上陪父亲看电影,周围坐满了
少男少女,或三口之家。
放映途中,有人嗑瓜子,接手机,
有人抱起哭闹的孩子退场。
而我转过脸,看父亲看电影,
回想起三个月前,父亲躺在担架上,
被推出手术室的情景。
散场时,父亲望着夜空──
“还是喜欢以前的露天电影,
不用买票,席地而坐,
还能看到满天星斗。
现在60元一张的电影票,太奢侈,
开着车去看电影,更奢侈。”
我手撑着父亲的腰,
对他说:“活着,真好!”。
不曾
一阵风,一场雨,秋天的裙摆
高过山峦。
躲避着,又像是迎接
背后的虚空,这无尽的初始。
转身,或者再转身,
在乎,或者不在乎。
黑暗中抱紧自己,
悲欢在体内蔓延。
不曾看见,树枝低垂,
不曾听见,莫名的话题──
生死,在放弃了生死之后,
多少年才有一次轮回?
秋夜诗
感觉起子的目光抓住我,
当我和他谈起一个诗人的死,
9月21日,那只卑微的
手抓住我──
瘦弱得只剩下瑟缩。
节日前的夜晚,我和起子
在一张小餐桌上,
用筷子夹住鱼虾,
试图把生死的隐秘打开。
针眼下的夜晚,
两个喝醉酒的诗人,
坐在石阶上
像两个守夜的人。
独白
晚风吹我,但秋风不挡我的路,
秋风吹我:“我在西塘等你。”
无法宽恕:爱,或者伤害,
突然露馅的胎菊心事。
等待发热的身体冷却,
咳嗽,哽咽,漠然地离去。
灵魂离开肉体,为这个午夜
寻找“死过一次”的证词。
白内障的夜晚,我举起烛火,
成了上帝的司仪。
误伤
如果月亮被误伤,树叶就渗出泪水,
失眠的唇,默默地祈祷,
眺望夜空的瞬间,心结满了青果。
──多大的伤口,多猛的泪水,
黑暗中,我划亮一根火柴。
作者简介:张敏华,1963年3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已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作家》、《天涯》、《北京文学》、《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读者》等100多家刊物发表诗歌,作品曾入围第5届柔刚诗人奖和《诗刊》社第2届、第5届华文青年诗人奖。著有诗集《最后的禅意》(1994年)和《反刍》(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