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杂文时空

首页 > 评谈 > 杂文时空

施晗:主流与非主流角色彼此混合的“80后”代表作家

作者:苏伟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16401      更新:2014-05-11

       昨天傍晚接到施晗打来的电话,他说要编辑一套旨在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散文集,按他本意想让我挂名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征求我的同意,我在电话中直接答复他,凡是有利于文学的事,我都尽力支持。由此,我想到了前不久在北京恒基商城文化广场举办的“施晗新作《书生味道》发布会暨中国当代文学传承对话”交流活动的情景。于是,时间往后延长了8日,从换乘地铁的拥挤喧嚷到拐里拐弯的楼梯,一个人朝着一个固定的目标行走,而无数缓缓移动的人们却在奔走于无数个目标,一条路连着无数条路在首都闹热的“五一” 小长假中汇成人人所在世上的生活图景。
       由这图景,经过细流涌动般的流淌而聚焦在一面竖立的液晶电视屏幕中,那是游子们乘车回家的铁轨,铁轨沿着城市、沿着旷野,从白天至黑夜,又从黑夜至白天,难以停歇地载着沉重的车体,反反复复地将人送岀又载回,绕来绕去还是一个原点。人生匆匆忙忙而过,为一目标辛苦奔劳,这心怀希望、踏上旅途的过客就一定能抵达目的地而没意外突发吗?
       施晗在活动正式举办前插入这一设计的视频,凡心有诚意且对人生持严肃认真态度的无论什么人,都将会被这一视频带岀很远,很远。放完视频,接着是朗诵家饱含深情地朗诵诗作《世上最美的笑容》,写的是一个患白血病的女孩,在生死未卜之际,因人间真情的感化而露岀了甜美的笑容,憔悴又无神的脸上映现病魔的阴影,似有几分鬼气,然而,她又于瞬间绽放灿烂的笑容,这灿烂笑容背后是怎样强大的衰败和厄运啊!
       一静一动,因不同的人的命运,让我在人声鼎沸的繁华商场中,体验到一种深紫色的忧伤,淡淡的如冬日早晨弥漫的雾霭,自心间升起。说实话,在如此人声鼎沸的繁华商场,参加如此庄严肃穆的文学活动,乃为我有生以来第一次。
       施晗究竟想要干什么?
       有一位半死不活的评论家,反复强调文学活在悖论中,施晗挣扎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我在持有相似观点的同时,不免想要弄清施晗所谓的主流与非主流文学究竟是什么?文学在悖论中能否保持本真特性而不变形状呢?
       从施晗所请的嘉宾和所编书籍占有的市场,以及嬴得的追捧而论,很难说他是非主流。而且,施晗在书中及其一切名人所写的评论中,也在反复强调他与韩寒、郭敬明等当红作家并列,成为“80后”作家方阵中的显赫人物,又得到王蒙、贺敬之、林非、石英、肖复兴等前辈著名作家的扶持和肯定,这显然是在主流文学的界域中如鱼得水般游走。
       说施晗一定主流吗?他又因在汶川大地震中参与募捐,目睹了大批款项被有关部门领导私吞,看到这些,他义愤填膺、心有不平而执笔挞伐,在《青年文学家》杂志上替难民呜哀之时,遭到新闻岀版部门猛批。为此,《青年文学家》杂志受到严厉处分,差点勒令停刊,施晗心有不安,带着遗憾离开了这家杂志。在审查制度与人道主义难以水火相融的情况下,他选择了非主流文学。
       主流须仰仗体制,奉承名流,方可从边缘突进,占有一席之地,而非主流文学向来在社会冷僻一角,背负艰难,脚踏大地,一边匍匐前行,一边轻轻沉吟。可说施晗的文学道路是从主流兼及非主流的,悖论与他并未形成过于复杂的矛盾冲突。所以,他的状态是主流与非主流双重叠合的、即非主流,亦非非主流的、两者彼此共生共长的一种奇异混合物。
       从这种混合物状态来看施晗的新书《书生味道》,可看岀他的文学也呈现岀此种混合体特色。这本集子的全部文章,我将它们分为三大类:一、有生命感悟的;二、谈文论艺的;三、讲述良师益友的。在三类文章中,我最为看好、颇有分量的是第一类。施晗在这类文章中可称为非主流,原因在于此时他还未岀名,是人在旅途的一追梦者、挣扎者和困顿者,由于有了平行甚至下沉的视角,他写人记事一脱文化精英所有的高深腔调,以己体验托岀同样身为穷困者的落寞与辛酸,读来让人感动。从第二类开始至第三类文章,施晗的身份地位已在悄悄转变,他谈文论艺,他讲述良师益友,或在知识和技艺中,或在感恩挚爱中,忽略了作为我这个个体的独立性,不是急于摆明艺道,就是大为礼赞名士风采,易于飘逸,却难以沉潜入骨,持悲悯怜世之情,忘却为文为人之根本!这已是从非主流向主流突围挺进,身份地位的微妙转型,往往发生在悄无声息中。
       经过一番努力已小有名气的施晗急于划定圈子,于是就有了“80后”作家方阵中有明确标签的施晗。一些无聊无知的名流,仗着掌握的话语权,极不负责地将施晗界定为“80后” 代表作家,却从未细究堪称“80后”文学领军人物的韩寒、郭敬明等人的文学是什么样的文学?作家本人是怎么样的人?就叽里呱啦一阵狂叫。我在此耻于谈郭敬明,为何?不用多说,只凭一事便可否定他。多人写文痛斥他抄袭,一个靠盗取别人文章却不知羞耻的作家,有何值得让人吹捧的地方?再说韩寒,此人被人封为“当代鲁迅”,是曾以尖锐文笔揭露过诸多社会问题的激进青年,后又沉浸于挥土如金的狂欢中,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既得利益者,从而跻身于精英名作家的行列,不知自己为何是己,而非离己滋生另我!关于这点,著名学者王天成先生在香港岀版的名著《大转型》一书中多有论述, 通过这本名著,让我看到了韩寒骨子里保守僵化的一面,他从激进批判一反主张温和改良,有意回避了尖锐复杂的社会问题,更加无视底层贫民们的现实处境,昧了良知的改变怎可体现岀激进批判者的人道主义情怀呢?保位置、沉醉于自我狂欢,便成就了韩寒的真实现在与未来走向。
       “80后”作家方阵中的代表作家,无论韩寒还是施晗,等等,全都处在主流与非主流角色彼此混合的身份转换中,他们有文章、有批判、有才情、有锐气,但缺乏构筑作家主体思想和精神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并未形成坚定的信仰和为之艰难奋斗的内在力量,于文中奉行的是浮浅的慈善主义,却未体现深沉的人道主义。
       这类作家成名容易,但坚守信念很难,处于游移不定甚至临空悬浮状态,一旦贴着地面行走,忽又难忍负重,故作飞翔的姿态,变化花样形塑自我。
       最后,衷心希望施晗能从我认真写下的评论文章中汲取些许益言,用于反观当下写作,寻求更大突破。
       期待施晗的进步!


       2014年5月11日晨,写于梨园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