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海会寺的“真面目”
文/刘显沐
庐山海会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庐山市)海会镇。交通十分方便,自九江市经环庐山公路南行30公里,或者自南昌经福银高速、九江绕城高速北行130公里即可到达,距星子县城(庐山市)不足5公里。
海会寺初名海会庵,背倚五老峰,俯瞰鄱阳湖,风景至美,“风水极佳。”一说是自周武则天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开始有寺立于此,但文字明确记载的是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释西来奠基始建。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释旦云主持重修,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遭兵燹,房舍成瓦砾。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释至善(海印和尚)来此,募化重修海会寺,重建后的海会寺佛殿宏敞,藏经阁华丽庄严,寺田三百多亩,吸引了许多香客和游人朝拜,自此以后至民国香火极盛,未曾衰弱。至善和尚名声鹊起,到寺学法的人前后多达五千余人,剃度为僧者36人。
1938年夏,著名的庐山抗战爆发,海会寺殿房损毁三分之一,家具散失三分之二,庐山军官训练团的建筑被日军炮火夷为平地。抗战后至今日,陆续修复海会寺到现在的面貌。
周日,再次来到庐山海会寺,看到它尽管命运多舛,几经战火焚灭,但精神气儿仍在。
海会寺名号石及庐山海会寺游览区牌坊立于环庐山南公路侧,沿简易小道行至一里路处即是海会师范学校或九江师范专科学校旧址,再走一里路即为庐山军官训练团旧址,再向前一里路就是海会寺了。距寺院不远处就可以看到黄墙黛瓦,隐藏于荫,阳光照射,斑影忽现,几乎不知道此地是寺院;走近寺前,青砖黛瓦,绿树黄墙,殿高不及红枫,堂低不及山梁,倒像一片普通的农家院落;寺前西望,巍巍五老峰忽至眼前,池畔东眺,涛涛鄱阳湖近在脚下。寺前寺后,殿旁堂前生长着粗壮的古树,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红枫立于寺前,仿佛在为古寺站岗,古柏长在寺内,仿佛在为古寺护法,松涛为佛号伴凑,香樟为香火添馥,所见之处,都是一片寂静和恬淡。
恰巧海会寺即将开始大规模重建,因安全原因劝退游人及香客,只有看护寺院的僧人。好在重建刚刚开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复修的部分景点、殿宇里还可以参观许多海会寺珍宝。海会寺念佛堂内有西方三贤接引图,念佛堂楼上的藏经阁珍藏《图像金刚般苦波罗密经》、《普贤行愿品》、《海印老人年谱》等旧木质经板1600余块,涉及六十部经书;九老堂为普超血书八十卷《华严经》的地方,康有为题“尊之、敬之、护之、保之”,今存庐山博物馆;祖堂石壁有木匾,长约2米,高0.8米,中镌“口关”隶书二字,字径约0.7米,上款题“颜真卿书”,下款署“宛陵施闰章垂立”,上为“施闰章印”,下曰“愚山”;寺前月牙池,池水干涸,无花无鱼,周围石栏,雕刻立体画像19幅,即赵颜求寿、虎溪三笑、渔樵耕读、水漫金山、唐僧取经等图像,雕刻艺术造诣高超,可惜经兵燹,摧残殊甚,仅8幅完好,6幅中断而刻画可辨,5幅成碎片;飞来石在山门东50米处,石成椭球形,直径10余米,石下有洞,深约7米,中有神台,上供石佛像,系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僧坚白立。
海会寺山门上方“海会寺”三字为原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海会寺二门匾额“真面目”三字,为二游海会寺的康有为所题。“真面目”三字字体为隶书,字序自右向左,所见题字不是字的正面,均是反镌。“真”字下方撇、捺方向错位;“面”字横下一撇反之,“目”字转弯笔画在右。莫明其妙的做法,见仁见智的缘由,反镌在二门门楣上“真面目”三字,给到海会寺的游客留下了许多的疑窦,增添了无穷的遐想和游兴,康有为借苏东坡“真面目”名句,因海会寺的博大精深和历史悠久有感而书,表达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无奈,自言自语地向世人求证海会寺乃至当时社会的“真面目”到底为何呢?
庐山海会寺是国内数十家以“海会”命名的寺院之一。建筑体量排不到前几位,住寺法师也难超越国内知名佛学大师,但它位列庐山南麓五大丛林(寺院别称)之一,信众遍布海内外,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奇迹发生时有原因的,这里可以看鄱阳湖和五老峰的景色,拜读血经,品康有为的诗句和参观学校的旧址。是的,经过兴衰轮换,废立回转,历经沧桑的庐山海会寺,在今天简朴、幽静的面貌下,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值得后人回味和拜谒。
海会寺镇寺之宝“血经”出自普超大师之手,他是与海会寺一湖之隔的江西省都昌县人。科考屡试不中,对世俗不满,约在1890年前后,他愤然斩断尘缘,弃妻儿入空门。普超来海会寺后,掩关闭户,独居禅房,劙掌血书八十卷本《华严经》,历十五年寒暑而不怠。之后,又刺血书写《梵纲经》三十卷和《行愿品》三十卷。这些血经字迹殷红,书法端秀,小楷书写,字径半寸有余,用白果树盒贮存藏经阁中。 1938年,海会寺沦陷于日寇之手,住持会通冒着危险,揣血经避难湘桂,1946年奉还回寺,重见天日。时至今日,仍存三十三册,珍藏在庐山博物馆。刺血书经之事并不少见,但像普超历时长久,独力完成《华严经》等三部长篇的书写工作,中国佛教史上仅此一人。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两次来到海会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失败、会试不第后,专程登临庐山以排遣内心的愤懑和忧思。与海会寺德行高深的至善和尚成为挚友,临别时题诗相赠:“开山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荡云尽吸明湖水,招月来听海会钟。初地雨花驯白牯,阴崖石气郁苍龙。读书无处归来晚,桂树幽幽烟雾重。”康有为第二次上庐山重游海会寺时,至善和尚已作古,为此,他挥毫又题诗一首:“五老排云待我回,似曾相识客重来。莲社远公圆塔出,只园须达化城开。山色湖光尚清净,竹林松径再徘徊。追思三十年前事,旧黑笼纱只自哀。”借缅怀挚友抒发自己哀婉凄楚的心情。
海会寺距星子县城不远,交通方便,景色秀美,山林寂静,是读书育人的好地方。与海会寺为邻的庐山军官训练团,始建于1933年,开始训练上校以下、少尉以上的中下级军官,后来因日寇侵略,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逐步训练校级以上的高级军官以及党政人员(专员、县长等)。 西安事变之后,在共产党的力举和推动下,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17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在庐山美庐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同年八月,庐山军官训练团停办,最后一批学员毕业后上战场,与日寇厮杀。日寇视海会寺和庐山军官训练团为眼中钉,肉中刺,庐山抗战伊始,即用炮火将此处建筑夷为平地。解放后,这里先后兴建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海会师范学校和九江师范专科学校,这里培养的学生遍布赣北城市和乡村,为九江市乃至江西省的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旧时弟子五千,今日才子十万,海会寺成了赣北地区培养人才基地,成了中华文化传承讲习之地。
我到过海会寺多次,我的同事曾测绘庐山海会寺、庐山军官训练团地面建筑平面图和立面图,算得上是熟悉海会寺的人了,但是每次参观,回味无穷,简朴、幽静的寺院总是让我感到熟悉又陌生,深深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又感到庆幸,历经沧桑得以保留至今的的海会寺海会寺和庐山其它的寺院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明史中形成的瑰宝,在历史长河中,将会继续发出耀眼的光芒。
二0一六年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