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大学时代就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共窗,也在宿舍区常常去找他们交流,毕业后单位里也有早期外地大学生同事,在90年代我是接触各地人士比较多的同龄人。15年前回到上海后,城市语言已切换为普通话,不同背景的人们充满了这座国际大都市。上海街头多了很多各地面食。
我学过两个烹饪学校,一是日本历史悠久的烹饪团体办的学校,位于银座最高级地段,在那里我也学了几款世界各国的面食,包括中国的包子。我们上海人一直习惯于叫馒头。大学时代学的日语也叫Manto。我想至少是南方人传到日本的吧。前几年,我去了市级文化馆的中式点心班,学了各种难度的中式包,如果没有老师的配方,准备料陷,现场指导和纠正,还是很难掌握的。
年届五旬后,我又一次东渡日本。在九州熊本,小地方,没朋友,各种设施都比较不便的地方,一位山东的小牛朋友比我晚到日本,却非常擅长包子外交,不愧来自央企。刚认识时,小牛周末多次联系我要给我送包子,起初出于客气我婉拒了,但想到自己上海人特有的,之后又在日本加倍涂上的“假客气”(城市化带来的礼貌和人的距离的产物),我觉得应该尊重小牛,接受了他给我送包子。
小牛做的包子种类丰富,印象最深的是肉包。肉的分量简直可以和中华街500日元一个大脸包子里的肉馅较量了。
在不熟悉的人烟稀疏的小地方,我感受到了来自同胞的热情,包子真好,热乎乎的暖胃暖心,加深了友谊,热菜热饭始终是我们中国人的灵魂所需。
临走时,也没来得及和山东人小牛打招呼,祝小牛在熊本一切顺顺利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