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网

文学漫笔

首页 > 评谈 > 文学漫笔

浅谈文学作品的思想性

作者:李武恒      进入个人主页      阅读:39578      更新:2024-11-11

       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文学通过不同的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如描写、抒情、叙述、议论等,展现人类的生活、思想、情感和社会现象。它不仅是对现实的临摹,更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表达。文学作品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触动情感,丰富精神世界,传递文化价值和社会观念。文学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会孕育出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主题。它既可以是对个体内心的探索,也可以是对社会历史的宏观呈现。文学运用其可以夸张,甚至虚构的手法,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山西的头颅,山东的四肢,甚或东北的躯干,组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展现在读者面前,影响和引导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但高于生活的同时,必须又是源于生活,虽可夸张和虚构,但不能脱离实际,远离现实可能,只有让人看得“象”,打心里“信”,才具有说服力。科幻作品除外,但那不同的是表现手法,其实际精神也有个实不实的问题。

       文学,之所以在人类社会占有重要地位,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具有引导、教育和宣传功能和思想传导性。衡量文学的价值,无非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二是内容,形式说得是技巧,内容说得是思想,而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人们议论每一作品,往往是讲到其情节和思想,却很少因为一个词汇激动不已。可想文学的思想性是多么的重要。有人说,没有思想的文学如同行尸走肉,还有人说,没有思想或许也可以存活一时,但就像妓女和吸毒者。前者可以靠青春招摇,后者在短暂的自我陶醉后,注定要死亡,所以没有思想的东西都是短命的。没有思想的文学,没有价值,没有生命力。

       形式是必要的,有效的形式才能为重要的内容服务。比如语言,就是文学的血肉,必须要过关,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被读者喜闻乐见的,读来幽默有趣,思来准确有理的语言风格,才能准确地反映内容,有效地表达思想。反之,前言不达后语,效果就不用说了。但是,在长期的文学实践中,往往会出现一种文字游戏式的作品,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文字的华丽,绕来绕去,反复玩弄和重复地堆砌词汇,也许,可能,就象是,或者说,等等过渡词太多,每个这样的词语后面,便又绕出一大堆同样的,不痛不痒的话,本为一个点,非要画成一个圆,与主题有关的,没关的,越说越大,说到无话可说为止,难怪有人说,小说家都是话捞。在那羞羞搭搭,半遮半掩的文字背后,仿佛藏着个奇丑无比的女子,不敢露面,却用动听的话语来勾搭人。将短篇拉成中篇,中篇拉成长篇,就犹如一锅香汤加入许多水,尝来实在无味。一位专业作家,一本十几万字的小说,第一章情节很简单,就是在自己住了五年的小区,突然看到对门一直空置的房子,住进了自己二十年前的恋人,他不认识了她,只是淡淡地打一招呼,她却心跳万分,激动不已。就这点事竟然写了近万字,哼哼叽叽说个没完,从小区的大小,物业的好坏,房子的布局,一直说到进了屋子,自己看影碟,影碟中的音乐如何,堆砌许多音乐知识......后来不说了,大概是睡着了。不能不说作者的想象和词汇很丰富,但却不想想花多不艳的道理。

       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这个大众包括文学队伍自身,也包括不同阶层读者。有的作品,本末倒置,一味地比拚文字,文得很,很深奥,但读者群很小,只是传播品评于文学圈内自身。但更多的作品,却是为不同对象、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环境下的读者群服务,他们欣赏的层次不同,理解的深浅、角度、喜好也不同,如果统统用文学圈内自身的欣赏水平衡量作品的好坏,这有失公平。有的文学作品,尽管用绝了词汇,非常棒,堪称精华,但这些作品却不能为广大民众所享用。按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逻辑讲,许多通俗文学,倒是影响很广,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但在那看似平常的故事中,往往也能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让人津津乐道。感动和影响着读者。

       其实,思想性这一深奥抽象的概念,不仅存在于文学中,在任何领域,任何方面,都占有核心的位置。任何流芳千古的东西,莫过于思想。为什么?因为在思想上没有建树,没有创造,没有追求,没有自己的东西,说了半天,没有你所要告诉读者的思想,或者你的思想很平,没有打动读者,那么,你的作品,再华丽,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所以,文学是需要思考和创造的,对人的思考、对存在的思考,对哲学的思考,其思考的结果,反映在作品的深度上,让读者的心中震撼。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在你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叫你思考,叫你看清很多东西。不是一路看来,陶醉于花花绿绿,掩卷想想,什么也不记得。

      “纯文学”是个什么?许多人说不清,争不明,其实,这个概念,是在80年代初出现的,当时,文学为争取生存空间而产生,有其积极意义。但90年代以后,“纯文学”所反对的那些对立物已经不存在了,再一味强调“纯文学”,只会使文学走进狭窄的自我的小圈子,不能与社会大众建立有效的联系。不强调也罢。现今一般意义上的纯文学,是指作品文学性的强弱,艺术性的强弱,与市场环境下的通俗文字,应用文字相比较而言的。

       顺便也说说网络文学。所谓网络文学,其实是不能分立的,文学只有一个,不能因为其承载媒质的不同,而分出网络文学。如果这样分,岂不是会有报纸文学,刊物文学,电子文学许多,这样分有意义吗?文学是独立的事业,在任何媒质上都是一样的。互联网的出现,任何人都有从事文学写作的权利,也都有被别人阅读的可能,还有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相互交流的即时性等等,都是传统媒质所远远不及的。如何看待所谓的网络文学,用文学标准衡量就可以了,决不能因为它的媒质变了就降低标准,把网络上的大量文字,也说成是文学。从而将文学的概念混淆得面目全非。

       最后,悼念一下史铁生吧,他在轮椅上想了四十年,六十一岁去世,北京作协副主席,他是一位正直的作家、思想家。      

评论信息
我要点评